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理論與編碼基礎

信息理論與編碼基礎

《信息理論與編碼基礎》是201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沈連豐。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信息理論與編碼基礎信息理論與編碼基礎
書 名: 信息理論與編碼基礎

作 者:沈連豐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11月1日

ISBN: 9787030291776

開本: 16開

定價: 25.00元

內容簡介

《信息理論與編碼基礎》較為系統地論述信息理論和編碼的基礎知識,內容包括緒論、信息的度量、離散信源及其信源編碼、離散信道及其信道編碼、連續訊息和連續信道、限失真信源編碼、差錯控制的基本概念、線性分組碼、卷積碼、信道編碼新進展簡介(包括Turbo碼、空時分組碼、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網路編碼與協作)等。每章後面都附有思考題和習題。全書針對本科教學的特點,力求深入淺出,把嚴密的數學語言、合理的物理解釋和豐富的套用實例相結合,將經典理論介紹和最新研究成果相結合,便於學生自學。

《信息理論與編碼基礎》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可作為高等院校通信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類、自動控制類等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學科碩士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以及有關技術、科研和管理人員的參考書。

圖書目錄

前言

常用符號

第1章 緒論

1.1 通信系統的基本單元

1.2 信息科學的有關概念

1.2.1 信息的特徵

1.2.2 信息理論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1.2.3 資訊理論的創始人

1.2.4 信息科學的定義及迅速發展的背景一

1.2.5 信息理論的研究內容

1.3 香農資訊理論梗概

思考題

第2章 信息的度量

2.1 度量信息的基本思路

2.1.1 單符號離散信源

2.1.2 自信息量

2.2 信源熵和條件熵

2.2.1 信源熵

2.2.2 條件自信息量

2.2.3 條件熵

2.3 互信息量和平均互信息量

2.3.1 互信息量

2.3.2 互信息量的性質

2.3.3 條件互信息量

2.3.4 平均互信息量

2.3.5 平均互信息量的性質

2.3.6 平均互信息量的物理意義

2.4 多維隨機變數的熵

2.4.1 熵的連結準則

2.4.2 信息連結準則

2.4.3 熵的界

2.4.4 數據處理不等式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

第3章 離散信源及其信源編碼

3.1 信源分類

3.1.1 信源分類方法

3.1.2 自然語信源

3.1.3 馬爾可夫信源

3.2 離散信源的熵

3.2.1 發出單符號訊息離散無記憶信源的熵

3.2.2 發出符號序列訊息離散無記憶信源的熵

3.2.3 發出符號序列訊息的離散有記憶信源的熵

3.2.4 發出符號序列訊息的馬爾可夫信源的熵

3.2.5 各種離散信源的時間熵

3.3 信源的冗餘度

3.3.1 最大信源熵

3.3.2 信源的冗餘度

3.4 信源編碼及其描述

3.4.1 信源編碼模型

3.4.2 編碼效率

3.5 單義可譯定理

3.5.1 單義可解碼

3.5.2 即時碼的構造

3.5.3 單義可譯定理

3.5.4 平均碼長界定定理

3.6 香農第一定理

3.6.1 元失真信源編碼

3.6.2 等長碼的信源編碼

3.7 信源編碼實例

3.7.1 費諾編碼方法

3.7.2 霍夫曼編碼方法

3.7.3 Lempel-Ziv編碼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

第4章 離散信道及其信道編碼

4.1 信道的分類

4.2 離散信道的傳輸特性

4.2.1 無擾離散信道的傳輸特性

4.2.2 有擾離散信道的傳輸特性

4.2.3 幾種特殊的有擾離散信道

4.2.4 訊息在有擾離散信道上的信息傳輸速率

4.2.5 有擾離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4.3 解碼準則

4.3.1 常用的解碼準則

4.3.2 關於解碼準則的討論

4.4 香農第二定理

4.4.1 信道編碼與平均錯誤解碼機率

4.4.2 漢明距離與編碼原則

4.4.3 有擾離散信道的信道編碼定理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

第5章 連續訊息和連續信道

5.1 連續訊息的信息度量

5.1.1 基本思路

5.1.2 幾種連續信源的相對熵

5.1.3 條件熵

5.1.4 平均互信息量

5.1.5 連續訊息熵的性質

5.1.6 最大相對熵定理

5.1.7 熵功率和熵功率不等式

5.2 連續訊息在信道上的傳輸問題

5.3 香農信道容量公式

5.3.1 高斯信道的信道容量

5.3.2 帶限信道的信道容量

5.3.3 香農公式的含義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

第6章 限失真信源編碼

6.1 失真函式和平均失真度

6.1.1 失真函式

6.1.2 平均失真度

6.2 信息率失真函式

6.2.1 保真度準則

6.2.2 失真許可的試驗信道

6.2.3 信息率失真函式及其性質

6.2.4 幾種典型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式

6.3 保真度準則下的信源編碼定理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

第7章 差錯控制的基本概念

7.1 差錯控制系統的分類

7.1.1 自動請求重傳系統

7.1.2 前向糾錯系統

7.1.3 信息重複查詢系統和混合糾錯系統一

7.2 糾錯編碼的分類及其性能評價

7.2.1 糾錯編碼的分類

7.2.2 糾錯碼的基本概念

7.2.3 糾錯編碼方法的性能評價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

第8章 線性分組碼

8.1 有關概念

8.1.1 線性分組碼的定義及其性質

8.2 線性分組碼的編碼和解碼

8.2.1 線性分組碼的編碼

8.2.2 線性分組碼解碼

8.2.3 線性分組碼舉例

8.3 循環碼的描述

8.3.1 循環碼的定義

8.3.2 循環碼的性質

8.3.3 生成矩陣和一致校驗矩陣

8.4 循環碼的編碼和解碼

8.4.1 循環碼的編碼

8.4.2 循環碼的解碼

8.4.3 循環碼的檢錯能力

8.4.4 循環碼的縮短與擴展

8.5 二元BCH碼

8.5.1 BCH碼的描述

8.5.2 BCH碼的編碼和解碼

8.6 多元BCH碼和R-S碼

8.7 糾突發錯誤碼

8.7.1 糾突發錯誤碼的定義及基本性質

8.7.2 交織碼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

第9章 卷積碼

9.1 卷積碼的編碼及其描述

9.1.1 卷積碼的編碼

9.1.2 卷積碼的描述

9.2 卷積碼的最大似然解碼

9.2.1 Viterbi解碼

9.2.2 序列解碼

9.3 卷積碼的性能評估

9.3.1 解碼的錯誤擴展及惡性卷積碼

9.3.2 卷積碼的自由距離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

第10章 信道編碼新進展簡介

10.1 Turbo碼

10.1.1 Turbo碼的編碼及其性能

10.1.2 Turbo碼的解碼簡介

10.2 空時分組碼

10.2.1 正交空時分組碼

10.2.2 正交空時分組碼的解碼

10.2.3 準正交空時分組碼

10.2.4 準正交空時分組碼的解碼

10.3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

10.3.1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的定義

10.3.2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的解碼

10.4 網路編碼與協作

10.4.1 網路編碼

10.4.2 網路編碼協作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習題

參考文獻

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