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言:中國歷代傳世格言總集

《傳世言:中國歷代傳世格言總集》,作者趙廣忠,金城出版社。該書是中國有史以來唯一的一部歷代傳世格言總集,其他格言類書籍,如《菜根譚》、《小窗幽記》、《幽夢影》等,都只是出於一人之手筆,分量和價值自不能同日而語。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傳世言:中國歷代傳世格言總集傳世言:中國歷代傳世格言總集

《傳世言》這部書,原題《覺覺錄》,正式問世於18世紀50年代初。纂集者金蘭生,字纓,浙江省江陰人。曾繼承父志,輯成《幾希堂續刻》等書。他用數年功夫,遍覽經史典籍和先哲語錄,遇有警醒世人、言簡意賅、在人們口頭或文章里代代相傳的名言即予抄錄;後因卷帙浩繁,刊刻資金難以籌集,於是再三選繹,刪繁就簡,將其中部分語句先行刊出,成為此書。該書正式問世後,立即傳播到大江南北,風靡了全國乃至日本、朝鮮等鄰近國家,風靡時間達百年之久。先後有近百種版本行世,一些書商還在卷尾附以許多道家經典、儒家語錄、中草藥方等篇什,企圖藉助其影響牟取利潤。百餘年間,地不分南北,戶不論貧富,幾乎家置一編,人人誦習。許多人還將此書置於座右,朝夕參悟;或作為課子授業的經典,反覆解說。其風靡的程度和對人們思想影響之深,是“四書五經”之外所僅見的。

該書是中國有史以來唯一的一部歷代傳世格言總集,其他格言類書籍,如《菜根譚》、《小窗幽記》、《幽夢影》等,都只是出於一人之手筆,分量和價值自不能同日而語。

摘要

處事類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寬)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處至大之事愈宜平(和),處疑難之際愈宜無(在)意。

無(私)心者公,無(自)我者明。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開。

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

接物類

人好剛,我以柔勝之。

人用術,我以誠感之。

人使氣,我以理屈之。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滋味濃底,減三分讓人嘗。

施在我有餘之惠,則可以廣德。

留在人間不盡之情,則可以全交。

存養類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慾則閒。

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

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慾則樂。

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慾則剛。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已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已大病。

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處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灑脫,是養心第一法。

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偏狹),緩能制急。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

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

世事紛憂處,要閒得下。

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

境地濃艷處,要淡得下。

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飢疲時。

觀度量,在喜怒時。觀鎮定,在震驚時。

持躬類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容一番橫逆,增一番器度。省一分經營,多一分道義。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過。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夸學。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護體面,不如重廉恥。求醫藥,不如養性情。

立黨羽,不如昭信義。作成福,不如篤至誠。

多方說,不如慎隱微。博聲名,不如正心術。

恣豪華,不如樂名教。廣田宅,不如教義方。

度量如海涵春育,應接如流水行去,操存如春天白日,威儀如丹鳳祥麟,

言論如敲金戛石(敲金石般響亮),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霽月,氣概如喬嶽泰山。

自責之外,無勝人之術。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

聰明者戒太察,剛強者戒太暴,溫良者戒無斷。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貧賤是苦境,能善處者自樂。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

欲心正熾時,一念著病,興似寒冰。利心正熾時,一想到死,味同嚼蠟。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勢不可倚盡,福不可享盡。

謙,美德也,過謙者懷詐。默,懿行也,過默者藏奸。

攝生類

慎風寒,節飲食,是從吾身上卻病法。

寡嗜欲,戒煩惱,是從吾心上卻病法。

少思慮以養心氣,寡色慾以養腎氣,勿妄動以養骨氣,戒嗔怒以養肝氣。

薄滋味以養胃氣,省言語以養神氣,多讀書以養膽氣,順時令以養元氣。

多靜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養心,玩古訓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卑退,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飲食知節,則疾病少。

敦品類

貴人之前莫言賤,彼將謂我求其薦。

富人之前莫言貧,彼將謂我求其憐。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輒忘。

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必報。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

使人有乍處之歡,有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學問類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工夫;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己難。

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

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

接(待)人要和中有介(原則),處事要精(明)中有果(斷),認理要正(直)中有(變)通。

古文學者,得一善言,附於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