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向性

傾向性,詞語,常用語生活之中,多數表明一種態度。

名詞解釋

【拼音】qīng xiàng xìng
英文】tendentiousness
①文學家、藝術家在作品中流露出來的對現實生活愛憎情緒
②泛指對於某方面的愛憎偏好
④指對某一事物的態度中表現出來的愛與憎、褒與貶的趨向

傾向性也就是意志的傾向性,《數理情感學》認為,意志的傾向性是指人在決策過程中將會表現出不同的決策傾向,它反映了意志的行為價值的偏好性。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行為能力,並產生不同的自我評價,其決策傾向也有所不同,它可分為兩個方面。
1、冒險主義與保守主義。由於機率價值等於狀態價值與狀態發生機率之乘積,因此根據所重視的是事物的狀態價值還是狀態發生機率,決策者可分為冒險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冒險主義者總是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行為能力來改變事物原有的發生機率,使好結果的發生機率得以增加,使壞結果的發生機率得以減小,因此他只關心事物的狀態價值,而不關心事物狀態的發生機率,並把事物的最大狀態價值作為其行為方案的選擇標準;保守主義者不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行為能力來改變事物原有的發生機率,因此他只關心事物狀態的發生機率,而不關心事物的狀態價值,並把事物的最大狀態發生機率作為其行為方案的選擇標準。
2、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由於價值等於正向價值與負向價值的代數和,因此根據所重視的是事物的正向價值還是負向價值,決策者可分為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樂觀主義者總是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行為能力來承受和減弱原有負向價值對於自己的不良影響,並使原有正向價值發揮更大的積極效應,因此他只關心事物的正向價值,而不關心事物的負向價值,並把最大正向價值作為其行為方案的選擇標準,這種人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壞的一面,對於效益反應很敏感,對於虧損反映遲鈍,其行為決策總是遵循“大中取大”的原則;悲觀主義者既不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行為能力來承受和減弱負向價值對自己所產生的不良影響,也不相信自己能夠使正向價值發揮更大的積極效應,他認為負向價值對於自己的不良影響將是巨大的,而正向價值對於自己的積極效應卻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只關心事物的負向價值,而不關心事物的正向價值,並把逃避最大負向價值作為其行為方案的選擇標準,這種人容易看到事物壞的一面,不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對於效益反應很遲鈍,對於虧損反映敏感,其行為決策總是遵循“小中取大”的原則。

相關詞條

公正 公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