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道德經幢

保定道德經幢

位於河北易縣城內東南隅,唐開元廿六年(公元738年)建。

基本信息

簡介

保定道德經幢河北易縣龍興觀內的道德經幢是在中國現存的4個道德經幢中形體最大、年代較早,保存也較好。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建於縣城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28年),起初立在易縣城西開元觀,後又遷到縣城內。易縣道德經幢為八角柱體,幢高6米,分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除幢頂為青石外,其餘皆為漢白玉石製成。幢座為一仰蓮石雕,座下的方形平台為後世補砌。幢身由上下兩塊白玉雕刻而成,共高4.29米,直徑90厘米,平面為八角柱體,每面寬40到42厘米不等。幢身書有“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的字樣,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八十二章,文為蘇靈芝所書,其書法瀟灑飄逸中有剛勁之力,端雅俊秀中有鐵骨之風,筆法流通。

歷史

老子,姓李名耳,是我國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其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經》,被道教尊為經典。
唐朝李姓皇室,尊老子李耳為其始祖,以此來神化李姓皇族,並藉助老子思想以治民。唐玄宗李隆基最崇道教。據《資治通鑑》記載,在唐玄宗當政時的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春季正月,朝廷首次置玄學博士,每年都像科舉中的明經科一樣考試,推崇包括老子《道德經》在內的道家學說。就在唐開元二十五年“初置玄學博士”的第二年,在今河北省易縣“奉敕”豎立了石刻道德經幢。
據《天下輿地碑記》載,易縣道德經幢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豎立在易縣城西開元觀(現其地望已不可考),到了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由知府張孝祥移於府治,後又遷至城內西南隅的龍興觀今址。龍興觀建於唐景龍二年(公元708年),是我國北方一處著名的道教活動場所。
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一直受到國家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先是被列為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又被國務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幢高約6米,分為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除幢頂為青石外,其餘皆為漢白玉製成。幢座為一石雕須彌座,高0.25米,直徑1.1米,座下有方形平台,系後世補砌。幢身由兩塊漢白玉石雕砌而成,高4.29米(上塊高70厘米,下塊高3.59米),直徑90厘米,平面為八角形柱體,每面寬40—42厘米不等。幢身上塊自東面起由左向右正楷大字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十八個字,占三面,下刻開元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唐玄宗頒發推崇《道德經》的詔書,對老子的《道德經》,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勒令習讀使知指要”。經幢下塊各面依次鐫刻老子《道德經》,總計八十一章,尾題“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賞紫金魚袋上柱國田仁琬奉敕立”,“開元二十六年歲次戊寅十月乙丑朔八日壬申奉敕建”。幢身上端有一石雕仰蓮寶座,其上才為幢頂。幢頂已有殘破,原用一塊巨大的青石雕成,高38厘米,為屋頂狀,呈八角形,與幢身形體吻合,從八角平頂雕出八脊,脊間刻瓦壠,再下刻有檐板、飛檐和檐椽,角梁之下有一“一斗三升式”斗拱承托。整個經幢,亭亭玉立,造型既簡樸,又典雅美觀,屋頂狀的八角形幢頂,為研究唐代建築提供了實例。
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的經文,是按照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玄宗皇帝注本鐫刻的。老子的《道德經》版本眾多,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之前,易縣石刻道德經幢,是校譯老子《道德經》的重要實物資料。這是我國現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最大的石刻道德經幢,雖有破損,仍然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為了便於保護,1986年省文物局撥專款,在其上建六角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歷史意義

易縣道德經經幢的經文,傳為唐代書法家蘇靈芝書寫,可是遍尋幢身並無蘇氏名款。經與易縣現存的蘇靈芝書寫的《易州鐵象頌碑》、《夢真容敕碑》相對照,其字型與經幢如出一人手筆。由此斷定,經幢實乃蘇靈芝書寫。蘇靈芝,唐玄宗時任登仕郎前行易州錄事,其書法融二王(王羲之、王獻之)、虞(世南)及諸家於一體,號稱唐代寫碑手。其字型工整秀麗,筆法流暢,對研究唐代書法藝術有重要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