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琉球錄》

《使琉球錄》

《使琉球錄》中國明朝冊封使陳侃所著,是現存最早記載中國與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國官方文獻。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出使琉球開始,琉球王均由中國皇帝冊封,明清兩代朝廷先後24次向琉球王國派遣冊封使,留下大量文字,書中明確記載了“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充分證明了琉球島(釣魚島)自明代就為中國領土。

簡介

《使琉球錄》使琉球錄

明朝初,釣魚島等島嶼就已屬於中國的版圖。1372年,中國人楊載發現了釣魚島列島,1403年,《順風相送》航海圖曾提及“釣魚嶼”。1582年,明朝將釣魚島歸入中國版圖,隸屬福建。中國明代冊封使陳侃,是最早講述中琉海上自然疆界的人。陳侃一行從福州出發,經過了作為航標的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後進入了琉球海域,其標誌是見到了乃屬琉球的古米山。古米山又作姑米山,現為久米山。文中清楚地表示,無論是使者陳侃還是同舟的琉球人都是以久米山作為抵達琉球的標誌。
文中還記述了中國對琉球管轄由來:“琉球國,在福建泉州之東海島中,其朝貢,由福建以達於京師……本朝洪武中,其國分為三:曰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皆遣使朝貢。”

《使琉球錄》分:使事紀略、群書質異兩部,所謂志其略、辨其異耳;另益以敕諭、題奏以及其它文獻,俾供考鏡。蕭、夏二錄並各刊有《琉球過海圖》,詳志針路、道里(更數)。所有三種《使琉球錄》體例相仿,大致後錄本諸前錄而增益。

記載

1534年,陳侃的《使琉球錄》中,這樣記載了其出使航程:“四月十八日,舟先發於南台,二十六日,余等啟行。三司諸君送至南台。五月朔,余等至廣石,大舟亦始至。九日,隱隱見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然順流而下,亦不甚動。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一晝夜兼三日之程。夷舟帆小不能及,矣在後,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歌舞於舟,喜達於家。”

對比

日本所稱最早發現釣魚島,是日本吞併琉球後的1884年。其時,相距1534年明朝冊封使陳侃所著《使琉球錄》已晚了350多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