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歷穴

偏歷穴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腕橫紋上三寸。淺層布有頭神經的屬支,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的淺支。深層有橈神經的骨間後神經分支。

理論基礎

出處

《靈樞·經脈》

穴名

手陽明大腸經 偏歷穴手陽明大腸經 偏歷穴

【釋名】偏,偏離;歷,逾越。手陽明之絡由此走向手太陰。《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註:“手陽明經上偏出此絡,經歷手臂別走太陰,故曰偏歷也。”

【穴義】大腸經經氣由本穴別走肺經。
【名解】1)偏歷。偏,與正相對,偏離之意。歷,經歷。偏歷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偏離大腸正經而行。本穴物質為陽溪穴傳來的炎上之氣,行至本穴後因進一步受熱膨脹並向外擴散,而由於肺經所處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氣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脹擴散之氣偏行肺經,故名偏歷。2)大腸經絡穴。因本穴有天部之氣偏走肺經,有聯絡大腸經與肺經氣血的作用,故為大腸經絡穴。

穴位

【定位】屈肘,在陽溪與曲池連線上,當腕背橫紋上3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拇短伸肌、橈側腕長伸肌腱、橈側腕短伸肌腱、拇長展肌腱;穴區內有前臂外側皮神經、橈神經淺支和頭靜脈經過,深層有橈神經肌支和橈動脈分布。

穴性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之氣。

大腸經大腸經

【運行規律】陽熱之氣運行分二個方面,一是偏走肺經,二是循大腸經上行。
【功能作用】向肺經輸送大腸經的陽熱之氣,改善肺氣之虛。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臨床治療

辯證

【功能】明目聰耳,清熱利尿,通經活絡。
【主治】耳鳴,耳聾,目赤,鼻衄喉痛,臂腕酸痛。

耳鳴耳鳴

五官科系統疾病:鼻衄,結膜炎,耳聾,耳鳴,牙痛;
其它:面神經麻痹,扁桃體炎,前臂神經疼。
【配穴舉例】配太淵治肺虛咳嗽;配翳風、聽會治耳鳴,耳聾;配天樞、陽陵泉治水腫(《實用針灸學》)。
太淵,為原絡配穴法,有疏風解表作用,主治感冒,頭痛,咽喉痛。
水分陰陵泉,有健脾利水作用,主治水腫。
陽溪商陽絡卻腕骨前谷,有疏散清熱,行氣利竅作用,主治實邪耳鳴。

治療

【刺灸法】向上或向下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5分鐘。

1相關連結

耳鳴針灸治療

處方:翳風聽會挾溪,中渚,偏歷
治法:清肝瀉火,豁痰開竅,健脾益氣。
方義:手足少陽經脈循耳之前後,取翳風、聽會以疏導少陽經氣;挾溪清瀉肝膽之火;中渚瀉三焦火而清竅;諸穴相
配通上達下。
操作:補虛瀉實,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古文摘錄

定位記載

《靈樞·經脈》:去腕三寸。
《針灸甲乙經》:在腕後三寸。
《循經考穴編》:在腕側後三寸。
《醫宗金鑒》:從陽溪穴上行手腕後,上側三寸。

主治記載

《靈樞·經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
《針灸甲乙經》:風瘧,汗不出;癲疾多言,耳鳴,口僻,頰腫;喉痹不能言,齒痛,鼻鼽衄。
《備急千金要方》:嗌乾。
《外台秘要》:寒熱。
《太平聖惠方》:瘧久不愈;手不及頭,臂膊肘腕酸痛難屈伸。
《標幽賦》:利小便,醫大人水蠱。
《循經考穴編》:腸鳴浮腫,水鼓等症。
《外科大成》:顴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