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

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

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具有隱蔽性好、生存力強和攻擊威力大等特點,它一次下潛,可連續在水下航行幾個月不用上。

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具有隱蔽性好、生存力強和攻擊威力大等特點,它一次下潛,可連續在水下航行幾個月不用上

(圖)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

浮,可以悄悄地接近敵人的領海或近海海域,也可以在較遠的海域進行巡邏,如果攜載飛彈的射程達到10000公里以上,則可以全球攻擊。也就是說,呆在自己國家的港口內或水下就能把核飛彈發射到任何敵對國家去,既能攻擊別人,又可保證自己的安全

簡介

“俄亥俄”級是美國第四代戰略飛彈核潛艇,也是迄今各國海軍中最先進的戰略核潛艇,是與前蘇聯爭奪核優勢的“殺手鐧”。因為它優異的綜合性能和所攜載的威力巨大的彈道飛彈,所以被稱為“當代潛艇之王”。該級首艇“俄亥俄”號於1974年開工建造,1981年11月正式服役,總共建造18艘。

結構特點

“俄亥俄”級核潛艇的艇體外形近似於水滴形,長寬比為13.3:1,其流體動力性能受到影響,水下航速不太高。艇

(圖)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飛彈串口

體大部分是單殼體結構,占艇體總長的60%,在結構與布置等方面均與眾不同,艇體艏艉部是非耐壓殼體,中部為耐壓殼體,耐壓艇體分為四大艙:指揮艙、飛彈艙、反應堆艙和主輔機艙。指揮艙分為三層:上層設有指揮室,無線電室和航海儀器室;中層前部為生活艙,後部為飛彈指揮室;下層布置4具魚雷發射管;飛彈艙位於舯部指揮台圍殼後面,有24個飛彈發射筒,對稱於中心線平行布置。反應堆艙的上部是通道,下部布置反應堆。主輔機艙布置動力裝置由於每個分艙都很大,因而不沉性已顯得不重要,其生命力主要取決於隱蔽性和先敵發現目標的能力。

該級核潛艇在中低速航行時不使用主循環泵,冷卻劑在一迴路系統中自然循環。在發生斷電,或主循環泵發生故障時也能導出衰變熱,增強了安全性。在巡航工況時不使用主循環泵,因而減去了一大噪聲源,再加上採用了許多降噪新技術、吸聲材料、機械噪聲的隔聲減振措施,浮筏減振和低噪聲輔機等,因而輻射噪聲低,巡航時無噪聲最大航速約為每小時10公里。動力裝置的缺點是體積大,總高度太高,這是為了提高自然循環能力,拉大一、二迴路高度差。但由於採用了新材料,因而輻射禁止重量輕。艇上設有應急柴電動力裝置,可在事故情況下,使艇以5kn航速返回基地。

技術參數

外形尺寸:長170.7米,寬12.8米,吃水10.8米。

(圖)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飛彈

排水量:水下18750噸。

航速:水下25節。

潛深:400米。

自持力:70天。

人員編制:155人(其中15名軍官)。

動力裝置:

1台通用電氣S8G自然循環壓水冷卻式核子反應爐,2台蒸汽輪機,渦輪導氣驅動系統,總功率60000馬力。

武器裝備:

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配備MK48魚雷。飛彈艙內裝24枚彈道飛彈(SSBN726至SSNB733配備三叉戟Ⅰ型;SSBN734以後,配備三叉戟Ⅱ型,該飛彈射程遠,最遠可達11000多千米,彈頭威力大,有8個15萬噸TNT當量的分飛彈頭,精度高,圓概算偏差只有90米。

電子設備:

包括水聲探測、導航和通訊三部分。裝備10餘部水聲探測設備,最主要的是AN/BQQ-6型聲納,該聲納以主動工作方式為主,探測距離5-10海里,以被動方式工作時探測距離可達100海里。

雷達 AN/BPS-15 對海搜尋 / 導航 / 火控

聲納 AN/BQQ-6 多站聲納系統 ;BQS-13 、 BQS-15 、BQR-15 、 BQR-19 水聲站

電子戰 WLR-8 電子戰接收機 , 魚雷誘餌

導航 SINS MK-2 慣性導航 , 衛星導航 , 無線電導航

指揮控制 MK-118 魚雷射擊控制 ,MK-98 飛彈控制

整體性能介紹

戰略武器

俄亥俄”級從首艇SSBN726“俄亥俄”號到SSBN733“內華達”號裝載的是24枚“三叉戟Ⅰ”C4型潛射彈道飛彈,該飛彈為星體慣性制導,射程7400公里,8個10萬噸當量的熱核彈頭,或6個10萬當量的機動分彈頭,圓公算偏差450公里。從SSBN734“田納西”號開始裝載“三叉戟Ⅱ”D5型,該飛彈為星體慣性制導,射程12000公里,12個當量15萬噸的分彈頭,或7個當量30-47.5萬噸的機動分彈頭,圓公算偏差90米。

(圖)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

船頭

裝備:SSBN 726至SSNB 733;三叉戟Ⅰ型(C-4)潛射彈道飛彈24枚,SSBN 734以後:三叉戟Ⅱ型(D-5)潛射彈道飛彈、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顧耐德Mk 48魚雷。

戰術武器

4具MK68型533mm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K-48魚雷,線導加主/被動聲自導,40節時射程50公里,55節時射程38公里,戰鬥部重267公斤,潛深900米。

電子設備

作戰數據鏈為AN/MK2型,核心為UYK43/44型計算機。火控系統有MK118魚雷發射控制裝置和MK-98飛彈控制裝置。水面搜尋/導航雷達為AN/BPS15A,I/J波段。電子支援為WLR-8(5)型,用於攔截。電子對抗為8座MK2型魚雷誘餌發射裝置。

聲吶

AN/BQQ6,被動搜尋;AN/BQS15,主/被動近距搜尋,高頻;AN/BQR15,被動拖曳陣;AN/BQR19,主動,導航,高頻。

裝備C4飛彈的“俄亥俄”級配屬太平洋艦隊,以華盛頓州的班戈為基地,裝備D5飛彈的“俄亥俄”級配屬大西洋艦隊,以喬治亞州的國玉灣為基地。“俄亥俄”級在海上巡邏70天后便要返回基地進行必要的補給和檢修,25天之後再回到海上。這種安排,使潛艇的出海時間占全服役期的66%。

(圖)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遠航

裝備

該艇主要武器是24枚“三叉戟”—IC—4或“三叉戟”—IID—5飛彈潛射對地攻擊核飛彈。“三叉戟” —Ⅱ型飛彈射程11000公里,載有14個至15個分飛彈頭,圓機率誤差達到90米。由於該艇是專門用於攜載“三叉戟 ”型飛彈的潛艇,所以習慣上也把“俄亥俄”級潛艇稱為“三叉戟”飛彈核潛艇。除飛彈外,還裝有4座MK—68型533 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K—48重型線導魚雷

“俄亥俄”級潛艇在攜載飛彈的數量、飛彈彈頭的分彈頭數量、戰鬥部威力、命中精度、突防能力和作戰範圍等方面,都居世界首位,是攻擊威力最強的一級核潛艇。該艇在隱身降噪方面也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採用自然循環壓水堆,降低了中小功率時的機械噪聲;機械裝置均裝設新型減震器;對噪音大的設備加上隔音禁止和空氣隔層等。同時,還採用了新型的慣導系統、改進的衛星導航和聲納導航系統,因而使潛艇導航精度、系統可靠性和抗干擾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第二代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投入使用後,潛艇導航精度還將有大幅度的提高。“三叉戟”—Ⅰ型艇1985年平均單艇造價11.78億美元,“三叉戟”—Ⅱ型艇平均造價19.42億美元。1988年,“三叉戟”—Ⅰ飛彈每枚1260萬美元,“三叉戟”—Ⅱ飛彈每枚3110萬美元。1982年售給英國海軍的72枚“三叉戟”—Ⅱ飛彈和系統總計59億美元。

計畫

(圖)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潛航

美國軍方在70年代初期展開了三叉戟Ⅰ型潛射彈道飛彈的計畫,同時開始發展一種新型的彈道飛彈潛艇以供三叉戟飛彈使用。最初的計畫乃是建造一種拉法耶級的改良型潛艇,並使用相同的西屋(Westinghouse)S5核子反應爐,而後為了減低新潛艇和噪音,因此決定採用自然循環核子反應爐。基於經濟效益,飛彈數量由18枚增至24枚。由於這項計畫的造價過於龐大,最初曾遭國會的反對,不過當前蘇聯在三角洲級潛艇上配置了射程長達6935公里的SS-N-8潛射彈道飛彈之後,國會終於批准了這項計畫。

雖然已獲得國會的批准,不過這項計畫在發展之初仍遭到不少困難,因此仍較預定進度落後許多。當困難一一被克服以後,終於產生了一種極為優秀的潛艇與極具威力的飛彈。第一艘俄亥俄號(SSBN 736)1981年開始測試工作,1982年1月發射第一枚飛彈,並在82年10月作首次的戰鬥部署。前8艘俄亥俄級潛艇在帆罩後方配有24枚三叉戟Ⅰ型(D-5)飛彈,田納西號則改為三叉戟Ⅱ型(D-5)飛彈,這種飛彈在90年3月在俄亥俄級上完成首次戰鬥巡航,將來前8艘亦將改配三叉戟Ⅱ型飛彈。除彈道飛彈外,各艦另備有4具傳統魚雷發射管可供自衛。

三叉戟飛彈

(圖)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巡視訓練

三叉戟飛彈的射程較以往大幅度增加,這意味著它們只須部署在美國即對敵人目標具有相當的威協性。最初8艘俄亥俄級潛艇皆部署於緬因州的班哥外海,其餘則部署於喬治亞州的京斯灣。這意味著俄亥俄級主要任務區域僅須在美國擁有控制權的海域即可,因而占了很大的優勢。

俄亥俄級潛艇的任務行程表是先以一組乘員執行為期70天的巡邏任務,之後有25天進行整修保養,整修完畢再由另一批乘員登艦執行任務。每九年進行一次為期一年的大整修,同時進行核能燃料棒的更換。如此每艘船的保險率可達66%——可以說是一項特例。

雖然前蘇聯的颱風級潛艇較俄亥俄級大了許多,不過其飛彈攜帶量反較俄亥俄級少了4枚,就這點而言,俄亥俄級是較颱風級成功的。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繼前蘇聯在91年解體,俄亥俄級的建造工作在目前計畫的18艘完成後,似乎是不會再繼續了。

“俄亥俄”級核潛艇的艇體屬單殼型,在結構與布置等方面均與眾不同。艇體艏艉部是非耐壓殼體,中部為耐壓殼體,整個耐壓體僅分成四個大艙,從艏至艉依次是指揮艙,飛彈艙,反應堆艙和主輔機艙。指揮艙分為三層:上層設有指揮室,無線電室和航海儀器室;中層前部為生活艙,後部為飛彈指揮室;下層布置4具魚雷發射管。飛彈艙共裝24枚“三叉戟”飛彈,對稱於中心線平行布置。反應堆艙的上部是通道,下部布置反應堆。主輔機艙布置動力裝置。

(圖)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控制室

“俄亥俄”級核潛艇的電子設備主要包括水聲探測,導航和通訊三部分。艇上裝備10餘部水聲探測設備,最主要的是AN/BQQ-6型聲納,該聲納以主動工作方式為主,探測距離5-10海里,以被動方式工作時探測距離可達100海里。艇上的中心計算機可把整個導航系統連線在一起,實現了集中自動控制。通訊系統設施齊全,性能優良,可在300米深處接受岸台信號,從而避免被衛星和敵機發現。

“俄亥俄”級核潛艇的武器裝備除4具魚雷發射管外,主要是“三叉戟”飛彈,它分為I型和II型兩種。I型飛彈戰鬥部為Mk400型分導式彈頭,每枚有8個10萬噸級當量彈頭,最大射程為4600海里。II型飛彈戰鬥部改用Mk500型分導式彈頭,每枚載有14個15萬噸級當量分彈頭,最大射程為6000海里。

“俄亥俄”級核潛艇是美國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核威懾戰略的重要保證之一,一艘“俄亥俄”級核潛艇上攜帶的24枚飛彈,336個分彈頭可以在半小時內摧毀對方200-300個大中型城市或重要的戰略目標。

各種型號退役事件

“俄亥俄”號1981年11月11日服役

“密西根”號1982年9月11日服役

(圖)俄亥俄戰略型核潛艇瞭望鏡

“佛羅里達”號1983年6月18日服役

“喬治亞”號1984年2月11日服役

“亨利•M•傑克遜”號1984年10月6日服役

“阿拉巴馬”號1985年5月25日服役

“阿拉斯加”號1986年1月25日服役

“路易斯安那”號1997年9月6日服役

“內華達”號1986年8月16日服役

“田納西”號1988年12月17日服役

“賓夕法尼亞”號1989年9月9日服役

“西維吉尼亞”號1990年10月20日服役

“肯塔基”號1991年7月13日服役

“馬里蘭”號1992年6月13日服役

“內布拉斯加”號1993年7月10日服役

“羅德島”號1994年7月9日服役

“緬因”號1995年7月29日服役

“懷俄明”號1996年7月13日服役

總體性能

“俄亥俄”級全長170.7米,寬12.8米,水面航行時吃水11.1米,水上排水量16600噸,水下排水量18750噸,水下航速20,全艇編制155人,其中軍官14或15人。動力裝置為1台通用電氣公司的S8G壓水反應堆,2台蒸汽輪機,功率44.8MW,約60000馬力,單軸,1台輔助推進電機,325馬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