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痴迷症

保健品痴迷症

保健品痴迷症是指不少“有錢又有閒”的老年人無法有效判斷產品的真偽,容易被“洗腦式”的銷售方法所迷惑,片面地認為所有的保健品都對身體相當好,都是“保命”的東西,所以越買越多,越陷越深現象。實際上,患上“保健品痴迷症”的背後,是空巢老人們無法抹去的孤獨心理,因此面對銷售人員的熱情推銷時,即便不是很清楚產品成分,但聽說效果好就掏錢購買,這雖與自身文化素質有一定關係,但更重要的是,老年人退休後長期遠離社會及子女,常感孤獨和失落,通過保健品購買這樣的行為,可以讓自己感受到仍然“被需要”,孤獨的內心能夠得到填補和滿足。甚至有的老年人不斷買這買那,只是為了引發子女的關注。要想避免老年人患上“保健品痴迷症”,起主要作用的恰恰是老人的子女。,一是加強與老人的溝通和交流,多關心他們的情感需要,不給“外人”以乘虛而入的機會,然後在這種溝通交流中向老人灌輸正確的醫療保健常識,提高他們的識別能力;二是可以在網路上、電視上、報刊雜誌上查找一些相關案例,找到他們與案例中受害者的相似之處,通過這些案例對老人進行勸解,慢慢改變他們的認識。

基本信息

現象

漫畫漫畫
忙活了大半輩子,退休後的老年人們愈發重視自身健康,這本不是壞事。但不少“有錢又有閒”的老年人卻患上了“保健品痴迷症”,400元一瓶的維生素E片,1800元一盒的珍珠丸、3680元一盒的角鯊烯膠囊……這些原料普通但價格高昂的保健品買起來絕不手軟。

最初大部分的老年人只是想參加一些所謂的免費體檢、保健講座、免費派送小禮品等“福利活動”,殊不知這些活動只是打著“免費的幌子”向老年人推銷各類保健品。其中一部分老年人無法有效判斷產品的真偽,容易被“洗腦式”的銷售方法所迷惑,片面地認為所有的保健品都對身體相當好,都是“保命”的東西,所以越買越多,越陷越深。

而另一部分的老年人,並非是真的想買保健品,只是受到推銷人員的熱情感染,面子上不好意思拒絕,內心也希望藉此有人多陪陪自己。

實際上,很多兒女面對痴迷於各種保健品的父母,儘管自己明明知道這些保健品沒有什麼用處,父母買來服用完全就是浪費錢,但擔心自己如果勸阻會讓父母傷心,影響彼此之間的親情,所以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算了。而兒女的這種微妙心理,往往被一些商家所利用,更加肆無忌憚地向老年人推銷各種“包治百病”的。

原因

患上“保健品痴迷症”的背後,是空巢老人們無法抹去的孤獨心理,因此面對銷售人員的熱情推銷時,即便不是很清楚產品成分,但聽說效果好就掏錢購買,這雖與自身文化素質有一定關係,但更重要的是,老年人退休後長期遠離社會及子女,常感孤獨和失落,通過保健品購買這樣的行為,可以讓自己感受到仍然“被需要”,孤獨的內心能夠得到填補和滿足。甚至有的老年人不斷買這買那,只是為了引發子女的關注 。

從另一方面來說,是老年人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同時也懼怕疾病和死亡,總想著通過服用保健品“多活幾年”。另一方面,也是老年人群體缺乏對藥品、保健品等等常識的了解,容易被商家牽著鼻子走 。

影響

從一個積極的角度來看,一些老年人之所以痴迷於各種保健品,是因為對自身健康的一種關注,這當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輕易聽信商家的宣傳,認為保健品能夠包治百病,延年益壽,於是不管價格多么昂貴,也不管是否適合自身的體質和情況,就盲目買來服用,那無疑是一種失去理性的表現,不但會導致過猶不及的結果,而且會浪費錢財,甚至是對身體有害無益 。

媒體早就曝光過,這些所謂能夠包治百病的各種保健品,其主要成分其實就是核桃粉、燕麥粉、枸杞粉之類的東西,吃來也許對身體無害,但也肯定沒有治病保健的效果,但是卻被經過誇大其詞、神乎其神的一番宣傳包裝之後以保健品的名義賣給老年人,從而賺取巨額市場暴利 。

如何避免

“保健品痴迷症”“保健品痴迷症”
要想避免老年人患上“保健品痴迷症”,起主要作用的恰恰是老人的子女。兒女需要做的,一是加強與老人的溝通和交流,多關心他們的情感需要,不給“外人”以乘虛而入的機會,然後在這種溝通交流中向老人灌輸正確的醫療保健常識,提高他們的識別能力;二是可以在網路上、電視上、報刊雜誌上查找一些相關案例,找到他們與案例中受害者的相似之處,通過這些案例對老人進行勸解,慢慢改變他們的認識 。

如果確實需要改善老人某些身體機能,也要在醫生指導下購買、服用。否則花了冤枉錢不說,還讓老人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反倒對身體健康不利。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要從思想上來慢慢根治老人“保健品痴迷症” 。

措施

有關部門一方面要警示宣傳當前保健品存在的陷阱,教育老年人不要輕易上當,另一方面,食藥、工商、物價等職能部門要開展聯合專項整治行動,採取摸底排查、突擊檢查、公開曝光的方式,主動出擊,懲治亂象。形成打擊保健品經營違法違規行為高壓態勢,不斷規範保健品經營秩序,尤其是對那些侵害老年人利益的以身試法者嚴懲不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