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卓夫

侯卓夫,原名侯建民,高陽縣河西村人,生於1914年,15歲時考入保定育德中學,接受馬列主義和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因病輟學回家。養病期間,仍利用國小教員身份宣傳黨的主張、發展黨員,建立農村基層黨組織。1932年參加著名的高蠡暴動準備工作,失敗後出走北平,直到1934年病癒後才回育德中學復學。在此期間,侯卓夫領導了“文學研究會”等進步社團和聲援北平1935年發生的“一二.九”學生運動。

雁翎隊起名

“七.七”事變後,侯卓夫到安新喇喇地一帶組織和領導抗日救亡活動。後又受黨組織委派任中共高陽縣委書記,1938年8月調任冀中九地委巡視員,並任新安縣委書記。在這裡,他以"Jk路軍辦事處”名義開展抗舊救亡活動,舉辦了抗日幹部培訓班。此時,白洋淀上正開展著如火如荼的抗日鬥爭。1939年2月日寇侵占新安後,加緊對白洋淀水區瘋狂掃蕩。侯卓夫指導成立鋤奸團,建立抗日游擊三十三大隊和各區區小隊。當時,在三區區委書記徐建和區長李剛義組織下,水區獵戶組成一個班。這個班的主要武器是漁獵用的大台桿、獵槍,活動範圍主要是靠輕巧的鴨排子在水鄉打擊敵人。一次,他們打仗歸來,適逢侯卓夫檢查指導抗日工作。看到獵戶們的船排成一列,雙槳划動如雁展翅,在藍色水面翱翔,便為其命名為雁翎隊。隨著雁翎隊三打包運船等出色戰鬥,其名聲便傳遍了抗日根據地。

殉職經過

1942年農曆9月,當時已調任九地委任民運部長的侯卓夫來安新檢查工作,鋤奸團中的著名神槍手田章為其擔任臨時警衛員。9月16日縣委敵工部在朱莊北邊陰家淀葦塘開會,侯卓夫拖著正發瘧疾的病弱身體隨二區幹部到北六村開會。散會後,又帶田章連夜轉到離北六村不遠的向村堡壘戶家。二區敵工幹部張木方留在北六村,誰知張木方已經投敵,並把侯卓夫情況報告了我軍投敵叛變分子、時任偽軍城防副司令的楊文鳳。

堡壘戶家坐落在村西南角,有三間西房,一明兩暗。侯卓夫與田章住北間,房東住南間。天剛麻麻亮時,楊文鳳就率領偽軍趕到了。先是壓了頂,後就闖進院內。當一個偽軍闖進屋裡窺探時,被田章一槍擊斃。院內出現了霎時安靜。侯卓夫藉此機會,一面與敵人對峙,一面指示田章燒掉檔案。在同敵人對峙中,侯卓夫與田章又擊倒兩名敵人。氣急敗壞的敵人扔進屋裡5顆手榴彈,前4顆均被扔回去,第5顆在屋內爆炸了,幸虧田章將侯卓夫撲倒壓在身下,二人才沒有受傷。為了不給房東帶來更大麻煩,他們決定衝出屋去。先朝房上打了一梭子子彈,又朝門口打了三槍,然後,扔出去一把椅子吸引敵人的注意力,才衝出門朝南牆奔去。沒等到敵人醒過神來,他們已翻過牆朝村外撤去。這時,田章已經負傷,催侯卓夫快撤,可是敵人已從三面包圍過來。侯卓夫大聲說:“我們撤不下去了,決不能讓敵人捉活的。”然而,這時,兩人只有最後一顆子彈了。侯卓夫安詳地舉起槍來,對準前額扣動了扳機。這一天,是農曆9月17日,年僅28歲優秀共產黨員,雁翎隊的命名者侯卓夫為民族解放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