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滯的帝國

停滯的帝國

第十章“英國的名聲” 第六十七章“我國的造化” 第七十七章明天的中國

基本信息

《停滯的帝國》《停滯的帝國》
·出版社:北京三聯
·頁碼:502 頁碼
·出版日:2007年
·ISBN:7108026937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

內容簡介

二百多年前,大英帝國派馬戛爾尼出訪中國。此次出訪在歷史上最大的爭論是,馬戛爾尼究竟有沒有向乾隆皇帝磕頭?
法國著名學者佩雷菲特從世界史的角度,將此次出訪看作“東方與西方的首次撞擊”,於是,視野開闊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應豐富起來。在作者眼中,這次英國人的出使實質意味著當時的“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面對“天下唯一的文明國家”,是“傳統社會”全面遭遇“現代社會”。本書以詳實的史實,有趣的細節,精彩的筆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異和衝突。
作者通過考察大量未曾公開的筆記、日記、檔案、文獻,還原了那次著名的出訪,並澄清了一些鮮為人知或被故意隱瞞的事實。並由此展開探討:為什麼在幾乎所有領域都先進的中國,後來會變成“停滯的帝國”?
某些國家是如何“覺醒”的,而其它國家又是如何“沉睡不醒”,甚至醒了又睡的?中國的命運會不會成為西方的命運?

目錄

譯者的話
前言
小引
第一部分 “地球上最強大的民族”向中國駛去
第一章 啟程時的熱情
第二章 “人類的主人”
第三章 對中國著了迷的歐洲
第四章 在英國艦隊的保護下
第五章 中國味
第二部分 另一個星球 去中國覲見皇帝
第六章 澳門,銜接兩個世界的緩衝地
第七章 避開了廣州
第八章 稀奇的怪物
第九章 搜羅領航員
第十章 “英國的名聲”
第十一章 運送禮品
第十二章 “對你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
第十三章 禮品還是貢品?
第十四章 沿白河溯流而上
第十五章 一堂磕頭課
第十六章 分配住進一座廟宇
第十七章 一座由木結構房屋組成的城市
第十八章 出現烏雲
第十九章 路經北京
第二十章 在圓明園邊上
第二十一章 和傳教士初次見面
第二十二章 科技宮
第二十三章 狼狽不堪的“學者”
第二十四章 您有統治國家的科學嗎?
第二十五章 富麗堂皇的監獄
第二十六章 已變成中國人的歐洲人
第二十七章 一個受他人影響的君主
第二十八章 皇帝的朱筆
第二十九章 談判不在熱河進行
第三部分 傲慢對自負,在皇帝的庇蔭下
第三十章 長城路上
第三十一章 在韃靼區
第三十二章 禮儀危機
第三十三章 贏啦!
第三十四章 各有各的理
第三十五章 衝擊波
第三十六章 覲見那天的早晨
第三十七章 在皇帝腳下
第三十八章 “萬樹天堂”
第三十九章 韃靼皇帝
第四十章 但願慶典仍繼續
第四十一章 內宮秘史,床笫隱私
第四十二章 天氣轉陰
第四十三章 回到北京
第四十四章 遭難
第四十五章 御座上的一捲紙軸
第四十六章 君主給封臣的信
第四十七章 扔入海里的瓶子
第四十八章 “我們像小偷似的離去”
第四部分 真正的使命開始
第四十九章 遲到的答覆
第五十章 一位文人大學士
第五十一章 天朝文書
第五十二章 勞動和日常生活
第五十三章 “破壞夷船”
第五十四章 “皇上對任何變化都表示懷疑”
第五十五章 無與倫比的郵政
第五十六章 “迫使中國人挨餓”
第五十七章 乾隆發怒
第五十八章 用公雞祭河神的地方
第五十九章 蘇州,中國的半個天堂
第六十章 被出賣的未婚妻
第六十一章 黑暗中的微光
第六十二章 “於嚴切之中,仍寓懷柔”
第五部分 峰迴路轉,希望復萌
第六十三章 老傳教士的遺囑
第六十四章 在南方內地
第六十五章 逆來順受
第六十六章 一段旱路
第六十七章 “我國的造化”
第六十八章 一名官員當眾遭受鞭笞
第六十九章 旅行者的失望和幸福
第七十章 標誌進步的火柴
第七十一章 南下廣州
第七十二章 那裡憎恨洋鬼子
第七十三章 廣州
第七十四章 會合
第七十五章 與外界聯繫的修士和姦商
第七十六章 後衛戰
第七十七章 明天的中國
第七十八章 中國人更興旺發達……
第七十九章 令人吃驚的軍事同盟要求
第八十章 處於戰爭狀態的海洋
第六部分 馬戛爾尼之後的一系列不幸
第八十一章 不再迷戀中國的歐洲
第八十二章 蒂津——丟了臉的使團
第八十三章 戈洛夫金——半途而廢的使團
第八十四章 阿美士德——被驅逐的使團
第八十五章 聖赫倫那島上戰俘的忠告
第八十六章 鴉片換茶
第八十七章 耀武揚威
第八十八章 內破裂
結束語

文摘

在所有這些記敘中,最吸引我的是跟隨馬戛爾尼勳爵的使團在中國與韃靼的旅行紀實。其中一篇為使團的第二號人物喬治·斯當東所著;另一篇的作者是使團的總管,曾敘述過“邦蒂號兵變”故事的那位約翰·巴羅。我承認,這12卷書對我來說完全是新發現。對於18世紀的中國,我幾乎一無所知,除了耶穌會士、萊布尼茲和伏爾泰曾經說過的:這是一個神奇的帝國,由一個歐洲人應該羨慕的“開明君主”極好地統治著。
您是否知道,正值法國大革命之際,英國人卻派遣了一個浩大的使團前往中國,以使它對英國開放?您是否知道,他們就像面對巨人哥利亞的又一個大衛,儘管只有800萬人,卻認為自己是“世上最強大的國家”,並打算同一個擁有3.3億人口——人類的三分之一——的國家平起平坐?而中央帝國——“天下唯一的文明國家”——竟粗暴地拒絕了他們所有的要求?
您是否知道他們的使節發現的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在啟蒙時期被理想化了的中國?您是否知道他們曾竭盡全力徹底摧毀這個神話,並指責天主教傳教士的書信為欺騙?您是否知道這個“不可超越的榜樣”開始在禮儀上顯得僵化,並因虛榮而顯得做作?
最為奇怪的是一件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小事導致馬戛爾尼最終的失敗:他拒絕叩頭——即根據宮廷禮儀,在皇帝面前下拜叩頭九次。這一插曲會使孟德斯鳩欣喜若狂,他曾用一件小事來解釋愷撒之死:暴君違背慣例,忘了在全體元老院議員面前起立。以前最專斷的行為也沒有引起共和主義者的反應,但是這種傲慢的態度卻導致了謀殺:“沒有比違反他人的習俗禮儀更得罪人的事了,因為這總是蔑視他人的一種標誌。”
“天朝”被得罪了。皇帝縮短了使團逗留的時間。兩國關係破裂引起了悲劇性的連鎖反應:兩個民族的對抗;中國的崩潰;19世紀英國在東南亞的統治;20世紀西方與第三世界間因仇恨引起的誤解。
馬戛爾尼及其夥伴是來提議進行交往和貿易的,但他們在中國社會裡見到的卻是一個封閉社會的典型。那裡的制度猶如檯球那樣結實——它是那么完整、精確、苛求,以至想不服從就會冒很大的風險。要擺脫它要么靠貪污舞弊,或者靠惰性——即什麼都不乾,——而極少靠積極性來實現。禁止革新,只要參照慣例就夠了。給予孔夫子啟示的或孔夫子給以啟示的“經文”包含對所有困難的解決辦法。這本書里一切都說到了。要改變其中的任何內容都將是自負的表現。
為了不變,最好是避免交往。但是英國人已把買賣做到了從未有過的水平;他們還想更提高一層。他們明白通過貿易,賣方和買方雙方都能獲利;猶如兩個情人,每人都不可能獨自獲得只有對方才能給予的滿足。滿清時的中國對商人十分蔑視,對經商極不信任,對外國的創造發明拒不接受,這些都無一不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儘管國內的市場經濟相當發達,對外貿易卻被官僚政權的控制和壟斷所扼殺。馬戛爾尼使華是自由貿易文化最發達的國家和對此最無動於衷的國家之間的相會。
這次遠征使人深入了解到傳統社會之所以“不發達”和先進國家“發達”的奧秘,它們之間的相會很可能將支配未來的世紀。
中國的不變性
1960年8、9月間,我從香港出發,對中國進行了第一次探索。我馬上就吃驚地看到這個社會同馬戛爾尼的夥伴們描寫的社會十分相似。簡直可以說每箇中國人的基因里都帶有乾隆帝國時的全部遺傳信息。中國以十足的中國方式在造自己的反。要同過去決裂,它卻從中尋找可以依靠的因素來證明自己的不變性。
它的人口一直過剩,並長期受到貧窮、混亂和分裂的威脅。在醫學方面,它始終局限於針灸、草藥及十二經絡。尤其是因為生計無定,中國人仍然像過去那樣依賴自己的集體:每個人應該或不應該想什麼或做什麼,這些都要由集體來確定。
1960年的中國人仍贊同乾隆對馬戛爾尼使華團的看法,這突出地表現了這種連續性。歷史教科書,大學課本,以及我與之交談的知識分子都用馬克思的語言支持傳統的觀點。馬戛爾尼的態度是“帝國主義的”、“資本主義的”和“殖民主義的”。所有的人都贊同乾隆的嚴厲的回答:“朕無求於任何人。爾等速速收起禮品,啟程回國。”毛不久前遣返蘇聯技術人員和“顧問”時也是這樣做的,他當時宣布說:“我們要自力更生”。
儘管大躍進導致了災難,許多中國領導人仍認為中國比所有其他國家都優越;西方最多只能為它提供一些方法.120年來它遭受的那么多不幸是因為它遭到貪婪的民族掠奪的結果。錯誤不可能是由它自己造成的。它落後了,但它將在幾年內趕上去,它將恢復已有數千年的優勢。
在文化革命中
1971年7、8月,我率領文化革命5年來獲準前往的第一個西方官方代表團前去人民共和國,當時的國家政權與馬戛爾尼打交道的政權離奇地相似,這使我驚訝不已。
對皇帝同樣的崇拜:只是毛代替了乾隆。一切都取決於他的意願。同樣將日常的管理工作委託給一位總理,他領會這位活神仙的思想,並周鏇於陰謀詭計和派系鬥爭之間,除了來自上面的贊同之外,他得不到任何支持。對恪守傳統和等級制度的禮儀表現出同樣的關注。同樣接受一個共同的、可以解釋一切的衡量是非的標準:只是“毛的思想”代替了“孔子思想”,康熙詔書之後是小紅書而已。
土地占有同樣的優勢:乾隆蔑視英國工業革命的產品和各國商人,毛主要依靠農民而不是工人,這都是因為幾乎全體人民都住在農村並以農業為生的緣故……
同樣是私下的爭鬥,爆發於突然之間,而事前表現出來的某些跡象只有在事後才能理解。
1971年9月,我們回到歐洲後,同大家一起獲悉毛的親密的信徒、小紅書的狂熱鼓吹者林彪元帥可能想逃往莫斯科,並在空中被擊斃。我們回想起中國的禮賓司司長在7月中建議我們為毛和周恩來,而不為林彪——儘管他是被指定的接班人——乾杯。馬戛爾尼及其夥伴回國幾年後,他們得知寵臣和珅成了一出類似的悲劇的亡故者。在中國,今天同往昔一樣,塔耳珀伊亞岩石在卡庇托山的裡面,而不是在周圍。
對外國人同樣的不信任。他們只能擾亂中國的秩序;他們的好奇心十分危險;應當對他們嚴密監視……同樣的集體反應:在悶熱的夏夜,中國人繼續夜宿在大街上……同樣的儉樸;同樣一碗米飯和燒白菜;同樣的筷子……穿著同樣的藍灰色棉布衣服……同樣好抽菸。
革命的暴力本身證明這些遺產具有多么強的生命力。消滅的是每箇中國人身上的“反動的”東西。如果說“解放”是用流血止住了動盪,那是因為傳統的包袱過於沉重:解放了的農民仍然在其被剝奪了財產的主人面前發顫。僅僅取消舊官僚體制的科舉、等級和特權是不夠的,黨的官僚體系自然而然就取而代之了。還應當粉碎敵對階級,羞辱知識分子,摧毀等級制度。中國就這樣翻來覆去地從過去的殺戮又恢復到過去的狀態。一些金色和紅色的標語牌重複著這個口號:“古為今用!”毛的壯舉就是賦予中國人這樣的感受:他們在廢除其遺產的同時仍然忠於它。
英國人的看法
1973年發表了我對動盪中的中國的想法,其中多處提到馬戛爾尼使團。許多讀者詢問我如何能得到那本書。我曾有過再版該書的想法,因為那次出使在法國罕有人知。誠然,斯當東和巴羅的兩部紀行當時很快被翻譯,一時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拿破崙讀過這兩本書。它們啟發他說出了這句名言:“當中國醒來時,世界將為之震撼。”但是,過後這段插曲就被我們忘卻了。甚至連學術著作都對此隻字不提;漢學家們限於人手,又都要專攻一個課題,所以對此尚未作出任何研究。於是便開始了一段蒐集資料的漫長時期。
在英國,因為出使之事曾轟動一時,所以幻想也就煙消雲散了。如果中國依然閉關鎖國,就應當砸開它的大門!當時除了斯當東和巴羅的兩份官方報告外,還發表過四份匯報。衛兵霍姆斯的日記十分天真。大使跟班安德遜的日記則被有傾向性的記者孔博“整理”過。亞歷山大是兩位隨團畫家——如同當今的攝影師——之一,他的日記同他的水彩畫一樣富有色彩。最後是赫脫南的日記,他是德國人,大使的見習侍童的家庭教師,遣使會在北京的傳教士拉彌額特神父在談到他時寫道:“不全是他發明的火藥。”
後來又出版了兩本紀行。一本為“天文學家”丁維提所著,他被“中國人的幼稚輕信”驚呆了。第二本是馬戛爾尼勳爵親自寫的,很晚才出版了一部分:1908年海倫。羅賓斯意外地發現了手稿後出版的;1962年由克萊默—平教授出版了經過精心校勘的另一個版本。
偷懶重印這些著作中的某一部是否就夠了呢?這些著作互相補充,互相修正。我繼續尋覓,發現了從未出版過,甚至也從未被引用過的文章。如見習侍童的日記:小托馬斯·斯當東出發時年僅十一歲,他天真地記載了父親和大使由於外交上的原因而掩飾的事情;他的學生作業當場揭露了成人敘述中的不準確之處。還有1817年他作為副手的第二個使團——即阿美士德勳爵率領的使團一的紀行。最後是他的回憶錄,在1856年出版。又如指揮艦隊的伊拉斯馬斯·高厄爵士的手記。“印度斯坦”號船長馬金托什寫的航行日記,那是一位厲害的生意人,在遠東的商業航行中久經考驗。還有使團秘書,馬戛爾尼的表兄弟溫德的日記。隨團醫師吉蘭博士的科學筆記。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代理人與倫敦的“先生們”之間的書信。馬戛爾尼與內政大臣、波特政府的實力派人物敦達斯之間的書信。這樣,我們就有差不多重5位經歷過英國使團訪華的種種曲折的見證人。
難道不能將英國人的看法與其他西方人的看法加以比較嗎?有一個瑞士人:夏爾·德·貢斯當,以及4個法國人,他們是:安特卡斯托騎士,他在1787年被路易十六派往廣州;夏龐蒂埃·德·科西尼,此人在廣州居住了相當長時間,1799年對斯當東的紀行作出了反應;1784年至1799年在廣州負有使命的吉涅騎士;法國印度公司的代理人皮隆,他目睹了馬戛爾尼途經澳門的情況。5個見證人中的後兩位就英國人和中國人之間的彆扭關係撰寫了帶有實質內容的報告,這些報告保存在法國外交部。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子,《論語》
如果一個民族的每個成員都是弱的,這個民族就不可能長期強盛,現在尚未找到把一個由懦夫組成的人民變成一個強大民族的社會形式和政治組織。
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