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境界

修真境界

傳統修道小說將境界劃分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四個境界,了卻因果後合道成聖,修得混元大羅金仙道果,超凡入聖,萬劫不滅,因果不沾,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天道不滅,聖人不死。

基本信息

境界介紹

境界描述

修真修煉修真修煉
修道者最大的關卡其實是了悟本心,人有三魂七魄,哪三魂?過去我,未來我,本我。簡稱逝我,明我,本我。當你能了悟這三我並且斬斷各種負面情緒的時候,你的性光就打開了。道家的性光也就相當於佛教的開光,其真實含義是指“真正的自我”,切碎冥冥中操縱你的力量,達到開啟智慧的性光,這是修道者的門檻。其實每個人只要一靜下心來就能發現,那些邪惡的念頭滋生的來源,正是邪惡的“我”在干擾你。道家修真之所以要打坐入境就是為了讓每個修道者能發覺那邪惡念頭的滋生來源。當你了悟這一關卡的時候,恭喜你,你的性光已經打開了,也就是你真正算是一個修道者了。
第一階段:築基、開光、融合、心動、金丹、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洞虛、大乘、渡劫。
修真達到金丹期才算真正的修真者,能夠御劍飛行了;達到元嬰期後,就擁有者無盡的壽命,隨著精勁能量的凝結,修煉出自己的紫府元嬰,就可以達到靈魂不滅,還能改變一次自己的相貌和體型;到了出竅期,就能元神出竅神遊天外了;而到了分神期,能利自己神識分成多份同時運用;合體期就是元嬰和肉身合一,達到完全合一的時候,身體能夠支持瞬移了,就意味著要進入下一個境界——大乘了;修至大乘肉身不滅,神體純淨,爐火純青,鞏固修為,累積力量,準備渡劫;渡劫期,修真者修行路上最大的一道檻,需要接受天劫的考驗,渡劫萬分兇險,說是九死一生都不過分,如果僥倖成功渡過了天劫,那么就進入了修真者夢寐以求的仙界;少數渡劫不成兵解修成散仙,俗稱地仙,需渡過九次天劫方能飛升仙界。
第二階段:散仙(或地仙)、真仙(或天仙)、玄仙、金仙、大羅金仙、混元大羅金仙(或聖人)
散仙不屬於修真者這一體系的,他是一些修真者在渡劫不成,卻又能保住元嬰不滅,再通過一種特殊的方法,把元嬰修成散仙之體,成就散仙,而散仙是修真界至高無上的存在。修真乃逆天而行,所以要接受天劫之罰,而修散仙更為逆天,每隔千年,就要接受一次散仙之劫的考驗,而且一次比一次兇險,不過每渡過一次,功力倍增,當渡過九次以後就能飛升仙界了,故有四劫散仙、五劫散仙等一說。

境界註解

築基
修行起步階段,可以看出修真者的種種跡象,鑄造身體基礎,體內丹田位置有發光的蓮子形物體發育,符咒上可以表現出異相(如飛行、起火、爆炸)。祈福禳災,驅病救人。築基就是大道之基,對你未來的成就有著巨大的影響。築基有好有差,區別只是對於大道的理解。關於對天地萬物的理解程度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築基。並且,根據各人領悟到的規則不同,築的基也不盡相同。例如,假如你對時空的理解遠超常人,那么你的築基屬性就是“時空”!此階段的修者根據築基的屬性不同會具有多樣的功能區別,例如“時空”之基的“捕捉時間”“空間穿梭”(當然,要做到以肉身穿梭很難,這裡指的是築基期的意識)
開光
能看到凡人所看不見的,堪破紅塵,超凡入聖。開光即開悟,乃悟性開竅之意。達到此境界者會對世間萬物有不同的理解。有這么一句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天才與凡人的分水嶺,開光也叫開悟,至於對悟性的提升具體有多少往往不一而足。但是凡是成功開光的修士就獲得了生命的自由權(從天道之下解脫出來,證得“超脫”),古人常說“五十而知天命”“天衍五十,唯遁去的一”說的就是修士一般在五十歲左右就能切斷操縱自己的線,來到非線性的世界。至於對“五十”這個大圓滿數的理解,也許就是“知天命”,也就是開光成功的信號。
融合
築基的身體跟修為開始結合在一起,是個能力提升的階段。蓮子生長發育並開花,蓮花清晰的生長於丹田。諸般感覺的融合,此境界的所需悟性與腦速要求比較高,因各人的領悟程度不同而融合不同感覺。此境界的關鍵在於“融合感覺。”各位道友可以去參考佛教的末那識,阿賴耶識及阿摩羅識。保證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身與神融”“心與念融”“精與識融”融合的不僅僅是你我的“意識”,也包括了“感覺”“物質”“精神”。此境界的修士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融合萬物”,通過後天的學習以及先天的本能理解這個世界,以及更改這個世界的微小或者偉大之物。順道一提,“融合”也是一種大道規則,在三千大道中排行前列,僅次於“時間”以及“空間”。
心動
修真的第一個危險階段,心靈出現悸動。蓮花開始結出獨有的心臟,兩顆心的跳躍和對真意的迷茫,是心動期的特點。對真意的迷茫,兩顆心的躍動雖然很爽快,充滿了誘惑,但是只要通過了此境界的誘惑,達到心如止水之境界就會發覺,與其思維迸發不如上善若水,修身養性,這也是此方天地的要求。來到這個境界,你將會擁有更加澎湃的情感,更加火熱的心靈。“心欲動而神不止”“身欲行而識不分”“魂欲出而魄不蛻”每一個心動期的修士的人生就是一本演繹了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書籍,這是人生的境界,這也是情感的宣洩,這就是心動!
金丹
心動後的平穩,步入真正修真的最後階段,符咒等已經頗懼靈驗,可以幻化形體,展現萬千幻想,法術等威力大漲,永駐容顏。開始與武道界有本質上的區別。修性命,心如水。平穩的波動是跨入金丹期的前提。達到此境界的修士足以被稱為大能金丹真人了,已經可以構建思維投影,虛假記憶於識海之中,對於天地萬物的理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順便一提,此境界的修士的壽元將大幅增長。古人云“金丹大道”所指的就是一個圓滿的道行。天有三十三重,丹有三色:金光耀世,紫光氤氳,無色萬千。凡求丹者,無不心境圓滿,金丹期的修者所擁有的不僅僅是一個圓滿的心境,更是一顆“不畏世間渾濁”的燦燦金丹。
元嬰
蓮花心臟發育成一個本相嬰兒,真正步入修真殿堂。可以使用飛劍飛行。法術道術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符咒等已經具備某些實體的性質。丹田處有個處於更高維度的嬰兒,法術威力大漲,已能溝通天地,推演萬物之始轉終,神遊太虛,渺渺大羅,指日可待。此境界的心境將無比自信與強大,壽元翻倍,元神處於增長狀態中,隨時可以跨入下一個境界。真正可以被稱為大能的境界,肉身與元嬰可分可合,穿梭物質界與靈魂界,“我眼中的世界,可以二分”。道家的元嬰之所以強大,其根源來自於修士自身的三魂七魄,所謂陽神就是可以出竅了的元嬰,但是想在物質界顯化出陽神所需要的魂力十分龐大,差不多相當於一個凡人一生的魂力,因此今世的元嬰大能幾乎不可見。但是,一旦嬰成,就將擁有“神遊太虛”“天眼通”“推演萬物”的無上神通,其中“神遊太虛”可以讓你在不同次元遨遊,“天眼通”可讓你足不出戶預知天下事,區分陰陽,“推演萬物”知吉凶,每一個元嬰期的大能幾乎在最後都平靜了下來,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跌跌蕩蕩最後所余之物就是這顆平靜的心。
出竅
類似元嬰性質的神識可以飛出體外,進行諸如觀察,操控物體,影響其他低修為的心智等活動,對物的控制能力進一步加強。陽神出竅,遨遊世間,與佛教的第七感,第八感,末那識,阿賴耶識有重疊之處(空間感,元神的空間覺與時間覺),各位道友可以去查一下資料。順便一提,此境界的修士可以感應到陽神的感覺。比如你看相遠處的某一物體,想像著自己的手指掠過此物體的表面,就能感應到真實的觸覺反饋回來。這就是陽神代替你做的。“肉身與陽神的分離不僅僅是代表著物質界與靈魂界的隔離,更是代表著你的魂魄已經有了一定火候,甚至能承受住物質界的混沌了”。在這個境界,你將學會體驗元神的感覺,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體驗能讓你的道行得到大幅增長。
分神
可以操控分身了,可以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可以同時對不同的地點施加影響。身化萬千,操縱分身體,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神識大幅增長,已經能支撐雙人乃至多人的操縱行為。在這個境界你將學會“一心二用”這個技能。比如你在走路的時候感受到腳踏實地的感覺,同時你的陽神卻漂浮在虛空中,感悟著這既矛盾而又完美的感覺。陽神本身就是漂浮線上性的時空矩陣之中,因此你可以感受到飛行的感受,同時也可以感受到腳踏大地的充實感。
合體
外神與元嬰結合在一起共同修為,分身基本趨近實體化,好像再造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陽神,元嬰,陰神與本尊肉身合而為一,體味這種圓滿的感覺。此境界已經能支撐空間規則的瞬移了,也就是俗話說的“縮地成寸”。真正跨入“規則”的境界,元神與肉體的強大可以讓你感悟更多的規則之力,比如“時間規則”“空間規則”“衍生規則”,這是一個探求世界本質的境界,同時也是利用規則的最基礎的境界。
洞虛
身體已經具備宇宙萬象,是一個能量與精神的完美結合體。洞察虛空,看到超現實的景象。“虛無之力”體悟“空”的境界,其本意是“靜”“無雜念無渾濁之意識”也就是菩提心,清淨識,真正切斷自我的思與念,不生不滅,惡念無法滋生,真正奪回“真我”的本質,明了“天道規則”的運轉,達到順應天地,天人合一的強大境界。
大乘
神體純淨,爐火純青,鞏固修為,累積力量,趨自圓滿。超越真我,誕生超我,粉碎真空,“我識”的最強化,取代天道細線對“我”的操縱,意識的極盡升華,凡與仙的分界線。
渡劫
登峰造極,逆天抗劫。渡劫成功,飛升仙界;渡劫失敗,修成散仙。來到仙之境界的第一站,“大羅天,玉京山冠於八方,上有大羅天,其山自然生七寶之樹,一株乃彌覆一天,八樹彌覆八方,故稱大羅天也。《元始經》大羅之境,無復眞宰,惟大梵之炁,包羅諸天。頌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羅,上無色根,雲層蛾峨。”尋回“我”輪迴之中的記憶,體悟過去,超越未來。為了追求那虛無縹緲的“混元大羅金仙(聖人)”之境,從初臨仙境開始,一步步攀登仙道風景,可別醉倒在路途之中啊!“仙道之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小說分類

玄幻修真

小說背景
世界背景:凡界、仙界、魔界、佛界、妖界、冥界、靈界、神界、天界等。
修真者
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成就天仙之位。
鏇照期、開光期、融合期、心動期、靈寂期、元嬰期、出竅期、分神期、合體期、渡劫期、大乘期。
聞道期、開光期、靈智期、消融期、神動期、元嬰期、出竅期、靈虛期、玄靈期、渡劫成仙。
上人、靈人、真人、飛天真人、太上真人、上仙、靈仙、真仙、三天真皇、九天真王、至仙。
練氣期、築基期、結丹期、元嬰期、化神期、煉虛期、合體期、大乘期、渡劫期、真仙期(真仙、玄仙、散仙、地仙、偽仙)、金仙期、太乙、大羅、道祖。
修佛者
聚元期、脫凡期、元心期、意散期、明心期、舍利期、魂動期、太虛期、清靈期、渡劫期、大乘期。
見佛期、開凡期、靈心期、無谷期、意散期、神心期、魂動期、太虛期、青靈期、渡劫期。
空明期、入途期、初窺期、舍利期、元神期、圓寂期、心劫期、行者期、覺悟期、聲聞期、緣覺期、薩埵期、覺知期。
明心境、後天境、先天境、陰神境、涅盤境、金身境(元神金身)、心劫境(域外天魔劫)、天人境、天神境(金剛護法)、天佛境(八部護法)、佛祖。
修魔者
開魔期、魔腦期、潛魔期、靈魔期、無魔期、渡劫。
聚氣期、煉體期、凝元期、意欲期、吞噬期、魔嬰期、出竅期、離識期、合體期、渡劫期、大乘期。
擴脈境、煉體境、煉神境、元神境、合體境、魔劫境、真魔境、天魔境、魔將境、魔君境、魔王境、魔帝境、魔神境、魔皇境、魔祖境。
脫身、入體、胎動、凝神、聚頂、魔夢、元丹、幽靜、萬劫、魔尊。
修妖者
聚靈期、通智期、鍛體期、煉骨期、妖丹期、化形期、凝魄期、神遊期、淬體期、渡劫期、大乘期。
通靈(啟智)、精怪(成精)、妖精(半妖)、小妖(內丹)、大妖(元神)、妖王、天妖、妖神、妖聖、妖皇。
啟靈境、精怪境、妖獸境、妖丹境、化形境、妖精境、妖仙境、妖帥境、妖王境、大妖王境、上古妖王境、妖神境、妖聖境、妖祖境。
凝丹、中青、夢結、七靈、萬象、元丹、幽靜、金鼎、萬劫、妖道、妖尊
修靈者
胎動、凝神、幻靈、幻體、天通、靈尊(出自全能女仙)
種族設定:人、魔、妖、冥等。
寫小說的作者可自己創造後續境界,其餘部分就要靠各位作者自己探索了。
劃分區別
傳統修道小說
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返虛、練虛合道。
現代修真小說
一說:鏇照、開光、融合、心動、靈寂、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渡劫、大乘。(出自修真小說鼻祖《飄渺之旅》)
二說:開光、靈虛、辟榖、心動、元化、元嬰、離合、空冥、寂滅、大成、渡劫。
三說:.鍊氣、築基、結丹、元嬰、化神、煉虛、合體、大乘、真仙(出自《凡人修仙傳》)。
四說:靈動、築基、結丹、元嬰、離合、洞玄、分神、渡劫、真仙(出自《百鍊成仙》)。
五說:胎動、入竅、感應、凝煞、煉罡、丹成、道基、脫劫、溫養、元神化身、元神法身、合道、純陽、不朽、造化《仙葫》)。
六說:靈動、幻寂、靈嬰、化虛、凝神、浴劫、羽化(出自《嗜血狂徒》)
七說:鍛體(鍛體養魂)、養氣(養氣壯魂)、出竅(靈魂出竅)、引氣(引氣鍛魂)、神魂(神魂合一)、金丹(金丹培神)(金丹三品,心性為上)、陰神(陰神凝練)、元神(四九重劫)、天人(天人五衰)、半步金仙、金仙道祖、造化之主、永恆(出自《滅運圖錄》)
八說:凝丹、中青、夢結、聚魂、蝶飛、元丹、分神、歸宗、入神、萬劫、天道、仙尊(出自《全能女仙》)
九說:鍊氣、築基、凝脈、金丹、元嬰、返虛、大乘(出自《修真世界》)
十說:鍛體、練氣、築基、虛丹、金丹、元嬰、化神、合體、大乘、真仙、仙尊、仙王(出自《從前有座靈劍山》)
十一說:修真:練氣、築基、金丹、元嬰、虛神、凝體、乘鼎、劫變、化真
十二說:凝氣、築基、結丹、元嬰、化神、嬰變、問鼎、(陰虛、陽實)、窺涅、淨涅、碎涅、空涅、空靈、空玄、空劫(出自《仙逆》)
十三說:築基、開光、融合、心動、靈寂、金丹、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渡劫、大乘
十四說:鍛體、鍊氣、金丹、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渡劫(出自《仙界直播》)
修仙:虛仙、金仙、玄仙、大至、大乙、大羅、仙王、仙尊、仙帝
修道:塑道、育道、化道、道元、混元、合道、造界、合界、造化(出自《最強棄少》)

道教五仙

簡介

道教經典《鍾呂傳道集》中將仙分為五等,分別是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

鬼仙

《鍾呂傳道集》:“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像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人輪迴,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就舌而已。”又稱:“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紫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3]
《武術匯宗》:“一味閉目寂坐,冥心寂照,則靜中尋靜,悟人頑空寂滅矣.而未滅盡定,只煉得一個強定之陰神,到氣盡時,陰神一出.便為靈鬼,謂之鬼仙。”

人仙

《鍾呂傳道集》: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會,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修持之人,始也或聞大道。孽重福薄,一切魔難而改初心,止於小成。雲法有功,終身不能改移,四時不能變換。如絕五味者,豈知有六氣,忘七情者,豈知有十戒。行漱咽者,哈吐納之為錯。著採補者,笑清靜以為愚。好即物以奪天地之氣者,不肯休糧。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導引。孤坐閉息,安知有自然。屈體勞形,不識於無為。采陰、取婦人之氣,與縮金龜者不同。養陽、食女子之乳,與煉丹者不同。以類推究,不一可勝數。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於大道,止於大道中一法一術功成安樂延年而已,放曰人仙。更有一等,而悅於須臾,厭於持久,用功不謹,錯時亂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仙術秘庫》:人仙者,五仙中之下乘也,修真之士,未悟大道,只於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守此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合,而形質因之固矣。八邪之疫,不能為害,而疾病自少,安康自多矣,形質固而少病多安,全其天命,樂其天年,益壽延齡,乃稱人仙。

地仙

《鍾呂傳道集》: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於小成之法。不可見功,唯以長生住世,而不死於人間者也。……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數。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時刻。先要識龍虎,次要配坎離。辨水源清濁,分氣候早晚。收真一,察二儀,列三才,分四象,別五運,定六氣,聚七寶,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顛倒,氣傳於母而液行夫婦也。三田反覆,燒成丹藥,永鎮壓下田,鍊形住世而得長生不死,以作陸地神仙,故曰地仙。
《抱朴子·論仙》:“按《仙經》云:‘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雲笈七籤·卷一百十四》:“此飛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聞。”

神仙

《鍾呂傳道集》:神仙者,以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關節相連,抽鉛添汞而金精煉頂。玉液還丹,鍊形成氣而五氣朝元,三陽聚頂。功滿忘形,胎仙自化。陰盡陽純,身外有身。脫質升仙,超凡入聖。謝絕塵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一氣者,昔父與母交,即以精血造化成形。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是此陰以精血造化成形,其陽止在起首始生之處,一點元陽而在二腎。且腎,水也,水中有火,升之為氣,因氣上升以朝於心。心,陽也,以陽合陽,太極生陰,乃積氣生液,液自心降,因液下降以還於腎。肝本心之母、腎之子,傳導其腎氣以至於心矣。肺本心之妻,腎之母,傳導其心液以至於腎矣,氣液升降如天地之陰陽。肝肺傳導若日月之往復。五行名之數也。論其交合生成,乃元陽一氣為本。氣中生液,液中生氣。腎為氣之根,心為液之源。靈根堅固,恍恍惚惚,氣中自生真水。心源清淨,杳杳冥冥,液中自有真火。火中識取真龍,水中認取真虎。龍虎相交而變黃芽,合就黃芽而結成大藥,乃曰金丹。金丹既就,乃曰神仙。《史記·孝武本紀》:“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鹽鐵論·散不足》:“當此之時,燕齊之士釋鋤耒,爭言神仙方士。”

天仙

《鍾呂傳道集》: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脫,乃曰神仙。地仙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為天仙,若以厭居洞天,效職以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於天地有大功,於今古有大行。官官升遷,歷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
《仙術秘庫·卷一》:天仙者,功成於三乘之中,跡超乎三乘之外,不為法拘,不為道泥,於天地有大功,於今古有大行,或效職為仙官,天官為尊,地官次之,水官又次,既為仙官升遷不已,歷任於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歷任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總之,所謂天仙不離於天者近是,至其所以成之著,由於神仙厭居三島,傳道人間,道上有功,人間有行,與造物同參,經萬古而不朽,及其一旦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乃為仙乘中之無上上乘。

古人區分

七候

第一候,宿疾並銷,身輕心暢,停心在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
鳳初境:疾病不生,身輕體健,練氣。
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之人,勿令舊識。
琴心境:返老還童,明晰自身,築基。
第三候,延年千載,名曰蚻人。游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躡眕霞,彩雲捧足。
騰雲境:飛行天地,騰雲駕霧,金丹。
第四候,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游諸洞宮,諸仙侍立。
暉陽境:元嬰。天地能源為己用
第五候,鍊氣為神,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乾元境:移山倒海,雷霆震怒,分神。神飛天外
第六候,煉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無相境:陽神。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賢聖集會,弘演至真,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
太清境:混元。

五時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捨無常,念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入心,而心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動策,進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未能常靜,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觸亦不動,由攝心熟,堅固準定矣。

修煉方法

世俗修真門派以東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劃分,隱世門派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別,此處不便多述)。根據門派不同,所持論調各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又不同,功法亦千變萬化。簡而言之,修真方法無人引路不可私自修習,否則後患無窮,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當受騙。
坤元經(女子修煉功法),為孫不二撰寫。清代賀龍驤編氣功內丹術女功叢書時,收書17種,總計19卷,其中有一卷便是《坤元經》,清代的《大成捷要》中也對此功法有收錄,可在網上找到原文。世人皆稱此為氣功修煉功法,乃武學入門功法。

靜功之道

1、靜功的外在動作
道家修煉,歸根結柢是要修煉內在的精、氣、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採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臥式,一般為側臥,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態式做好之後,開始煉功。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全身放鬆,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能進入放鬆的狀態。

(2)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舌頂上齶,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煉功必須堵信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程度的為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5)兩手抱訣,兩手的掐訣,,又稱“子午決”,兩手抱訣這時,左手食指和拇指畫圓,右手拇指放在圓內,右手4指放在左手4指下面從拇指方向看,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通之效。道家沒有男女之分。

2、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無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鍊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觀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由此參悟真靜。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息”。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修煉法,古人又稱為“回光調息”。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

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是在觀光之後,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一步再去做鍊氣的功夫,這個須要和築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納結合煉習,在吐納法中再作論述。

3、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