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世明[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

侯世明[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

侯世明,1937年10月出生於瀋陽,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員。現任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國家兩重點型號總設計師。

基本信息

榮譽獎項

1989年,國家人事部批准並授予他“1988年度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共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一項;國防科工委和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三項。2006年,他榮獲“航天事業五十年傑出貢獻獎”和“中國航天基金特別貢獻獎”;2007年,獲得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重大貢獻獎”。

生平經歷

歷史總是充滿著偶然與巧合。1937年,盧溝橋事變,中國開始了漫長的八年抗戰。這一年的10月11日,在已淪為敵占區的瀋陽的一個普通人家裡,一個男嬰出生了,為這個家庭帶來了喜悅。

1957年,這個在硝煙中成長起來的熱血青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並在1962年大學畢業時毅然奔赴祖國西南,投身於我國固體火箭推進技術的創業隊伍中,開啟了他為之奉獻一生的航天事業。

他是我國第一代固體彈道飛彈的主要設計者之一,曾建設性地提出了固體彈道飛彈的設計思路,為“陸海兼顧”的基本型武器裝備研製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為固體彈道飛彈基本型、系列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型號的總設計師,他在我國第二代固體彈道飛彈研製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第二代固體彈道飛彈實現精確制導做出了特殊貢獻。

他,就是我國高新工程兩個重點型號的總設計師——侯世明。

今天,這位頭髮花白、年已七旬但精神矍鑠的專家,仍然奮戰在航天事業的最前線。

志存高遠 意守平常

上個世紀40年代,侯世明的父親在戰亂中用自己寬廣的肩膀庇護著他們兄妹的同時,也一點一滴塑造了侯世明面對困境,樂觀積極的品格。

1947年,侯世明10歲了。轉眼間,昔日懵懂的頑童已經成長為懂事的少年,伴隨著體格增長的同時,他對知識的渴望更是日益增強。

父親雖然沒喝過多少墨水,但依然認為,要立足於社會必須要有知識、有技能。儘管家境貧寒,但是他的父親仍然決定節衣縮食供孩子讀書求學。

父親語重心長的教導成為侯世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他沒有讓父親失望。由於成績拔尖,他在國小和國中各跳了一級。195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瀋陽二中。

三年後,侯世明站在了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多年來,在侯世明心裡一直夢想著能到國內首屈一批的清華大學深造,然而就在他為自己多年的理想奮鬥的過程中,1956年冬天,學校老師鄭重地提出,希望他能到軍工專業院校學習,學成後能為祖國的國防事業貢獻力量。侯世明經過慎重考慮,放棄了個人選擇,毅然回響學校號召,服從學校安排,躊躇滿志地報考了北京航空學院。這是他人生中做出的第一次選擇,同時也是他人生中最為關鍵的一次選擇,從此,他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

心繫航天 獻身國防

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人。1957年,侯世明順利考入北京航空學院,他如願地抓住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機。

大學期間,侯世明如魚得水,汲取著母校傳授的豐厚的科學文化知識。最初,他主修航空發動機專業,一年後,轉入火箭發動機專業。那個時候,他對專業沒有明確的概念,只是覺得非常奇妙。

侯世明大學畢業後,正值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初建之時,國家急需航天專業人才,儘管自然條件非常惡劣,但是在“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理念的引導下,他還是毅然奔赴祖國西南,投身於我國固體火箭推進技術的創業隊伍中。

一個只有15人的火箭發動機班,畢業後就有一半人和侯世明一道打起背包,登上了南下的火車。那是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同樣也是一個創造奇蹟的時代。

當時,我國的國防工業基礎薄弱,科技水平比較落後,在技術饋乏的背景下,侯世明所在的團隊兢兢業、勇於創新,在國家“動力先行”的方針鼓舞下,奮力攻破了固體發動機的一項項技術難關。

上世紀60年代後期,在我國固體戰略飛彈發展規劃的制定和起步型號的選擇上,侯世明大膽提出了暫停當時發展潛力不大的型號研製,以中程潛地飛彈為突破口的創新想法;70年代中期,他兩次向張愛萍、錢學森等領導匯報了適應當時國情的固體化、機動化的發展思路;80年代中期,他撰寫了關於改進某型號的建議,得到張愛萍的重視。在《某型號研製工作總結》首發式上,張愛萍還滿懷深情地講到:“早在1975,就有一位年輕的技術人員向我們提出了走固體化的建議,今天已經實現了,我們不能忘記他。”

榮譽紛至沓來,侯世明卻始終保持淡泊的胸懷。他總是說,是他的團隊鑄造出了一個個奇蹟,是他們為我國第一代固體戰略飛彈形成基本型、系列化發展的格局做出了重大貢獻。

臨危受命 不負眾望

人類的科技征程每向前邁進一步,都伴隨著艱辛。對於中國航天事業而言,成功的背後更是飽含著無盡的汗水。

上世紀80年代,某型號水下發射試驗失敗後不久,侯世明所在的四部面臨著空前的壓力。當時,侯世明被任命為四部副主任,主管技術工作,隨後又被國防科工委任命為該型號副總設計師。壓力之下,毫無退。經過周密的分析,他迅速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大型試驗研究,為後續試驗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在後續的水下發射試驗中,他作為試驗任務總師組成員、年齡最輕的副總設計師,親自下艇,全權負責水下發射技術問題的處理和決策。他憑著對技術的透徹了解,正確處理了發射前的異常情況。該型號研製的成功,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水下發射技術的空白。1989年,他被國家人事部授予“1988年度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的稱號。

上世紀90年代某型號連續兩發飛行試驗失利,這使整個型號研製面臨空前困境。在這種形勢下,侯世明憑著對四部的深厚感情和對全體職工負責的精神以及不搞好四部決不罷休的決心,接受了院領導的委託,於1993年8月挑起了四部主任的重擔,那一年,他已經56歲了。

在出任主任後的第一次中層以上幹部會上,侯世明沒有講更多的大道理,而是一針見血地分析了四部當時面臨的嚴峻形勢,指出四部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此來激發大家的危機感和責任感。

在侯世明的帶領下,新的領導班子針對四部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團結、務實、自強、進取”的四部精神。他深知,對於一個新型總體設計部而言,“管理”和“技術”是立部之本,不能有任何偏廢。白天,他是四部主任,為發展深謀遠慮,處理繁雜的行政事務;晚上,他是老總,心繫型號的每一個技術細節。

曾任四部工會主席的吳文娟至今依然對侯世明辦公室里的“長明燈”記憶猶新。兩人辦公室相鄰,吳文娟離開時,經常都看到侯世明辦公室的燈是亮著的。看著侯世明如此辛苦,吳文娟有一次實在忍不住了,上前敲敲侯世明辦公室的門,友好地提醒到,侯主任,您該下班了。侯世明回答,還有一會就走。

很多打算離職的年輕人留了下來,“人浮於事”的狀態逐漸改觀。大家都說,跟著侯主任乾,有奔頭!

憑藉深厚的技術功底,敏捷的思維能力,卓越的組織管理才能和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侯世明帶領四部職工走出低谷,實現轉變,在研型號取得飛行試驗成功並順利定型,預研型號及時立項,外貿工作獲得新突破,經濟總量年年攀升。

業務過硬 力挽狂瀾

侯世明在工作中對重大問題的決策能力和力挽狂瀾的大將風度給青年一代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某型號在連續兩發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第三發遙測彈飛行試驗意外失利後,這支從未嘗到過失敗滋味的年輕的研製隊伍,猶如遇到晴空霹靂,氣氛異常沉悶。危急時刻,侯世明召集全體試驗隊員,一方面鼓勵大家,樹立信心,放下思想包袱;另一方面積極對排除故障工作進行部署,提出具體要求。在試驗場短短9天時間裡,他組織留在試驗場的20餘名技術人員編寫了試驗總結和故障初步分析報告19份,對故障進行了初步定位。

返京後,侯世明顧不上連日在試驗場的勞累和旅途的辛苦,又立即組織有關技術人員,為摸清問題開展大量試驗,為故障最終準確定位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90年代,在某重點型號的先期啟動動員會上,作為總設計師,他對研製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了型號的研製目標和指導思想,提出了技術關鍵點,規劃了研製程式,明確了每個階段的具體研製內容,對研製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

在型號研製初期,侯世明注重技術基礎工作,倡導以質量、可靠性、標準化作為研製的基礎,型號研製要基礎先行,體現出質量保證的核心是“預防為主”和“抓質量要從源頭抓起”的思想。

當兩個型號研製同步進行時,侯世明創造性地提出了兩個型號最大限度兼容設計的思路。在周期短、經費少的情況下,他提出“打破常規做法,打破單位界線,統籌規劃試驗項目、試驗內容和試驗方法,每項試驗由一家牽頭、幾家參加、一次試驗、多方收效”的原則,並親自組織規劃了全型號的大型試驗項目和重大試驗的大綱評審。

在2006年10月國家某重點型號總結表彰大會上,侯世明從技術層面系統地總結了型號研製的全過程,得到了有關領導的高度評價。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承文批示:“侯世明總師的講話很好,體現了重點型號技術領軍人物的高超水平和坦蕩風範,值得我們各級領導和型號兩總系統學習。”

求才若渴 精心培育

侯世明在狠抓型號研製的同時,更注重後備人才的培養。本著循序漸進、用人所長的原則,他不斷給青年人施以重任,同時將自己多年的寶貴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一代。對新來的年輕人,他都要指定有經驗的老同志傳、幫、帶。1962年他剛參加工作時,我國對固體火箭與飛彈的研製幾乎沒有經驗和基礎,他們除了看些情報資料,就只能依靠有經驗的老同志的指導和幫助了。他將這種老帶新、師帶徒的傳統在四部延續下來,多年來培養了一批批青年技術骨幹,這些人員現已成為型號研製的帶頭人、技術骨幹和管理人才。

1996年,四部正處於恢復發展期,工資、福利待遇並不很吸引人,當時人事部門反映有個北航的研究生堅決要來四部,專業很對口,但由於某種原因,學校要收“違約金”,這個學生家境不是很好,他本人就和四部商定違約金先由四部代交,再從每個月的工資里扣。侯世明了解到這個情況後,親自給學校領導打了電話,說明情況與原因,希望學校給予支持。學校被他這種求才若渴、珍惜人才的精神所感動,決定免除違約金。當問及這個學生後來是否知道為他所做的一切時,侯世明笑笑說,他自己可能至今還不知道,但只要他是四部需要的人才,對四部有貢獻就行了。現在這個學生已經成長為四部某型號的技術帶頭人。

回味一生 充實晚年

作為總師,侯世明忙碌的一天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有時上午還在炎熱的南方主持會議,晚上就已在涼爽的塞外參加與設計師的技術討論,大到總體部、設計所、總裝廠、試驗站,小到一個元器件的生產廠家,都會有侯主任的身影。

年已七旬的侯世明現在依然是國家兩個重點型號的總設計師,工作難度很大。為了確保成功,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辛勞。在他身邊工作的同志都擔心,年齡已大的侯世明對這種超負荷的工作會吃不消。然,他卻一直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出現在大家面前,帶領科研人員攻克型號研製中的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解決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完成一項又一項科研試驗。

在侯世明的工作日程表上,幾乎沒有節假日,他深深感到,最對不起的就是家人,是與他相濡以沫30多年的妻子,和他最疼愛的獨生女兒。多少次妻子生病的時候,他不是在外開會就是遠在飛行試驗現場;當女兒初為人母,需要父親送去關懷時,他卻又要踏上前往晉西北的路程。經過試驗場幾十天高度緊張的工作和超負荷的壓力,每次歸來,女兒都會心疼地說:“爸爸,您又顯老了。”面對女兒的關心,他總是微微一笑,在他心裡,對事業的追求已經高於一切。

侯世明喜歡聽音樂,特別是民族音樂,只是由於工作繁忙幾乎沒有空閒時間好好欣賞。在航天一線奮鬥了整整45個年頭,侯世明把整個人生、全部智慧都奉獻給了航天事業。

“等我空閒下來,要重新回顧一下自己經歷的研製工作,當時沒來得及探討清楚的問題,需要學習些新知識,再做些深入的思考,把四五十本筆記整理一下,對自己是一個提高,如果後來人感興趣,也可供他們參考。”侯世明經常意味深長地對工作在他身邊的同志說。

這就是我們的侯老總,他擁有著為祖國航天事業奮鬥、奉獻的精彩人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