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小子[詞語]

假小子[詞語]

假小子指的是社會行為類似於青少年男性或者年輕男性的年輕女性。“假小子”表現很自信,但也很吵鬧,愛喝酒,可能喜歡體育或其他男性通常喜歡的運動。

簡介

假小子是指性格或形象像男生一樣的女生,假小子未必只是外貌上的,也包括個性方面。有些女生的外貌並不男性化,但日常行為、語氣用詞卻有點像男生。也有女生形象和性格都很男性化,一個人形象男性化了,那么她性格必定會推崇往男性發展,因此不存在只有形象男性化的女生。

分析人士認為,“假小子”現象是因為年輕女性經濟越來越獨立 。

分類

假小子假小子
第一種,性格上比較像男性的女生,即野丫頭,又稱假小子。她們性格一般比較活潑開朗,而且講義氣。既有溫柔的一面,也有開朗的一面,所以比較招人喜歡,也容易跟男生打成一片。

第二種,假男人(偽男)。身體是女生外其他一切都跟男生相同,一般來說性取向跟普通人不同(但並不屬於同性戀),對男生當作兄弟對待,通常是異裝癖者或是跨性別者,也有把自己當作男同性戀者與男性談戀愛的。

第三種,中性打扮愛好者,指在COSPLAY中由女生出演男性角色。通常扮演的動漫角色多是美少年或漂亮的男性角色,能通過女生自身的身體特點,把這一類型的角色演繹得為妙為悄,平時跟一般女生一樣。

第四種,儀表、性格相像型。喜歡裝扮成男性且有男性面容的女性,通常穿著男性裝扮,自我性別偏向男性,沒有平常的女性習慣,違反正常的審美觀,讓人產生另類的看法。

僕少女

假小子未必只是外貌上的,也包括個性方面。有些女生的外貌並不男性化,但日常行為、語氣用詞卻有點像男生。

日語至今的第一人稱依然有性別之分(中國古代也有),而自稱時使用仆(ボク)的少女,就被稱作仆娘(ボクっ娘),或者僕少女(ボク少女)。

第一人稱是俺(おれ?オレ)的女性被稱為俺女(おれおんな)。這個條目也涉及了自稱俺(オレ)”“おいら(オイラ)等的女性。

這個稱呼在亞文化,尤其是漫畫、動畫和遊戲中很常用,經常作為萌或者痴迷(フェチ)的對象。另外,在稱呼這些少女時,基本不用僕少女(ボク少女),而使用仆娘(ボクっ娘)。

簡而言之,仆娘指的是使用男性常用的第一人稱代詞的女性。其他語言中與之相近的詞有英語的Tomboy、現代漢語的假小子、野丫頭等,指的是行動像男性一樣的女性。在日語之中,因為男女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不同,所以使用人稱代詞作為兩性差別的象徵。與之類似的詞包括仆女(ぼくおんな)、俺女(おれおんな)等。

日本的女性歌手從過去開始就有不少使用ボク的第一人稱來唱歌。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為歌詞的敘事者被設定成是男性,但是也可能是為了將歌手的性別曖昧化,從而使不僅是女性,男性聽眾的感情帶入也變得容易。

有些青春期的女性為了強調自己的個性而使用仆作為自稱。而成年女性中,也有不少人(特別是老人)使用作為方言的“俺”(オレ)“おら”作為自稱。
另外、有些畫少年漫畫的女性漫畫家會使用男性的名字,並使用“仆”作為自稱。同時,在聊天室和論壇中,女性有些時候為了隱藏自己的性別使用仆(ボク)或者俺(オレ)作為自稱。

如果尋找不穿男裝的僕少女,比較老的例子是手塚治虫的漫畫三眼神童(1974年初出)中的女主角,國中生的和登千代子。她所使用的第一人稱即是仆。亞文化中(動畫、遊戲等)自稱仆的少女比較常見,很可能是受到了這部作品的影響。

《四季之歌》(1974年)的歌詞中、有ぼくの戀人這樣的句子,這個ぼく指的是女性。受到這首歌的影響,一部分女性中開始流行將仆作為第一人稱。

之後川村カオリ的單曲CD中使用了からっぽのぼく的作為標題(1992年),以及漫畫家成田美名子初次登台時,使用仆(ボク)的呼稱等等,可以說從很久以前就有不少例子。

另外、2006年度的大學入學中心考試中,有對松村榮子的作品‘仆はかぐや姫’提出的問題。

特徵

假小子和男人婆的概念,經常被人混為一談,但其實兩者有著很大區別。

假小子一詞本身是中性的,而相應的英文單詞TOMBOY則指性格像男生一樣活潑開朗的女孩子,推崇女性獨立、自由、感性。

男人婆”一詞則是明顯帶有貶義性的,指行為舉止和形象裝扮極度男性化的女性。

假小子,首先體現的是個性而非外貌,女性即便留長髮、穿裙子,行為也可能得跟男人一樣,這才是真正的假小子。

世界名著《小婦人》中的女主角喬,就是一個典型的假小子,生性好動、活潑開朗,一點也不小鳥依人,雖然舉止像男孩子,但給人的形象很可愛。喬在擁有眾多女性冬粉的同時,也很受男性讀者的喜愛。

《小婦人》的作者奧爾柯特夫人年少時也是個假小子,喜歡賽跑、爬樹、吹口哨、把褲管卷得老高、坐在樹上看書、好奇心很強(曾鑽進輪船機房裡弄得滿身煤屑),這些行為往往被認為只屬於男生。可以說喬就是作者奧爾柯特夫人的化身。

勇敢是一種人性的美點,其實女孩子也可以很勇敢,當然,前提是不能將勇敢等同於“逞強”。

正如有些男生很文質彬彬,世間也總有一些女孩子,她們就是性子很頑皮很活潑,天生坐不住,個性很強勢,這些特點是她們的性格體現。

相關歷史

中國古代也曾流行了中性風。

記載中最早好穿男服的女子是夏桀的寵妃末喜。末喜,不同記載或叫“穏嬉”、“末嬉”、“妹喜”、“未喜”。《晉書·五行志》說:“末喜冠男子之冠。”明確說明末喜戴男人的官帽。《漢書·外戚傳》師古注說末喜“美於色,薄於德,女兒行,丈夫心。桀常置末喜於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於是湯伐之,遂放桀,與末喜死於南巢”。古人把桀、紂看作是中國歷史上的壞皇帝的典型,他們之所以無道和亡國,是由於末喜和妲己,這兩人又是壞女人的代表。從師古的話可知,末喜像男子一樣,願意過問政治,夏桀還聽了她的話。她應該是一個政治人物了,儘管是失敗者。為此她不安心於後宮生活,既要從事政治活動,就要像男人一樣裝束。應該說她是女子男裝的先行者。

春秋時齊靈公喜見身邊的婦女作男子裝扮,於是媵妾侍婢穿男人服裝,戴男人裝飾。國中婦女紛紛效法,都城滿目皆是男裝女子,於是他又看不順眼,下令禁止民間女子穿著男服,惟獨宮女照常是男子打扮。民間女子對靈公的做法不滿,仍然喜穿男裝,靈公生氣,下令凡見男裝女子就撕裂她的衣服,剪斷衣帶,給人難堪。但是還有少數女子不怕凌侮,照舊穿男裝。晏嬰深知強迫改裝行不通,向靈公建議:若要禁令通行,最好先從宮內做起,如果宮中婦人都穿女子的服裝,民間女子的男子打扮會不禁自絕了。靈公照晏嬰的主意辦,女子愛好男子裝束的風潮就過去了(《晏子春秋》卷六)。

唐朝前期是婦女著男裝的盛行時代。一次唐高宗武則天舉行家宴,他們的愛女太平公主一身男性裝束,身穿紫衫,腰圍玉帶,頭戴皂羅折上巾,身上佩戴著邊官和五品以上武官的七件飾物,有紛(拭器之巾)、?(拭手之巾)、礪石(磨石)、佩刀、刀子、火石等,以赳赳男子的儀態歌舞到高宗面前,高宗、武后笑著對她說:女子不能做武官,你為什麼作這樣的打扮(《新唐書·五行志》)?太平公主男裝,就其個人來講也不是偶然的,她是一個“多權略”的女子,是唐初在武后、韋後之下的第三個有權干預政治的女人,而韋後自知智謀不及她,因而對她有所畏懼。她參與武則天的謀議,武則天也最喜歡她。武則天末年,她與唐中宗、張柬之誅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等,使中宗繼位,以後又與唐玄宗清除韋後勢力。玄宗初年有七個宰相,其中五位是她的人,因此“軍國大事,事必參決,如不朝謁,則宰臣就第議其可否”。這種情況為玄宗所不能容忍,乃誅其黨,賜死公主(《舊唐書·太平公主傳》)。太平公主的男裝,一是她的性格像男人,故喜著男服;一是干預政治,不願脂粉氣太重,以男裝具其威儀,助其施展政治才能。

《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唐玄宗時宮中婦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即宮內宮外,貴族民間,多有女子身穿男式衣衫,足蹬男人皮靴,女子服裝男性化了。唐武宗時也有女子身著男裝。武宗妃子王氏,善於歌舞,又曾幫助武宗獲得帝位,是以深得君王的寵愛。王妃體長纖瘦,與武宗的身段很相似,當武宗畋獵時,她穿著男子的袍服陪同,並騎而行,她與武宗的形象差不多,人們分不出來哪個是皇帝,哪個是妃子。武宗還想把王妃立為皇后,宰相李德裕以妃子娘家寒素和本人無子為理由,反對冊立,遂使王妃失去執掌後宮的機會(《新唐書·后妃傳》)。王妃的男裝顯然是武宗所欣賞的,至少是被武宗所接受的。

元人繪女性化男子像男人女人生理不同,服飾式樣有差別也是自然的事情。但古人的傳統觀念,把男女服裝絕對分開,不得摻雜、逾越,否則將要遭到譴責。如男子穿婦人服,三國時以清談著名的思想家何晏"好服婦人之衣",被另一思想家傅玄指斥為穿"妖服"。女子穿的男裝,也被視為妖服,所以正史《五行志》里往往設有"服妖"一目,責備女子的男裝,如《新唐書五行志服妖》在寫出太平公主男裝事實後,接著說"近服妖也",加以貶責。

男女裝混穿,在正統的觀念里是嚴重的政治問題,而不是生活小事,更不是個人興趣的事情。傅玄說:"夫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殊內外也。"原來統治者認為男子主於外,女子主於內,故有男女的服飾制度,使男女各守本分,不得僭越,若女子男裝,會出現牝雞司晨的事,是家庭的不幸,國家的不幸。傅玄還舉例子,說夏桀因寵末喜戴男子冠亡國,又說何晏本身遭到殺身之禍,而且三族皆被夷滅(《晉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