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氏

儲氏來源當代諸多姓氏書籍有二說。

姓氏起源

關於儲姓來源,當代諸多姓氏書籍有二說:一是戰國齊相儲子之後,以祖字儲為姓,二是傳說遠古時期有儲國,國人以國名為姓。“儲國說”各種史籍均無古儲國記載,也無儲姓人士自稱儲國後裔,應予否定。有對儲姓宗譜知識不了解者,對於兩種說法無所適從,硬是把兩說並列編出個“源出有二”,並在網路上廣為傳播。這極荒唐,殊不知自古“儲無二姓”,“天下儲姓是一家”早已是不爭之實。你可遵崇某一說,不能說儲氏有兩個起源!作為儲氏子孫決不允許有人杜撰出儲有二宗之說。“源出有二”是極其錯誤的,應立即“刪除”,再也不能讓這種錯誤信息影響更多的人。

眾所周知,儲子是史籍記載的儲姓第一人。《風俗通》載:“儲姓,齊大夫儲子之後也。”《姓氏考略》謂望出河東。明確指出儲姓是源自齊相儲子,其子孫後來在河東郡得以興旺發達,成為河東郡的名門望族之一,遂稱河東儲氏。各地《儲氏宗譜》的記載也都大致相同,明初由江蘇宜興遷湖南桃源的儲氏,現存清光緒十七年(1891)《儲氏族譜》有這樣的記載:“盤為齊相,盤生忠;(忠應為白)忠生和,受齊稱太公,封少子於儲亭,遂以邑為氏”。“本有虞之世胄,封少子於儲亭。原原本本,繼繼繩繩。用傳孫子,古今統此一宗;垂裕後昆,天下斷無二祖。”清嘉慶七年(1802)山東德平《儲氏宗譜》序中則有這樣的記載:“其先,大舜之苗裔,陳公子敬仲奔齊桓公,用為田正,其子孫以官為姓,遂以田為姓焉。嗣後子孫蕃衍隆昌,遂移齊祚。田公少子名午,封於儲亭,其支子孫即以儲為姓矣。”安徽潛山《儲氏宗譜》記載“齊太公,封其少子午公於儲亭,以為儲氏也,越三世儲子為相。”三地宗譜略有差異,但其共同點是:齊太公,封其少子午公於儲亭,以為儲氏。這就是儲姓之源,儲氏是田氏帝族分封而受姓,午公長子田因齊繼君位,後稱威王。別子田相齊封大夫,相齊長子儲子襲大夫,為宣王相。這是古今姓氏學家和儲氏子孫共同的觀點,也應是歷史原貌。

安徽潛山《儲氏宗譜》載:儲氏出自田齊,“所謂有媯之後育於姜”,“吾族先出帝舜”。儲氏遠祖可上溯到虞舜,舜,號有虞氏,顓頊七世孫。顓頊、虞舜都位列傳說中的“五帝”之中。周立國,封舜之後媯滿於陳(今河南省淮陽),史稱陳胡公媯滿。十餘傳後,公子陳完避亂奔齊,古時陳、田音近,故易名田完,始有田氏。田氏世系:陳侯他之子陳完於公元前672年奔齊,即陳敬仲。陳敬仲傳於稚孟夷。稚孟夷傳於湣孟莊。再傳於文子田須無,田須無事齊莊公。再傳於桓子田無宇。再傳於武子田開。再傳於其弟僖子田乞,田乞事齊景公,公元前485年病死。再傳於成子田常,田常為相在政三十一年(公元前484---公元前454),此時田氏占有的土地比齊君的封邑還大。再傳於襄子田盤,一作田班。時田氏宗族“盡為齊都邑大夫”。再傳於莊子田白,公元前440年病死。再傳於悼子。再傳於太公田和。“遂移齊祚”,史稱“田氏代齊”。便有了“田和受齊稱太公,封少子午公於儲亭,以為儲氏”。儲氏自此得姓,遂開千古一宗,天下斷無二祖。源源本本,繼繼繩繩,瓜瓞綿綿,才有了今天遍布中華大地的儲氏子孫。

氣象出版社 2001年出版的《當代百家姓》記載:“儲姓的來源有兩支,其中之一出自古代的儲國(今江西贛縣北),是以國名為姓的姓氏”,寧海儲氏為續修宗譜 ,專程趕赴江西贛縣,尋找古代儲國遺蹟。查閱縣誌,該縣歷史上並無儲國的記載,但贛縣西北確有個儲潭鄉,當地有儲山、儲潭等地名,並有以儲茶、儲魚命名的特產,還有個儲君廟,古廟裡供奉著儲君神像。這源自當地一個美麗傳說:相傳晉鹹和二年(327年),刺史朱瑋出兵討伐蘇峻,夜夢神人告曰:我為儲君,奉帝命司此土,府君如能立廟祀我,當以為報。瑋如其請,乃行,果克敵而返,遂立廟。唐大曆三年(768年),州府裴胥祈雨,感應有頌。儲君廟因此聲名大振,香火興旺。據史載,西漢末有富人儲老聚500餘眾據大余嶺抗(王)莽。證明西漢時就有儲姓人士活動或生活在贛南一帶,據此就說贛縣有儲國過於牽強,不能令人信服。傳說再美麗也只是傳說,不能代替史實。

有持儲國說者考證:儲姓始祖是太公姜尚,即把“儲國”定位在古齊地,因為只有齊是姜的封國。此說者承認“儲國”是齊國的國中之國,只是混淆了姜齊與田齊,忽略了“田氏代齊”的史實!才有了儲姓源於姜之說。春秋時期各國的統治集團是由國君的宗親或少數異姓貴族組成,從天子到卿大夫都實行嫡長繼承制,別子(其他各子)則分封。封建的基礎是宗法,宗法規定國君嫡長子立為太子繼承君位,別子(公子)不能與太子同祖,必須分出去自立家庭,成為這個家族中的始祖。即所謂“天子建國,諸侯立家”。當時的家和國沒有現在清晰,諸侯立家就是分封諸侯國,“家”就是指封邑。諸侯家就是國中國。源於此,我想(田)午公之“家”—封邑儲亭,不就是事實上的“儲國”嗎?至此筆者以為如果有儲國就應該是午公的封邑—儲亭,除此別無其他。這樣“源出有二”則“合二為一”了,才合乎情理。只是儲亭今在哪(具體位置)還不清楚,有人說在山東鄒縣,似不可能,戰國時鄒縣屬魯國。儲亭肯定在古齊地,待有志者征考,特別仰仗仍居齊魯大地的同宗留心。

關於儲姓來源,當代諸多姓氏書籍有二說:一是戰國齊相儲子之後,以祖字儲為姓,二是傳說遠古時期有儲國,國人以國名為姓。“儲國說”各種史籍均無古儲國記載,也無儲姓人士自稱儲國後裔,應予否定。有對儲姓宗譜知識不了解者,對於兩種說法無所適從,硬是把兩說並列編出個“源出有二”,並在網路上廣為傳播。這極荒唐,殊不知自古“儲無二姓”,“天下儲姓是一家”早已是不爭之實。你可遵崇某一說,不能說儲氏有兩個起源!作為儲氏子孫決不允許有人杜撰出儲有二宗之說。“源出有二”是極其錯誤的,應立即“刪除”,再也不能讓這種錯誤信息影響更多的人。

眾所周知,儲子是史籍記載的儲姓第一人。《風俗通》載:“儲姓,齊大夫儲子之後也。”《姓氏考略》謂望出河東。明確指出儲姓是源自齊相儲子,其子孫後來在河東郡得以興旺發達,成為河東郡的名門望族之一,遂稱河東儲氏。各地《儲氏宗譜》的記載也都大致相同,明初由江蘇宜興遷湖南桃源的儲氏,現存清光緒十七年(1891)《儲氏族譜》有這樣的記載:“盤為齊相,盤生忠;(忠應為白)忠生和,受齊稱太公,封少子於儲亭,遂以邑為氏”。“本有虞之世胄,封少子於儲亭。原原本本,繼繼繩繩。用傳孫子,古今統此一宗;垂裕後昆,天下斷無二祖。”清嘉慶七年(1802)山東德平《儲氏宗譜》序中則有這樣的記載:“其先,大舜之苗裔,陳公子敬仲奔齊桓公,用為田正,其子孫以官為姓,遂以田為姓焉。嗣後子孫蕃衍隆昌,遂移齊祚。田公少子名午,封於儲亭,其支子孫即以儲為姓矣。”安徽潛山《儲氏宗譜》記載“齊太公,封其少子午公於儲亭,以為儲氏也,越三世儲子為相。”三地宗譜略有差異,但其共同點是:齊太公,封其少子午公於儲亭,以為儲氏。這就是儲姓之源,儲氏是田氏帝族分封而受姓,午公長子田因齊繼君位,後稱威王。別子田相齊封大夫,相齊長子儲子襲大夫,為宣王相。這是古今姓氏學家和儲氏子孫共同的觀點,也應是歷史原貌。

安徽潛山《儲氏宗譜》載:儲氏出自田齊,“所謂有媯之後育於姜”,“吾族先出帝舜”。儲氏遠祖可上溯到虞舜,舜,號有虞氏,顓頊七世孫。顓頊、虞舜都位列傳說中的“五帝”之中。周立國,封舜之後媯滿於陳(今河南省淮陽),史稱陳胡公媯滿。十餘傳後,公子陳完避亂奔齊,古時陳、田音近,故易名田完,始有田氏。田氏世系:陳侯他之子陳完於公元前672年奔齊,即陳敬仲。陳敬仲傳於稚孟夷。稚孟夷傳於湣孟莊。再傳於文子田須無,田須無事齊莊公。再傳於桓子田無宇。再傳於武子田開。再傳於其弟僖子田乞,田乞事齊景公,公元前485年病死。再傳於成子田常,田常為相在政三十一年(公元前484---公元前454),此時田氏占有的土地比齊君的封邑還大。再傳於襄子田盤,一作田班。時田氏宗族“盡為齊都邑大夫”。再傳於莊子田白,公元前440年病死。再傳於悼子。再傳於太公田和。“遂移齊祚”,史稱“田氏代齊”。便有了“田和受齊稱太公,封少子午公於儲亭,以為儲氏”。儲氏自此得姓,遂開千古一宗,天下斷無二祖。源源本本,繼繼繩繩,瓜瓞綿綿,才有了今天遍布中華大地的儲氏子孫。

氣象出版社 2001年出版的《當代百家姓》記載:“儲姓的來源有兩支,其中之一出自古代的儲國(今江西贛縣北),是以國名為姓的姓氏”,寧海儲氏為續修宗譜 ,專程趕赴江西贛縣,尋找古代儲國遺蹟。查閱縣誌,該縣歷史上並無儲國的記載,但贛縣西北確有個儲潭鄉,當地有儲山、儲潭等地名,並有以儲茶、儲魚命名的特產,還有個儲君廟,古廟裡供奉著儲君神像。這源自當地一個美麗傳說:相傳晉鹹和二年(327年),刺史朱瑋出兵討伐蘇峻,夜夢神人告曰:我為儲君,奉帝命司此土,府君如能立廟祀我,當以為報。瑋如其請,乃行,果克敵而返,遂立廟。唐大曆三年(768年),州府裴胥祈雨,感應有頌。儲君廟因此聲名大振,香火興旺。據史載,西漢末有富人儲老聚500餘眾據大余嶺抗(王)莽。證明西漢時就有儲姓人士活動或生活在贛南一帶,據此就說贛縣有儲國過於牽強,不能令人信服。傳說再美麗也只是傳說,不能代替史實。

有持儲國說者考證:儲姓始祖是太公姜尚,即把“儲國”定位在古齊地,因為只有齊是姜的封國。此說者承認“儲國”是齊國的國中之國,只是混淆了姜齊與田齊,忽略了“田氏代齊”的史實!才有了儲姓源於姜之說。春秋時期各國的統治集團是由國君的宗親或少數異姓貴族組成,從天子到卿大夫都實行嫡長繼承制,別子(其他各子)則分封。封建的基礎是宗法,宗法規定國君嫡長子立為太子繼承君位,別子(公子)不能與太子同祖,必須分出去自立家庭,成為這個家族中的始祖。即所謂“天子建國,諸侯立家”。當時的家和國沒有現在清晰,諸侯立家就是分封諸侯國,“家”就是指封邑。諸侯家就是國中國。源於此,我想(田)午公之“家”—封邑儲亭,不就是事實上的“儲國”嗎?至此筆者以為如果有儲國就應該是午公的封邑—儲亭,除此別無其他。這樣“源出有二”則“合二為一”了,才合乎情理。只是儲亭今在哪(具體位置)還不清楚,有人說在山東鄒縣,似不可能,戰國時鄒縣屬魯國。儲亭肯定在古齊地,待有志者征考,特別仰仗仍居齊魯大地的同宗留心。

聚集地(遷徙分布)


堂號

《風俗通》記載:齊大夫儲子之後。望出河東。

歷史名人

儲欣:字同人。清朝宜興入。自幼好學,精通經史。早年無意仕途,以制藝為業。直到60歲,始領康熙鄉薦,一試禮部不遇,遂閉門著書。著有《春秋指掌》30卷, 《在陸草堂集》六卷。選編《唐宋十家文全集錄》51 卷。
   
儲安平:江蘇宜興人,民國21 年(1932年)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民國22年起,在南京《中央日報》任副刊編輯。民國25年赴英國倫敦大學作研究工作,回國後,先後任《中央日報》撰述、編輯,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政治學校研究員在桂林《力報》任主筆。民國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國晨報”任主筆。日軍侵占桂林後,在重慶創辦《客觀》周刊,民國35年春赴上海,創辦《觀察》半月刊,任社長和主編,同時兼復旦大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國家出版總署專員,新華書店總店副總經理,出版總署發行局副局長。1957年任《光明日報》總編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