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奉公盡節

原文 倫①奉公盡節,言事無所依違②。諸子或時諫止,輒叱遣之,吏人奏記及便宜③者,亦並封上,其無私若此。性質愨④,少文采,在位以貞白稱,時人方⑤之前朝貢禹⑥。然⑦少蘊藉⑧,不修威儀,亦以此見輕。或問倫曰:“公有私乎?”對曰:“昔人有與吾千里馬者,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⑨,心不能忘,而亦終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⑩者,豈可謂無私乎?”

注釋

1.倫:即第五倫,東漢大臣,字伯魚。

2.依違:遲疑,模稜兩可。

3.便宜:指對國家有利的事。

4.愨:恭謹,誠實。

5.方:比作。

6.貢禹:西漢大臣。以明經潔行著名。

7.然:可是、但是。

8.蘊籍:寬和,寬容。

9.輒:就。

10.選舉:古代只選拔舉用賢能。

11.是:這,這樣。

譯文

倫奉公守法竭盡忠誠,說話辦事沒有違背法規的。諸子(有才華的人)有人常勸止他,他就呵斥他們並趕走他們,官吏陳述的書面意見有利於國家的,他都封好上報,他就像這樣毫無私心。他生性誠實,缺少文采,做官時以清廉著稱,當時人們把他比作西漢時貢禹(那樣明經潔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寬容,又不整飭自己的威嚴,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輕。有人問第五倫說:“您有私心嗎?”他回答說:“老朋友中有送給我千里馬的,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選拔官吏時,我心裡總不能忘了他,可始終也沒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兒子常常生病,我一夜裡十次去探望,回來卻安安穩穩地睡下;我的兒子有了病,我雖然不去探望,但卻整夜睡不著覺。像這樣,難道可以說沒有私心嗎?”

作者簡介

范曄(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順陽(今河南淅川縣東)人。南朝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宋左光祿大夫范泰之子。曾任秘書丞、新蔡太守和尚書吏部郎。官場多磨,後因事被殺。《宋書》本傳稱他:“博涉經史,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任宣城太守時,曾博採魏晉以來各家關於東漢史實的著作,刪繁補略,撰成《後漢書》紀傳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為我國史學名著。北宋時,人們把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范曄所寫紀傳,筆勢縱放,詞句綺麗凝鍊,頗具駢文句法,其中一些人物形象也刻畫得真切感人。名篇有《班超傳》、《張衡傳》、《范滂傳》等。尤擅長論贊,如《皇后紀論》、《二十八將傳論》、《宦者傳論》皆為名篇。又於紀傳中收錄大量政論、辭賦、使該書兼具一代文章總集的性質。另其《獄中與諸甥侄書》一文,自述寫作甘苦,提出文章“以意為主,以文傳意”的主張,反對“事盡於形,情急於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的形式主義。他是南朝時較早注意聲律、文筆問題,具有進步文學主張的作家之一。 《後漢書》,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東漢一代的歷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紀、列傳部分為范曄撰,志未作完,范被殺。南朝梁劉昭取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八志”與之配合,北宋時將兩書合刻為一書。本書在內容上“貴德義,抑勢力;進處士,黜奸雄;論儒學則深美康成(鄭玄),褒黨錮則推崇李(膺)、杜(密);宰相多無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見采,而惟尊獨行”(王鳴盛《十七史高榷》卷六一)。體例上新創立了《黨錮》、《文苑》、《獨行》、《列女》等類傳。本書以文采著稱於世,其中的序論和贊尤為突出,作者曾自詡為“奇作”,比之於《過秦論》。文章風格趨向駢體,寫人敘事,簡明周詳,生動感人。且收錄了大量的東漢的散文、辭賦、詩歌。

問題及回答

問:你怎樣看待第五倫的“私心”?

答:第五倫所謂的“私心”是人之常情。如對故人的友情、對兒子的親情,第五倫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真實可信,這樣的“私心”更能突出他的真無私、真正的公正廉潔。

寫作特點

1. 用反面襯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用第五倫自己承認有“私心”,來襯托他的真無私。

2. 語言樸實、發人深省。“豈可謂無私”發人深省,讓讀者捫心自省。

3. 寫作借鑑:發人深省的語言,促人自省。如第五倫有“私心”的兩件事,使人捫心自問,促使每人都來挖掘自己深處的私心雜念。

4.這是一則修身故事。

註:“諸子”可以譯成“兒子們”

僅供參考,如有異議,請告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