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大學士

保和殿大學士

清代官名。清順治十五年(1658)始置。清乾隆十三年(1748),以保和殿大學士居諸殿閣大學士之首。是年,授後弟傅恆保和殿大學士,暫管川陝總督,督師攻金川。後終清之世,不再授人。 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並不入閣辦事。

來由和職能

清 天聰三年(1629), 皇太極在盛京設立文館,十年,改文館為 內三院,稱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國史院掌記注皇帝起居詔令,編纂史書及實錄,撰擬表章並收藏御製文字;內秘書院掌撰外交文書及敕諭祭文並錄各衙門疏狀;內弘文院掌注釋古今政事得失 ,向皇帝和皇子進講並教諸親王等 。各院設 大學士1人 ,掌領其事。

順治元年(1644),增設學士。二年,以翰林院官分隸內三院,稱內翰林國史院、內翰林秘書院、內翰林弘文院。順治十五年戊戌年九月辛丑,沿用明制,改內三院為內閣 中和殿、 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東閣和 文淵閣。大學士俱改內閣銜,始有保和殿大學士,仍分設翰林院。

順治十八年 康熙帝幼年繼位,鰲拜等四輔臣以恢復祖制舊章為名,復改舊制,設內秘書院、國史院、弘文院,裁翰林院。康熙九年(1670),康熙皇帝親政後,仍改內三院為內閣,另設翰林院。遂為定製。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裁中和殿名,增體仁閣,設 三殿三閣(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東閣、文淵閣、體仁閣)。定內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各殿閣大學士以保和殿大學士最為尊貴。

南書房

康熙時,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被大部剝奪,決策多由南書房作出。康熙於大臣中簡任若干入值南書房,參與機務。但南書房不是正式機構,也不能行文或指揮其他衙門。

雍正時設“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三人至六人、軍機章京若干人,成為權力中樞,皇帝的詔令多由軍機處發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詔書等均以內閣名義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所以內閣仍是清代名義上正式的宰相機構。

清官名稱

順治十五年(1658)置。乾隆十三年(1748),以保和殿大學士居諸殿閣大學士之首。是年,授後弟傅恆保和殿大學士,暫管川陝總督,督師攻金川。後終清之世,不再授人。

簡介

清代官名。清順治十五年(1658)始置。清乾隆十三年(1748),以保和殿大學士居諸殿閣大學士之首。是年,授後弟傅恆保和殿大學士,暫管川陝總督,督師攻金川。後終清之世,不再授人。

著名人物

崇德年間

崇德元年丙子五月授剛林為內國史院大學士, 范文程、 鮑承先為內秘書院大學士,希福為內弘文院大學士。

順治年間

順治元年(1644),增設學士。順治十年癸巳 范文程、寧完我、 洪承疇正月丁丑,調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五月乙酉,升太保兼 太子太師、內國史院、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陳名夏正月丁丑,調內翰林秘書院大學士。

二月丁未,署 吏部尚書。額色黑、陳之遴二月丁未,仍以太子太保調戶部尚書。高爾儼仍以太子太保為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三月戊子,疾假。六月丁酉,病休。馮銓三月癸巳,仍以弘文院大學士原官。

圖海四月丁未,為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成克鞏閏六月丙寅,為內翰林秘書院大學士。

張端閏六月丙寅,為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劉正宗閏六月丙寅,為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十一月丙辰,加太子太保管吏部尚書。呂宮十二月,為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

順治十五年內三院改為內閣,洪承疇九月甲寅,改為 武英殿大學士,兼管兵部尚書。 額色黑九月甲寅,改為 保和殿大學士,兼管戶部尚書。圖海、成克鞏九月甲寅,改為保和殿大學士,兼管戶部尚書。 劉正宗九月甲寅,改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金之俊九月甲寅,改為 中和殿大學士,兼管吏部尚書。蔣赫德九月甲寅,改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管禮部尚書。傅以漸九月甲寅,改為武英殿大學士,兼管兵部。車克、王永吉四月辛卯,降五級調用。巴哈納九月甲寅,改為中和殿大學士,兼管吏部尚書。胡世安五月癸亥,為內院大學士。九月甲寅,改為武英殿大學士,兼管兵部尚書。

衛周祚五月癸亥,為內院大學士。九月甲寅,改為文淵閣大學士,兼管刑部尚書。 李霨五月癸亥,為內院大學士。九月甲寅,改為東閣大學士,兼管工部尚書。

康熙年間

康熙九年, 巴哈納、李霨十月甲午,為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事。覺羅伊圖、 孫廷銓、圖海十月甲午,為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事。巴泰十月甲午,為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事。對喀納十月甲午,為文華殿大學士,管刑部尚書事。 杜立德十月甲午,為 保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事。 索額圖十月甲午,為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事。 魏裔介十一月壬午,為 保和殿大學士。

雍正年間

雍正三年(1725年),禮部尚書 張廷玉署大學士事。四年(1726年),晉 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併兼充康熙實錄總裁官。 六年(1728年),轉 保和殿大學士兼 吏部尚書。七年(1729年),加少保銜。同年,因西北用兵,設軍機房於隆宗門內,與怡親王允祥、大學士蔣廷錫董其事。雍正皇帝臨終,命其與 鄂爾泰並為顧命大臣。 乾隆朝,以兩朝元老為朝廷所重,死後 配享太廟。終清一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

乾隆年間

乾隆十三年九月命 傅恆暫管 川陝總督,經略金川軍務,尋授 保和殿大學士兼管戶部。十二月乙酉,加太子太保。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傅恆子 福康安,授大學士。戊子,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三月,加大將軍。

主要官吏

大學士:滿、漢各二人,正一品,掌鈞國政,贊詔命,厘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實錄、史、志,充監修總裁官,經筵領講官,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春秋釋奠,攝行祭事。

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尚書內特簡。從一品,輔佐大學士;

學士:滿洲六人,漢四人,從二品,掌敷奏;

侍讀學士:滿洲四人,蒙、漢各二人,從四品,掌典校;

侍讀:滿十人,蒙古、漢軍、漢各二,正六品,掌勘對;

典籍:滿、漢、漢軍各二人,正七品,掌出納文移。內閣,為典掌絲綸之地,自大學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鈐往來文牒。

中書:滿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漢軍八人,漢三十人,正七品,掌撰擬、繙譯。

貼寫中書:滿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重要年表

天聰二年

※建文館,命儒臣分直

天聰十年

※更名為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三院,號稱內三院。始亦沿承政名,後各置大學士一人。

順治元年

※置滿、漢大學士,不備官,兼各部尚書銜,滿員一品,漢員二品。

※置學士滿、漢軍各三人,漢學士無員限,滿員二品,漢員三品。

※置侍讀,滿洲十一人,其中清文五人,清漢文六人,蒙古、漢軍、漢各三人

※置典籍,滿、漢、漢軍各三人

※置中書,滿洲七十五人,蒙古十九人,漢軍十三人,漢三十六人

順治二年

※定為正二品衙門,翰林院併入,以翰林官分隸之。三院上並加“內翰林”字。

順治八年

※置侍讀學士,滿、蒙、漢軍各三人,兼太常寺卿銜,尋罷。

順治十年

※置三院漢大學士各二人

順治十五年

※改內三院為內閣,別置翰林院官,以大學士分兼。殿閣曰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

大學士,滿員改與漢同(正二品),仍兼尚書

※學士,滿漢員並改正五品,兼禮部侍郎者正三品

順治十八年

※復三院舊制,廢翰林院

※侍讀學士,滿洲增二人,蒙古增三人

康熙九年

※仍別置翰林院,復改三院為四殿二閣

※大學士,置滿、漢共四人

※侍讀學士,增滿洲四人,餘改置二人

※學士,滿洲改置二人,

※侍讀,蒙古、漢軍各置二人,裁漢缺

※典籍,改為滿、漢、漢軍各二人

康熙十年

※學士,滿洲增四人,以後即保持為六人。漢軍、漢改置各二人

康熙十一年

※學士,漢增二人

康熙十二年

※學士,並漢軍缺入漢缺,以後即保持為四人

康熙三十八年

※侍讀,裁清文一人,裁清漢文二人。尋復增二人,以後即保持為十人

※中書,裁滿洲、漢軍各五人,裁蒙古三人,裁漢四人

康熙六十一年

※初授協理大學士事,為協辦大學士的前身。

雍正三年

※侍讀學士,定從四品

雍正四年

※侍讀,漢置二人

雍正七年

※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陳元龍、左都御史尹泰特授額外大學士。

雍正八年

※大學士,滿漢員並定正一品

※學士,滿漢員並定從二品。後皆兼禮部侍郎銜

雍正十年

※以青海告警,設軍機處,內閣之權漸輕

※置協辦大學士,厥後多至六人,少或一二人

乾隆十三年

※始定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員限,省中和殿,增體仁閣,以三殿、三閣為定製,唯保和殿不常置。嗣後授保和者止傅恆一人

※中書,裁漢三人

乾隆十七年

※侍讀學士,裁漢軍缺,只保留漢缺

乾隆五十八年

※大學士停兼尚書銜

宣統三年

※改組內閣,別令大學士序次翰林院

英武殿大學士和保和殿大學士區別

從品級上講,大學士都一樣,均為正一品,實際地位會有些許差別。在裁撤中和殿大學士之後,諸殿閣大學士中,以保和殿為最尊貴,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後,得到保和殿大學士的有傅恆,自傅恆乾隆三十五年死後至清亡,就再沒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學士。

在六個名號的大學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順序從高到低為: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後來變成: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大學士的遷轉也大多按從體仁閣至文華殿這樣的順序遷轉。當然並不一定要從體仁閣開始作為起步。

清代的殿閣大學士剛開始還有中和殿,其地位還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學士的也只有覺羅巴哈納、金之俊、圖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圖海死後,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補為中和殿大學士。撤中和殿後,增加體仁閣,形成三殿三閣對稱的局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