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苦

作苦

作苦 ,漢語成語,讀音為zuò kǔ ,意思是耕作辛苦。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1).耕作辛苦。 漢 楊惲 《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 宋 王安石 《山田久欲拆》詩:“龍骨已嘔啞,田家真作苦。”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蛙神》:“兒婦朝侍食暮問寢,事姑者,其道如何?所短者,不能吝佣錢,自作苦耳。”

(2).感到痛苦。謂難受。《水滸傳》第六七回:“哥哥憂得作苦,便請回山。”

⑶.呈苦味。《尚書·洪範》:“火曰炎上…… 炎上作苦。”漢·孔安國《傳》:“焦氣之味。”唐·孔穎達《疏》:“火性炎上,焚物則焦,焦是苦氣。《月令·夏》云:‘其臭焦,其味苦。’苦為焦味,故云‘焦氣之味’也。”

五行(木火土金水) - 五味(酸苦甘辛鹹) - 五臟(肝心脾肺腎) 之類比推演苦味屬心(火上炎)。

①《素問·金匱真言論》:“南方赤色,入通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 ,其類火。”

王冰註:“性炎上而燔灼。”

吳昆《素問吳注》:“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張介賓《類經三卷·藏象類四》:“火之味苦。”

張志聰《素問集注》:“炎上作苦,火之味也。心氣通於南方,故與五行之火同類。”

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髒為心……在味為 。”

王冰註:“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氣之所生也。《尚書·洪範》曰:‘炎上作苦。’”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南方主夏,陽氣炎蒸,故生熱。熱極則生火,火性炎上,其味作苦,故火生苦。”

吳昆《素問吳注》:“《尚書》:‘炎上作苦’是也……物由火變則味苦。”

張介賓《類經三卷·藏象類五》:“《洪範》曰:‘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物之味苦者,由火氣之所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