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育發展

從19世紀80年代左右開始,全國各地就陸續地開展了計算機教育,直到19世紀90年代後期,才改稱為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學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課外到課內,從個別到系統,從專題到課程,一路發展過來……

一、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
⒈發展歷程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工作,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就開始了。
⑴試驗階段(程式設計)
1982年開始了中學計算機教育試驗。教育部於1983年和1984年先後2次召開了“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
1984年建立了“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試驗中心”。制定了《計算機選修課的教學大綱》,確定了中學開展計算機教育的方針,並在五所大學的附中進行試驗。此間,計算機教育以興趣小組、選修課等形式開展。
學習目標:初步了解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掌握基本的BASIC語言並初步具備讀、寫程式和上機調試的能力;逐步培養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程式設計語言為計算機教學的主要內容。
1984年鄧小平提出“計算機的普及(教育)要從娃娃做起。”
1986年國家教委召開了“第3次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總結了計算機教育工作的經驗,提出了“七五”計畫的構想和安排。將“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試驗中心”改為“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以加強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
1987年我國頒布《普通中學電子計算機選修課教學綱要》。降低了對程式設計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了計算機套用方面的內容,如“了解一種套用軟體的使用方法”。
1988年成立了“全國中華學習機教育軟體評審委員會”。之後,全國各省、市、地區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計算機普及教育活動。
1990年北京市各區、縣基本都設定了計算機教研員一職。
⑵發展階段(程式設計→軟體教學)
1991年召開了“第4次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指出了計算機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國家教委成立了“中國小計算機教育領導小組”,隨後,各省、市相繼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從此,計算機教育開始有計畫、有步驟地,走上了健康、穩步發展的道路。後,有人稱“第4次全國中學計算機教育工作會議”是計算機教育事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1994年我國頒布《中國小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程式設計只作為教學內容的一個普通模組,軟體教學逐漸地時興起來。
1997年~1999年北京市教研部教材編寫組,率先研究討論將高中計算機教材名稱由《計算機》改為《信息技術》。此間,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發展很快。有人提出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概念。
⑶普及階段(軟體教學→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2000年教育部召開了“全國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下發了3個重要檔案:《關於在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關於在中國小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制定了在中國小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的階段目標和主要任務,“校校通”工程的具體目標以及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的具體措施和課程內容安排等。從此,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路學習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次會議,是信息技術教育事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2000年北京市頒發了《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
2001年教育部開始審查在《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稱《綱要》)下的高中教材。
2003年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以下稱《課標》)。明確了“信息素養”的主要內容:提升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提升學生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提升學生髮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使學生逐步地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2003年教育部開始審查在《課標》下的高中教材。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
高中課標下的五套教材之一高中課標下的五套教材之一

《普通高中(信息/通用)技術課程標準》 教科書(配光碟)
2005年由一部分信息技術專家、教師等,著(zhuó)手(shǒu)研究制定國中、國小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
⒉展望未來(資訊時代→知識時代)
預計2009年以後: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進一步修改、完善。
關於國中、國小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出台。
符合國中、國小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的教材陸續出版。
“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教育教學深入人心,將逐漸地在我國各省、市及地區的高中、國中和國小全面開展普及。
人類社會從工業時代進入資訊時代後,正在從資訊時代向知識時代過渡。
在資訊時代,人們需要不斷地獲取信息。當具有了極大的、豐富的信息之後,就會考慮如何將得到的信息,轉化為自己頭腦中的知識。人類社會就會逐漸地開始由資訊時代向知識時代進行轉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