光武帝陵

光武帝陵

漢光武帝陵,是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劉秀的陵園。 漢光武帝陵,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

陵園簡介

漢光武帝陵,是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劉秀的陵園。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園,位於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鎮鐵謝村西南,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光武祠,位於陵園西側,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築群落。 它位於邙山腳下,黃河岸邊,呈“枕河蹬山”之勢,一反帝王選陵常規,為2000年封建歷史之殊例,寓意何屬,至今仍是一個謎。園中至今保存有1500棵隋唐古柏,拔地通天、蓊蔚肅穆,它們巨大的輪廓形成了清晰可辨的人形臥像,俗稱“漢皇仰臥”。每當漢陵曉煙出現時,陵園之中紫煙裊裊、宛如仙境。當你在鳥柏下拍手時,柏樹間會發出“啁啾”的鳥鳴聲,令無數遊人倍感神奇。
漢光武帝陵 距今已有兩千年歷史,占地800餘畝,是國家 AAA級旅遊景區,在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遍植隋唐古柏1500餘株,古木參天,肅穆莊嚴,同其它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四絕、三奇”,遊人到此無不稱奇道絕

陵園詳情

漢光武帝陵,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光武祠,位於陵園西側,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築群落。光武帝陵為國內少有的陵墓園林,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四絕:其一,帝王選陵,特殊一例。歷代皇帝選擇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徵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山”,一反常規。其二,一園千柏,國內僅有。陵內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園,拔地通天,蓊然肅穆。其三,柏體杏質,喬木佳品。陵園古柏為國內少有喬木樹種,其木色金黃,質堅性柔,柏體杏香,剖面色美,俗稱“杏柏”。其四,漢陵曉煙,奇妙景觀。
陽春三春,清明前後,逢天朗氣清、晨曦初現之時,古柏枝隙間紫煙瀰漫,籠罩陵園,狀若輕煙,飄似浮雲,煙凝雲聚,滾騰滴墜,置身園中,如登凌霄,似遊仙界。陵內古柏因年代久遠,還形成了 “苦戀(楝)柏”、“鳥鳴柏”、“漢皇仰臥”等奇特景象。光武帝陵千百年來為觀者稱奇而樂道,對研究我國帝王陵寢有著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陵南依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陵園呈長方形,由陵園、祠院兩部分組成,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園內現存千年古柏1500多株,總面積達6.6萬平方米,整個陵園,鬱鬱蒼蒼,肅穆壯觀,山門巍峨,紅牆綠瓦,氣勢壯觀。原陵西側光武祠前大道兩側原有巨柏28株,象徵輔佐劉秀打天下的28名將領。陵內遍植隋唐古柏1485株,為國內少有的陵墓園林,同其它地方的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其絕,遊人絡繹不絕。

史料記載

據史料記載,漢光武帝陵始建於公元50年,最初非常簡陋,後來才陸續建起了神道、祠堂。現在的陵園占地6.6萬平方米,山門巍峨,紅牆綠瓦,園內古柏蒼翠、石碑林立,其中有一塊石碑很是特殊,橢圓型的碑體不大,很薄,在碑身上有一個小小的圓洞,將耳朵貼在這個洞上,可以聽到黃河的濤聲,非常奇妙。
據史書記載,劉秀生前就已經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園,而且要求他的陵園面積不要太大,不以山為陵,而是建在河邊。看來,漢光武帝陵建在黃河邊上是劉秀自己的主意,據專家推測,這可能與劉秀一生波瀾起伏的際遇有關。

光武帝劉秀介紹

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字文叔,東漢開國皇帝, 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九世孫,

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王莽末年(公元22年)南陽荒飢,劉秀避吏新野、騎牛殺新野尉,公元23年力拔昆陽(河南葉縣),克王尋、王邑。後率軍平定河北,收復洛陽,第三次一統天下。更始三年(公元25年),在洛陽建立東漢政權,把宛作為陪都。他三十一歲稱帝,在位三十三年,於建武中元二年二月崩,時年六十三歲,謚曰“光武”,廟號“世祖”。他是一名優秀的帝王,不但善於打仗善於治國,而且宅心仁厚,對百姓更是體貼有加。他在位期間,多次下令禁止殘害奴婢、限制豪強霸占土地,興修水利、減輕賦稅;對各級官吏實行考察黜陟,罷免貪官,改任良吏;精減官員,裁併四百餘縣。他是帝制時代最溫柔的開國皇帝,不但沒有像其他帝王一樣大肆殺戮功臣,反而對功臣極盡豐厚犒賞。所以,東漢初之政治開明,社會清平遂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大好局面。
公元23年,綠林軍推選劉玄為皇帝,建立了更始政權。王莽聽說漢軍立帝,十分恐懼,急忙派人率領42萬大軍,號稱百萬,圍攻當時的要地昆陽。昆陽城內只有劉秀率領的萬餘人守城,眼看著王莽的軍隊鋪天蓋地襲來,多數將領主張撤離。在這關鍵時刻,劉秀挺身而出,他鼓勵將士,如果撤離,只有一死;大敵當前,應該同心破敵,共立功名。
昆陽大戰之後,劉秀和兄長劉縯的威望越來越高,本來應該是享受高官厚祿的時候,沒想到事情恰恰相反,功臣劉秀不但沒有得到升遷,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危險中……原來,更始政權的皇帝劉玄昏庸無能,他見劉秀、劉縯兄弟二人威望日高,擔心他們搶了自己的皇帝寶座,便找藉口殺了劉秀的哥哥劉縯。劉秀說服眾將士堅守昆陽城,自己帶領12名騎兵,衝出重圍,去調集援兵。後來,劉秀調集援兵近萬人,並親自率領3000敢死隊,從城外殺入敵軍內部,內外夾擊,殺聲震天,王莽的軍隊全線崩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昆陽大戰,劉秀也創造了以2萬勝42萬的奇蹟。臥薪嘗膽的劉秀暗卻地里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於公元25年即位,建立了東漢政權,成為中國歷史上東漢的開國皇帝,定都洛陽。在外作戰的劉秀得知這一訊息後悲痛欲絕,可是他自知勢力還小,無法與皇帝劉玄抗衡,只有忍辱負重。劉秀主動找劉玄謝罪,表示與哥哥劃清界限,不為哥哥舉辦葬禮;同時他回到住處,每天花天酒地,一副及時行樂的模樣。劉玄見此,認為劉秀不過是個紈絝子弟,不足為懼。就這樣,劉秀才得以躲過殺身之禍。
陵園四周有短牆回護,內植古柏千餘株,蒼勁挺拔,蔥鬱幽靜。陵園西面為光武祠。光武殿前大道二側原有古柏二十八棵,相傳為東漢開國功臣雲台二十八將的化身。陵冢前的巨碑立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上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十個大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