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羅尼莫

傑羅尼莫

傑羅尼莫 傑羅尼莫是美國西南部阿帕切的印第安領袖。他領導阿帕切的印第安人抗擊美洲歐人入侵,它具有自然的求生技能,對子彈使用的無懈可擊。很少有人知道,傑羅尼莫跪在地上,手中握槍的那張照片,是1886年他投降的時候拍的。晚年時他歸化美國社會,此後再未出現美國印第安人的大規模反抗。

人物簡介

傑羅尼莫,美國西南部阿帕切(Apache)印第安領袖(Geronimo) 生卒年:1829.6.16—1909.2.17, 原名:Goyathlay(意為“打呵欠的人”), 出生:於現今新墨西哥西部。

人物生平

作為阿帕切印第安人的領導抗美洲歐人入侵活動,墨西哥人給他外號叫Geronimo (西班牙語為“Jerome”) ,歸因一些襲擊的事跡。如自然的求生技能,包括對子彈使用的無懈可擊。其冷峻形象非常著名,他反對遷移,多次率領被驅至亞利桑那州保留地的族人叛亂,1886年在骷髏峽谷(Skeleton Canyon)兵敗投降,身邊只剩19個武士並被拆散關押。他晚年歸化美國社會,此後再未出現美國印第安人的大規模反抗。

家破人亡讓他選擇武力抵抗

傑羅尼莫傑羅尼莫

1829年6月16日,一個嬰兒在阿帕奇部落的Bedonkohe分支出生了。這個孩子剛來到人世時一副昏昏欲睡的樣子,父母便給他取名“Goyahkla”,意為“瞌睡人”。此後,他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長大,17歲時娶妻生子,在新墨西哥州的荒野中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

變故往往是不期而至的。1858年3月的一天,400名墨西哥士兵突然襲擊了“瞌睡人”的部落,包括他的母親、妻子及3個孩子在內的親友,都倒在了血泊中。

外出趕集的“瞌睡人”逃過一劫。獲悉慘案的始作俑者,他按照阿帕奇族的習俗,焚燒了全家人居住的圓頂帳篷和遺物,烈焰熊熊燃起之際,復仇的種子也已埋下。

經過一番精心策劃,初出茅廬的“瞌睡人”率領一彪人馬,前往索諾拉復仇。戰鬥中,“瞌睡人”毫不畏懼敵軍射來的子彈,眨眼間便衝到墨西哥人的陣地面前,刀光閃過,離他最近的墨西哥士兵當即身首異處……

戰鬥以阿帕奇族大獲全勝告終。據說,一名墨西哥士兵為求“瞌睡人”手下留情,誠惶誠恐地稱他為“聖傑羅姆”,這位天主教聖徒的西班牙語發音正是“傑羅尼莫”。從此以後,這個名字在蠻荒的西部一傳十、十傳百,幾乎成了復仇之神的化身,令白人談之色變。家長在訓斥不聽話的兒童時,往往只消一句“傑羅尼莫來了”,便可讓孩子們大氣不敢出。

在傑羅尼莫看來,死於自己手中的墨西哥人皆是“可殺之徒”,他在晚年的口述自傳中毫不諱言,“我不清楚到底殺了多少(墨西哥人),他們不值得我去統計。長久以來,我就對墨西哥人沒什麼好感。在我眼裡,他們都是些背信棄義的騙子。”

烏特勒在自己的專著中指出,傑羅尼莫之所以這樣想,原因之一是他曾在墨西哥人的詭計面前吃過虧。1873年,雙方在持續數月的交鋒中損失慘重,只好籤署停戰協定。事後,墨方贈送了大量龍舌蘭酒以示“善意”。孰料,就在毫無戒備的阿帕奇族被烈酒搞得酩酊大醉時,墨西哥人背信棄義地發動了襲擊,數十名印第安人被殺。

來去如風 令美軍頭痛不已

隨著時間推移,傑羅尼莫發現,自己的主要對手變成了更加強大的美國——1848年美墨戰爭後,美國取得了20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其中便包括阿帕奇族的傳統領地,隨之而來的淘金熱,更是嚴重干擾了原住民的生活。於是,當時的報紙上,時常冒出礦工及其家屬乘坐的車輛遭劫、人員被殺的新聞,美國軍隊也頻頻對阿帕奇族實施“圍剿”。

作為“胡蘿蔔加大棒”的另一手策略,美國政府還根據1830年的《印第安人遷移法案》,同各印第安部落談判,聲稱將為他們劃出保留地,印第安人可以在保留地內自行管理內部事務。問題在於,這些保留地往往是貧瘠、乾旱的荒原,不適宜人類長期居住。

美國政府的“招安”一度在阿帕奇族內部引起爭論。主張接受《遷移法案》的包括傑羅尼莫的岳父、時任酋長科奇斯。傑羅尼莫則主張“抵抗到底”,理由是:“白人都是言而無信的”。此後的事實的確印證了他的判斷——1874年,科奇斯去世,美國政府無視先前的約定,強令阿帕奇族遷離故土。於是,繼任酋長的傑羅尼莫再次走上了武裝抵抗的道路。

阿帕奇族的軍事實力根本無法同美國政府抗衡,他們的槍枝少、質量差,很多人只能用大刀、長矛和弓箭與裝備先進的美軍作戰。但是,傑羅尼莫將部隊的機動性發揮到極致:一行人騎馬突襲,利用美軍防守的空隙大殺四方;等對方的援兵匆忙趕來,又消失無蹤。

來去如風的作戰風格,讓傑羅尼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美軍紛紛傳說,這個驍勇而兇狠的印第安人有躲避子彈的天賦,“任你槍林彈雨,他都毫不懼怕”。

還有傳言稱,在新墨西哥州西南部的某次戰鬥中,傑羅尼莫和部下躲進山洞。美軍不敢貿然進洞,便在洞口安營紮寨,等著傑羅尼莫“自投羅網”。過了幾天,卻有訊息傳來:傑羅尼莫已在另外的地方出現!當時,美軍斷定這個山洞必有隱秘的出口,遂將其命名為“傑羅尼莫山洞”。不過,據後世的歷史學家實地考證,山洞當中並無其他通路。

類似的“神話”還有很多,雖然虛虛實實,傑羅尼莫給美軍造成的困擾可見一斑。

從階下囚到撲克牌高手

憑藉神出鬼沒的游擊戰,傑羅尼莫與美國政府苦苦周鏇了12年之久。幾乎每星期都有部下離開人世,阿帕奇族的日子也愈發艱難。1886年3月25日,輾轉美國西南部5000公里後,傑羅尼莫帶著僅剩的19名戰士,在亞利桑那州骷髏谷向納爾遜·邁爾斯將軍投降。

“他交出了步槍和獵刀,急於爭取最優惠的(談判)條件。”邁爾斯在日記中寫道。

此後不久,美國政府又一次違反約定,將包括婦女兒童在內的450名阿帕奇族重兵押送至佛羅里達州的彭薩科拉監獄,用繁重的體力勞動消磨他們的意志。當時的《華盛頓郵報》寫道,因水土不服,這些印第安人“像蒼蠅般死去”。傑羅尼莫則被當成“珍稀動物”,每天有數百人前來探監,只為一睹這位傳說中的“嗜血狂徒”的“風采”。對一位視榮譽與尊嚴大過生命的印第安戰士來說,這不啻於侮辱。在1894年回到俄克拉荷馬州、並被政府要求務農之後,傑羅尼莫最後一次率領族人奮起反抗,那一年,他已經65歲了。

在數千美軍彈壓下,起義毫無懸念地以失敗告終。傑羅尼莫則意外獲準享受半自由的定居生活。幾年後,在美國政府組織的“文明進步的紀念碑”展覽中,人們見到了老酋長的身影,他用嫻熟的手藝製作著弓箭……當然,周圍依然有警衛看守,以防他再起“歹心”。

似乎是為了表明自己已“融入主流社會”,這位昔日的阿帕奇戰士迷上了撲克牌,並練就了高超的技術。1900年8月的《美國陸海軍月刊》刊文稱,傑羅尼莫“前兩天在銀行存了1425美元,這都是在牌桌上贏的。”當時,這筆錢相當於普通教師兩年的收入。

至死未能實現歸鄉夢

1905年3月,傑羅尼莫和其他5位印第安首領一起,戴著五顏六色的頭飾、臉上塗著油彩,騎著馬走在華盛頓賓夕法尼亞大街上——這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就職典禮遊行。華盛頓的掌權者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宣示他們“已經永遠地埋葬了同印第安人的紛爭”。

遊行結束後,傑羅尼莫受到新任總統接見。按照《紐約論壇報》的說法,傑羅尼莫請求回故鄉養老,“眼淚順著他臉上的傷疤流了下來”。羅斯福的回應是,“你殺了很多人,燒毀了很多村莊。我們還要看看你是否真的已經改邪歸正,再決定你能否回到保留地。”

美國《史密森尼雜誌》就此評價道:曾經的鐵血戰士到了暮年與普通老人並無二致,他只想回到故鄉,觸摸那裡的土地,呼吸那裡的空氣,在和風吹拂下終老一生。

這個看似普通的願望沒能實現。1909年的一個冬夜,客居俄克拉荷馬州的傑羅尼莫不慎墜馬摔傷,幾天后死於因寒冷引發的肺炎。和同胞一樣,他的遺體被埋葬在遠離故土的印第安人公墓中。

當時的《芝加哥每日論壇報》頭版頭條報導了傑羅尼莫去世的訊息,回顧其人生歷程的同時,報導末尾不忘補上一句,“傑羅尼莫如今已是‘改造好了’的印第安人”。

傑羅尼莫亡故後,美國再未發生大規模的印第安人起義。隨著時光流逝,多數人逐漸淡忘了他生前的是是非非,將傑羅尼莫單純作為象徵勇敢精神的圖騰。甚至有傳言稱,美國最詭秘的精英社團“骷髏會”,曾盜走傑羅尼莫的部分遺骸,作為“聖物”加以膜拜。而在2011年擊斃本·拉登的行動中,美軍特種部隊也使用過這位酋長的名字,招來原住民團體非議。

傑羅尼莫傑羅尼莫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偉大的阿帕切部落首領傑羅尼莫是一位公認的印第安武士,以勇敢、堅定、機智聞名。他曾經率領35名武士與5000美軍周鏇5個月之久。

1886年傑羅尼莫投降,但這位酋長並沒有放棄與白人的鬥智鬥勇。數年間,他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撲克高手。

1900年8月《美國陸海軍月刊》刊文介紹這位美軍宿敵的最新輝煌戰績,"傑羅尼莫,著名的阿帕切族酋長,數日前在銀行存了1425美元,這都是他在牌桌上贏的。酋長出牌謹慎,從不使詐,充分體現了公平較量精神……"在當時,1425美元相當於普通老師一年收入的兩倍。

傑羅尼莫傑羅尼莫

很少有人知道,傑羅尼莫跪在地上,

手中握槍的那張照片,是1886年他投降的時候拍的。1905年在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和羅斯福總統的就職典禮上公開露面之後,傑羅尼莫即成為知名人士,但是,最主要的是他將作為美國印第安人不屈精神的象徵而被永久紀念。

傑羅尼莫,這位阿帕切族人的首領,在最後定居下來成為農場主之前,曾4次從美軍手中逃出。堅持鬥爭30年後,傑羅尼莫於1886年被美軍包圍,並向納爾遜·邁爾斯將軍投降,之後他被關在監獄裡,歸化美國主流社會。他的投降標誌著這位印第安勇士另一段傳奇的開始。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邀請他在1905年自己的就職典禮中騎馬,印第安人則把他視為自己永遠的精神領袖。1909年2月17日,他在俄克拉何馬州的錫爾堡監獄死於肺炎。

遺骨被盜

骷髏會標誌骷髏會標誌

傑羅尼莫的頭骨是全球被盜的珍貴文物之一,傳說這會是世界上最具聲望和最有傳奇性的秘密盜墓組織所為。傑羅尼莫的後代們希望能夠從這個傳說中找到真正的答案,即便是否

會是耶魯大學的骷髏會(Yale'sSkullandBonesSociety)成員將這位阿帕奇勇士(Apachewarrior)的遺骨挖掘了出來,並帶到了他們的紐哈芬校區(NewHavencampus)。

1918年,傑羅尼莫的墓穴被盜,他的頭骨和兩塊腿骨,以及一些墓葬用品離奇失蹤。

為找回傑羅尼莫的頭骨,2009年2月,傑羅尼莫的20多個後人向美國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以耶魯大學為活動基地的秘密組織“骷髏會”歸還傑羅尼莫的頭骨和兩塊腿骨,以及他的馬鐙。這份訴訟幾乎將美國政要一網打盡,美國總統歐巴馬、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前陸軍部長彼特·杰倫都成為被告。

歐巴馬之所以成為被告,是因為傑羅尼莫的頭骨當年是在歸美國政府所有的土地上失竊的。

傳言

傑羅尼莫傑羅尼莫

有關傑羅尼莫頭骨的下落,

美國歷史上一直有傳言。這個傳言和一個以耶魯大學為基地的神秘組織———“骷髏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也是傑羅尼莫的後人將耶魯大學和“骷髏會”一併告上法庭的原因。

據傳,“骷髏會”至少3名成員———包括美國前總統小布希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希在內,曾經在1918年一個月黑風高之夜,偷偷挖開傑羅尼莫位於俄克拉何馬州錫爾堡的墳墓,盜走了他的頭骨。

在一封寫於1918年的信件中,一名“骷髏會”成員告訴另一名會員,稱傑羅尼莫的頭骨已經被從墳墓中挖出,並被放置在了位於康乃狄克州紐哈芬的“骷髏會”司令部———“墳墓”中。信中說:“恐怖酋長傑羅尼莫的頭骨,已經被你的俱樂部會員從錫爾堡的墳墓中挖了出來,並和他的大腿骨、馬鐙、馬嚼子一起保存在‘墳墓’中。”

另一份1986年泄露的“骷髏會”檔案則顯示,包括普雷斯科特在內的6名“骷髏會”成員一起盜挖了傑羅尼莫的墳墓。

這些檔案及書信泄露出的內容,也成為“骷髏會”被列為被告的原因之一。

政府阻撓

多年來,傑羅尼莫的後裔一直試圖向“骷髏會”討回祖先的被盜頭骨,但卻一直徒勞無功,因為“骷髏會”對盜取傑羅尼莫頭骨一事始終拒絕發表任何評論。

令這件事情更加籠罩上神秘色彩的,是美國政府屢屢對這起訴訟案橫加干預。

據報導,早在80年代,另一名美國印第安人尼德·安德森就曾嘗試索回傑羅尼莫的頭骨,據安德森稱,當時的美國國會眾議員約翰·麥凱恩和莫里斯·尤達爾曾安排他與美國前總統老布希的弟弟喬納森·布希會面,但喬納森·布希企圖用一個假頭骨來欺騙他。事後查明,那只是一個小孩子的頭骨。

2009年2月份,傑羅尼莫的後裔繼續提起訴訟,但美國法務部則提出建議,稱起訴中提到的“被告”並不適用於這起訴訟。法務部官員還表示,根據1990年頒布的有關盜墓方面的法令,被告沒有“任何隱瞞、疏忽或故意挖掘傑羅尼莫頭骨以及隨葬物品”的行為。因此,美國法務部要求撤銷這一起訴。

弗拉迪米爾·傑羅尼莫

性別: 男 生日: 1978年10月04日 身高: 1.93米 / 6尺4寸 體重: 88公斤 / 194磅 國家及地區: 安哥拉 出生地: Angola Luanda 參賽項目: Basketball - Men

卡考Cacau

性別:男

傑羅尼莫傑羅尼莫

出生日期:1981-3-27 出生地:Santo Andre 國籍:巴西 身高:1.79M 位置:前鋒 號碼:18號 球隊:斯圖加特隊

美軍傑羅尼莫突擊行動

時間:2011年5月1日(美國時間) 地點: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附近阿伯塔巴德市一處建築中。阿伯塔巴德不但是巴基斯坦的軍事基地,有“巴基斯坦西點軍校”之稱的軍事學院,同樣也是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人口約有10萬人。 藏身房屋:拉登及其親屬居住的三層樓房是2005年建造起來的,比周圍普通住宅大八倍,價值100萬美元。但裡面沒有網路和電話通訊設施,周圍有高牆圍著,上面還有帶刺鐵絲網。裡面的居民總是將垃圾燃燒處理,而不是將其倒在院子外面。 突擊團隊:據美國CNN報導,此次軍事行動系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海豹突擊隊實施。海豹突擊隊來自美國海軍特種作戰強化大隊。這支部隊專門執行反恐任務和其他秘密任務,其總部位於維吉尼亞海灘。這支部隊由特種作戰機構聯席會組建。突擊行動中雙方發生交火,持續約40分鐘。海豹突擊隊最終獲得拉登屍首。 突擊結果:一位美國高官於5月2日透露,襲擊過程中,共擊斃了包括本·拉登在內的5人,其中4人為男性、1人為女性,初步斷定其中一人為拉登之子。“整個襲擊行動持續了不到40分鐘。” 軍事行動後,印第安人不滿與拉丹“沾邊” 新華社專電 美國參議院印第安人事務委員會首席顧問洛蕾塔·圖爾3日說,美方不應以印第安人著名酋長之名作為擊斃“基地”組織頭目烏薩馬·本·拉丹的行動代號。 美軍特種部隊2日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鎮突襲本·拉丹藏身住所,得手後向白宮報告:“敵人傑羅尼莫在行動中被擊斃。”傑羅尼莫是19世紀印第安人阿帕奇部落酋長,與墨西哥和美國部隊作戰多年,1886年投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