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黌學

光化黌學

光化黌學:是古代的學校,始建於宋熙寧年間,歷經各朝修繕,歷史悠久。在抗日期間,受到日軍轟炸,解放後,經過搶修維修,為旅遊提供了難得的條件。

文物評定

2002年,“光化黌學”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光化黌學

歷史記載

黌學(hóng xué)是古代的學校,為尊孔儒師們“宣教化、育賢才、善民俗”的講學之所。據從老河口市博物館保存的清光緒年間的《光化縣誌》查證,“光化黌學”始建於宋熙寧年間,宋元符三年(1100年)重修,明萬曆元年(1573年)遷到現址,其後曾歷次更修,最後一次大修是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其占地面積49760平方米,原建築包括石牌坊、登元橋(又稱狀元橋)、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又稱過殿)、大成殿、名宦鄉賢祠、明倫堂、射圃廳等20餘處。大成門、大成殿和明倫堂等主體建築沿南北中軸線布置,名宦鄉賢祠等置於東西兩廡。由於兵燹戰亂及社會動盪的影響,現僅存南北相應的大成門和明倫堂。南殿即過殿,俗稱“九架九檁朝王殿”。北堂為明倫堂,系前三間後四間兩棟相連,高如南殿,屋架有三架五梁穿枋組合。記者隨該市規劃專家陳家駒先生在現場看到,除上述南殿北堂外,構成整個建築群中軸線的青石道仍然保存完好,更為令人驚喜的是,過殿由於曾被改造成老河口市蔬菜原種場的倉庫,意外地得以完整保存,在國內同類古建築中十分少見,因此顯得格外珍貴。
黌學內的大成殿毀於抗戰期間日機轟炸,過殿外的牌坊、欞星門、泮池及狀元橋等建築處如今都成了菜地。據老河口市博物館副館長安衛東介紹,這些建築物的殘件就埋在菜地地下,復原起來難度並不十分大。我們在現場也看到了棄於菜地旁的雕刻有雲紋的牌坊石柱殘體。站在菜地向南望去,約200米外是光化老縣城的南城牆,當地老人都記得在牌坊與城牆之間曾有一條繁華的街道叫聚奎街,這一點清光化縣誌上也有記載。黌學建築周邊基本上都是菜地,除蔬菜原種場的幾棟舊平房外,沒有高大的的現代建築,安衛東說老河口市政府已經為這片黌學建築劃定了保護區範圍,並投資進行了前期搶救維修,這為恢復黌學歷史原貌,開發旅遊提供了十分難得的條件。

專家意見

“光化黌學”具有獨到的特色,首先它是廟校合一的古建築群,除了儒家教學之外,還是祭拜孔子之地,其面積之大實為罕見。其次,建築結構較為特殊,石木混合樑柱實屬古建築中少有。加之歷史悠久,建築時間明確,明清光化縣誌均有詳盡記述,於搶救保護、開發旅遊工作有根有據,切實可行。陳家駒先生認為,河南內鄉清代縣衙在開發前所存的古建築與此處現狀相差無幾,但經過保護開發後成為全國聞名的旅遊景點,其作法值得學習借鑑。開發工作先期可將大成門和明倫堂恢復起來,清除保護區內現代建築,開闢成旅遊景點和紀念孔子活動地。然後再逐步恢復大成殿、東西兩廡、牌坊、泮池、狀元橋等建築,並將聚奎街重建,使之成為出售旅遊紀念品一條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