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失與匡正

這既是經費政策價值失真的表現,也是根源,表明了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公共價值理念的缺失。 三、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的規避研究,是基於義務教育成本分擔的社會契約論而提出一些規避失真的基本建議。 本研究提出了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規避失真的四個原則:1.義務教育成本的國家負擔原則。

內容介紹

《偏失與匡正》主要內容:從價值選擇的角度分析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問題,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它既是對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是否具有正義性的哲學反思,也是對義務教育“權利與義務”在制度與政策安排上是否合乎正義的價值審視與“匡正”。社會正義是“本研究”價值判斷與分析的邏輯起點,它是基於“人人有權利向政府要求平等分享義務教育的權利”這一假設。整個研究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實踐描述,從“量與質”的雙重視角,給我們描繪了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的普遍性與嚴峻性。
實踐研究給我們展現了這樣一種事實:《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法》所規定的基本投入原則在一些地區沒有得到貫徹實行;義務教育投入多渠道籌資政策,在現實中是以“多渠道與無渠道”的悖論呈現給我們;本應是具有剛性的撥款政策,卻以校領導的社會資本來支撐;貧困生補助的“兩免一補”政策在一些地區象徵意義大於實踐意義。現實的嚴峻與殘酷明確提醒我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的失真是一種普遍現象,已經成為義務教育發展的嚴重障礙。
二、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的理論詮釋部分,既是對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的歸因解釋,也是對失真現象的理論描繪。
政策失真不僅表現為政策目標的失真,還表現為政策價值選擇的失真。理論詮釋部分的邏輯分析起點為:我國義務教育發展“關鍵的問題不是貧困沒錢,而是錢怎么投入怎么分配使用,在中國真正缺的不是錢,而是公共價值和理念”。這既是經費政策價值失真的表現,也是根源,表明了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公共價值理念的缺失。比如:城鄉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的二元化現象;處於“劇變與混變”之中,缺乏獨立性與穩定性的經費投入政策變遷,義務教育投入主體選擇的錯位等等,這實際上是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價值選擇失真的表現,同時也是投入政策目標失真的原因。
三、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的規避研究,是基於義務教育成本分擔的社會契約論而提出一些規避失真的基本建議。
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布坎南認為,起點公平和規則公平比結果的公平更重要。本部分分析的邏輯起點是:無論你出生在農村,或是城市,也無論你出生在富裕的東部地區或落後的西部地區,平等地接受義務教育乃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這應是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政策的基本價值選擇。本研究提出了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規避失真的四個原則:
1.義務教育成本的國家負擔原則。基本含義是國家應承擔起義務教育的全部成本,因為人民與國家已形成了國家“買單”的無形社會契約。
2.義務教育財政中立的原則。基本含義是“教育投入的差異不能和地方財力大小程度相關,每個學生的公共教育經費開支上的差異不能與本學區的富裕程度相關”。因為義務教育投入不能由“無形的手——市場”來調節。
3.義務教育弱勢補償的矯正正義原則。基本含義是弱勢補償不僅是對弱勢的家庭義務教育成本進行補償,更應是對弱勢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的補償。因為這是矯正正義與社會公正的現實選擇。
4.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法律手段調控原則。基本含義是建立義務教育投資法,強化法律監控手段,因為當前行政監控手段約束力量弱化。
如果說過去城鄉義務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受國力限制有不得已之處,那么20世紀90年代以來義務教育發展的失衡卻是政策、制度所預設和強化的結果。在義務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絕不能重現加勒特·哈丁的“公地悲劇”,公共生活中存在著價值衝突,必須以人為因素加以引導與糾正,義務教育領域同樣應如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