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華英學校

佛山華英學校

佛山市華英學校是一所由市教育局主管,秉承華英中學——佛山一中優良傳統和辦學特色辦起來的“國有民辦”性質的新型中學。學校以“以綠育人”為辦學理念,以“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為辦學方向,以“輕負擔,高質量”為教學特色。自1999年復辦以來,華英學校在中考及各類學科競賽、體藝競賽中均取得突出的成績,成為莘莘學子嚮往的學校。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華英學校新校園於2005年9月正式落成,占地160畝,建築面積10.36萬平方米,60個全寄宿教學班規模,現有學生2310人,專任教師220名,外籍教 師4名,先進完善的教學大樓,設施齊備的學生宿舍,服務周到的學生食堂,碧波蕩漾的內外泳池,揮灑激情的體育場所,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怡人情志的音美殿堂,校園網、智慧型廣播網、多媒體教學網,形成一個數位化、人文化的校園網路,為學生提供一流的教育服務。

華英學校以創新的教育精神不斷地實踐著自己的辦學理念,給每一個學生以成功的機會,努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廣闊的學習天地、豐富的校園文化、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校園生活,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績。首屆畢業生在2002年中考中奪得全市狀元和五個第一,獨占鰲頭。四年來中考成績一路輝煌,2005年中考有249人達到省重點中學佛山一中正取生錄取分數線,並奪得全市狀元和榜眼,總分平均分、各科平均分、省重點 中學正取率等均為全市第一。6年來,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共獲得國家級獎勵646人次,省市級獎勵117人次。教學設施先進完善,校園環境典雅優美,生活服務優質溫馨。華英學校給每一位教師以發展的空間,榮獲“全國五一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的有 2 人,榮獲“南粵優秀教師”、“佛山市優秀青年教師”、“佛山市優秀班主任” 、“佛山德育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有 13人,佛山市教學骨幹 1人。華英教師在教研科研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6年來,共獲得國家級獎勵115人次,省級獎勵41人次,市級獎勵109人次。

典雅優美的華英新校園,為在校學習的學生營造了寧靜、儒雅、和諧、溫馨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發展、持續發展的廣闊空間,從而激勵學生修身、立志、求學、進取。

學校領導

(前任華英學校校長)

一、以實幹家的精神退休轉崗,要圓一個更美好的教育之夢

馮瑞烘同志原是佛山市第一中學校長、黨總支書記、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廣東省教育學會學校管理研究會理事。

他從1959年參加教育工作,至今已有44年。期間他擔任過初一到高三的語文教師、班主任、語文科組長、級組長、團委書記、工會主席、辦公室主任、副校長、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校長兼黨總支書記,並且直到退休,一直都沒有離開語文教學。

44年來,馮瑞烘同志把全部心血和智慧都無私地奉獻給了人民的教育事業。他頑強拼搏、不斷探索、銳意改革、勇於創新,把佛山一中辦成了“學生稱心,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育人搖籃。他也曾先後獲得“全國中國小德育先進工作者”、“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佛山市優秀校長”、“南粵優秀校長”等稱號,多次被評為市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優秀教師、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還曾當選為佛山市第十屆人大代表。他參加過國家教委重點中學校長研修班學習,還先後撰寫出一批有質量的論文,如獲全國“愛滿天下”教育論文大賽一等獎的《也談做個好校長》等,在國家級和省級刊物上發表。44年來,他擔任過學校各級崗位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自己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特色,取得了驕人的辦學成績,使佛山一中成為市內各學校的榜樣,在省內外同行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具有較高的知名度。1999年,他又看準了我國教育發展中的經濟困難、管理弊端和供需矛盾,看準了“國有民辦”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搶占先機復辦了佛山一中的前身——華英學校。

2002年2月,馮瑞烘同志載譽退休了,但是他沒有休息,也不想休息,更不能休息。因為他在當佛山一中正校長的頭尾十一年裡,感到有些自己的辦學想法還沒有完全實現,希望退休後在身體尚好的情況下,到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中去圓自己一個更加美好的教育之夢;另外作為一位名校長,還沒到退休就早已有好幾家民辦學校要聘他去做校長。這些情況比較起來,他覺得華英學校國有民辦的體制能為他的圓夢提供前提,並且辦好華英對佛山一中有利,對佛山教育有利,對社會有利。於是,他謝絕了那幾所民辦學校的高薪聘請,而欣然轉崗,繼續當華英學校的校長。在轉崗後至今一年多時間內,他以實幹家的精神終日忙忙卻不甘碌碌,一心撲在華英的工作中,以實際行動實踐他的三個“有利於”(有利於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有利於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有利於推動學校的發展)的指導思想,實踐著他的“四個不”(為公不為私:出於公心,求真求實,講真話,不追風;做事不做夢:多乾實事,少說空話,為政不多言;當官不像官:身上看不到官氣,嘴裡聽不到官腔,深入民眾,平易近人,領導就是服務;補台不拆台:心胸廣闊,兼容並包,尊賢容眾)的為政之道,竭盡全力對華英負責,對社會、家長、學生負責,對和他捆綁在一起的華英教職工負責。要帶領華英人“闖國有民辦新路,做現代教育示範”。

二、以改革家的氣魄,快速建起現代化示範性的華英校區

要辦一所沒有國家撥款純粹靠教育成本收費運作,而又定位於優質教育示範的國有民辦學校,馮瑞烘同志深感時不我待,“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他站在“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戰略高度,瞄準二十一世紀發展對教育的要求,以改革家的氣魄,用足用活“民辦”機制優勢,高起點、高標準定目標,高速度、高效益求發展。在沒有用國家一分錢現金的情況下,硬是靠貸款,靠社會各界支持,靠抓住機遇比別人早了一步,靠行動起來比別人快了一步的開拓精神,不失時機地加快學校硬體建設速度。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使一座被譽為“佛山教育界航空母艦”的建築面積達三萬四千平方米,具有既大氣又典雅的學府氣派的綜合教學大樓拔地而起。同時,又使高起點、高標準的校園設施和設備以及充滿教育內涵和文化韻味的環境建設以“數位化”和“人文化”兩大特色呈現在世人面前,為華英學子提供優質教育服務——

所謂“數位化”特色,是指現代化千兆以太校園網,內聯所有教師辦公室及教室,外聯國際網際網路,實現了校園信息網路化和學校教育教學和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它又由三個網路組成:一是計算機網路;二是閉路電視網路;三是音頻網路。以這三個網路為核心,學校所有電教設施都按現代化標準設定。15個功能電教室和30多個課室都配有高檔次的電子平台、液晶投影儀和實物投影儀。五個電腦室配備280台高品質聯想P4電腦。所有教師都配有手提電腦備課上課。

所謂“人文化”特色,是指校園裡每個空間都富含文化韻味。詩情畫意的園林化景觀,令人目不暇接。平面有溪流山石,喬木芳草;立體有三個空中花園,布局各異,具有豐富的美感。在走廊上,有歷代聖賢的名言警句,激勵學生修身、立志、求學、進取;也有古今著名的書畫作品,供學生觀賞、感悟。大會堂里,還延請著名雕塑家塑造了孔子師生群像和華英著名校友冼星海、彭加木的雕像,還有《諸子百家圖》、《黃河頌》、《長江賦》等巨幅壁畫。這些都為校園增添了神聖和莊嚴。

上述土木工程、數位化工程和人文化工程三大工程都是在一年內按計畫有條不紊地進行。所有籌集資金、設計、招標、進設備、搞安裝等等,一切都是馮瑞烘同志率領華英人自己運籌。就是用了這么一年的時間,幾項大工程都按預定時間完成並投入使用,這不能不算一個奇蹟。速度之快、質量之好、效率之高令同行矚目,也被同行讚嘆為“華英速度”。同時又體現了“國有民辦”旺盛的生命力和馮瑞烘同志的高瞻遠矚改革家的魄力。

三、以教育家的智慧提出富有時代精神的辦學理念

當今,以提高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的的教育改革,已成為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教育部周濟部長立下的“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目標,使馮瑞烘同志在華英校園建設物質大廈硬體上速度之後,深感華英發展的精神大廈軟體上水平的緊迫性。他深深感到當前我國教育面臨的許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教育觀念、培養模式和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諸方面存在的許許多多問題。他記得拿破崙講過的一句話:“世界上只有兩種強大的力量,即刀槍和思想。從長遠看,刀槍總是被思想戰勝的。”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他深深體會到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深感校長對於一校之成敗、之進退、之興衰作用之大,影響之深;也深知校長要治校有方,這“方”,最重要的就是理念治校。於是他認真研究中華民族教育思想的優良傳統,吸收西方現代化教育思想的精華,還吸收建國以來新中國教育發展的經驗和佛山一中90年的光榮傳統,研究了佛山人文環境中“重理輕文”、“重套用,輕素養”、“重物質享受,輕精神追求”的突出現象,再加上在“國有民辦”機制下復辦華英學校的實踐以及自己對教育本質的深刻認識,他對這一切進行反覆思考和提煉,升華出全新的華英辦學理念,並加以準確而富於創見的表述——

華英的辦學理念是“以綠育人”。

“綠”的本義為絲織品的青黃色,引申泛指“綠”色,再引申為泛指良性競爭,和諧發展的大自然。而中國傳統文化對人與自然之關係的認識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故這裡用“綠”來比喻“法天自強,文明儒雅”的教育思想。

“以綠育人”就是繼承中華民族“法天自強”的文化精粹,構建文明儒雅的校園文化,實施科學與人文相交融的教育,實現學生、教師、學校三者可持續地和諧發展。它包括創建綠色教育,倡導綠色管理,營造綠色校園三大內容:

創建“綠色教育”,就是創建崇尚科學、弘揚人文、發展個性,亦即科學與人文並舉,規範與個性共存的教育。其目的是既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自由表達的科學品質,又形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注生命、熱愛生活、國家至上、社會為先、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素養,讓自己與社會和諧發展。

倡導“綠色管理”,就是實施以人為本,以人文精神為主導,體現人文精神的“人格化”管理。綠色管理也講個人權威,但這種權威是建立在管理者個人人格魅力基礎上的權威;綠色管理也講法規、規範和制度,但強調法規、規範、制度是為人服務的。綠色管理尤其講管理文化,強調人的觀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其內涵一是尊重,二是理解,三是寬容,四是激勵,五是規範,簡而言之,就是多一些軟管理,多一些情感管理,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營造“綠色校園”,指校園建設的現代化、數位化和人文化。就是不僅要有綠化、美化的自然環境;要有多一點書卷氣,多一點儒雅風的文化環境;要有“愛、濃、靜、淨、雅、美”的充滿親情愛意的教育環境;還要有寬鬆、和諧、友愛、合作的綠色人際關係。這裡應該是沒有歧視,沒有體罰,沒有勾心鬥角,沒有過重的課業負擔,在思想上體現進步與創新,行為上體現文明與儒雅,心理上體現健康與愉悅,競爭中體現智慧與合作,評價上體現公正與科學的“零陪讀”校園。人心思進、積極進取、個個成才,以求文明和諧,德潤人心,文化天下的薰陶效果。

在“以綠育人”這個辦學理念中,“人文教育”的地位非常突出。這是因為在一個科學的時代,不懂科學會有寸步難行的感覺,但作為一個人,無論在哪個時代,首先要有人文素質,這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比如愛因斯坦等一貫的看法。一位學者說的好:“如果說科學教育是建立國家的骨骼、肌肉,它使一個國家強大有力,那么人文教育是塑造一個民族健康的靈魂。”沒有強壯的軀體是可憐的,因為它一打就垮;而缺乏健康的靈魂是可悲的,因為它不打自垮。而“人文教育”就是把教育對象當作人來培養,並且著重培養其人文素養的教育。人文素養中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而以人文精神為主,所以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獨立、自主、個性的人格的教育。

“以綠育人”這個辦學理念包含著華英的辦學方向,那就是“追求卓越,爭創一流”。就是要辦一流學校、建一流隊伍、出一流人才。要辦出品位、辦出質量、辦出特色、辦出信譽。同時堅持“平民教育”,不搞“貴族學校”;堅持“教育就是服務”,面向全體學生的主動發展,不搞多數學生為少數學生髮展作陪襯的精英教育,而要搞人人都能成人、成才、成功的零陪讀教育。要做優質教育示範,主動地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秀新生。

“以綠育人”的辦學理念也包含著華英的培養目標,那就是培養有中國靈魂、有世界眼光、有科學與人文素養、謹守規範、富有個性的現代人。

“以綠育人”的辦學理念還包含了華英的辦學特色,那就是“一好三見長”。“一好”就是整體素質好,即德、智、體諸方面的基本素質好,有科學與人文素養;“三見長”就是人文見長、英語見長、計算機見長。而要實現“一好三見長”,就必須為學生提供最適合個人發展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潛能,不同氣質、性格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具體地說就是,第一,要重視方法指導,為學生成才創造條件;第二,注重個性發展,為學生成才拓寬途徑;第三,發揚寬容精神,為學生成才創設氛圍;第四,引導課外閱讀,為學生成才拓展空間。

理念就是旗幟,思路決定出路。馮瑞烘同志確立的“以綠育人”的辦學理念,思想深刻,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又切合華英辦學實際。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快引起了華英人的共鳴,並在同行中產生了較大影響,已成為佛山教育的一面旗幟。

四、以管理專家的膽識創造驕人的新名校效益

智者閱讀歷史,勇者創造歷史。在“理念治校”的前提下,馮瑞烘同志大膽探索和創新國有民辦學校的管理機制,向管理要質量,讓管理出效益,取得了顯著效果。

1、建立“教師立校”的人才配備機制。馮瑞烘同志認為國有民辦體制下的華英學校必須把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放在核心競爭力建設的第一位,樹立高素質教師隊伍就是華英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資源的教育資源觀。他明確提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是具備良好的師德和現代教育觀念,基礎功底厚,敬業樂業,能勝任必修課、選修課、綜合實踐課,又能駕馭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隊伍。為此,他除廣招天下英才外,更重視對人才的發現、培養和留任。堅持做到事業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公正留人、機遇留人、發展留人,並且提出靠老教師“看家”,靠中年教師“當家”,更要靠青年教師“發家”的讓每位教師都成為各自工作範圍內的領導者的教師立校機制,使學校形成“專家名師搭台設計,中青年教師擔綱主演”的充滿活力的人才配置格局。

2、堅持“民主治教”、“依法治教”,建立健全學校內部監督機制。在建立董事會,接受董事會領導監督之外,學校還建立黨的基層組織,直接接受教育局黨委的領導,並在學校發揮政治核心和對行政工作監督保證的作用。又依照《工會法》建立了工會組織,成立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定了“校務公開”和“民主評議”制度,充分發揮工會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和進行民主監督的作用。還設立“校長信箱”,制定了《行政會議事規則》,創設了“周三下午茶座”制度,廣泛聽取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

3、建立新型的財務管理資源配置機制。其內容主要是根據以下四個原則來合理使用配置學校資金和資源,並承擔相應管理責任:⑴、“四獨立”的財經運作和經濟核算原則;⑵、預決算方案審定原則;⑶、民主理財原則;⑷公開透明原則。學校所有收費納入國家財政專戶,再按教育用途下撥,從制定上保證所有資金100%用於學校教育教學和發展,使教育資源得到最佳配置,有效地降低了辦學成本。另外,華英學校辦學形成的固定資產都登記為國有資產,堅持辦學的公益性和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原則,充分體現“國有”二字,大大激發了教師的成就感、安全感和歸宿感,使學校得以健康發展。

4、啟動“兩個轉軌,四個服務”人格化管理的運作機制。馮瑞烘同志大力宣傳“教師可以沒有華英,但華英不能沒有教師;學生可以沒有華英,但華英不能沒有學生”的服務至上觀念,要求全校上下:一是在教育上,校處級領導、科級組長、班主任要從管家型、保姆型低層次管理向專家型、導師型高層次人格化管理轉軌;在教學上,教師要從低層次填鴨式時間加汗水的題海戰術中解放出來,向顧問型、學者型轉軌。二是在運作態度上,校處級領導要從約束監督教師向為教師服務轉軌,教師則由師道尊嚴,以教師為中心向為學生服務、以學生為中心轉軌。從而全面啟動了體現市場經濟“民辦”特點的“管理就是服務,教育就是服務,教學就是服務,後勤就是服務”“四個服務”的運作機制。

上述管理機制的改革和探索比較充分地體現了馮瑞烘同志在“剛柔並健”的管理髮展趨勢中,尤其是在管理大腦為核心的知識管理中“多一點軟管理,多一點情感管理”的人本主義管理思想,也體現了他遵循教育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以人為本,讓每一個人都有美好的未來的通才教育思想。短短三年,這些改革和探索已取得了驕人的辦學成績,被同行稱為“華英教育現象”。

第一,在國家沒有直接投入一分錢現金的情況下,用短短的三年時間,不足五千萬元的銀行貸款,為國家創造了近八千萬元的固定資產,向社會奉獻了一所硬體、軟體都實現了現代化,具有數位化、人文化特色的優質學校,為千家萬戶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實現夢想的最佳選擇。同時,華英學校沒有忘記佛山一中的支持和自己對佛山一中的依託,在三年內,回報給佛山一中累計五百萬元,為盤大盤強佛山一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還為佛山一中提供了一批又一批優質生源,支持佛山一中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教師教科研成果豐富,僅2002~2003學年度就有國家級獎項34個,省級獎項8個,市級獎項46個,在同行中有較大影響的獎項就有上10個。

第三,學生學科競賽和中考成績突出。僅2002~2003學年就有國家級獎項96個,省級獎項3個,市級獎項82個。2002年中考成績在全市獨占鰲頭,奪得了五個第一:上省重點中學分數線人數全市第一,上省重點中學分數線百分率全市第一,考生總平均分全市第一,考生各單科平均分全市第一,霍智彬同學中考成績全市第一,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第四,招生連續三年屢創奇蹟。2002年原計畫招生500名新生,結果有2398人報名。2003年原計畫招生550名新生,結果有2793人報名,家長們感慨地說:“華英成了不是重點的重點學校了”,“進‘華英’簡直比考大學還難”。

第五,“闖國有民辦新路,做現代教育示範”的華英辦學模式迅速為佛山市和珠三角所關注。不少教育團體、學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傳播媒體紛紛蒞臨華英學校參觀訪問、學習交流及召開高規格教育教學研討會,許多後起的民辦學校移植和借鑑華英的辦學理念和校園建設特色,有的甚至模仿華英的辦學風格和具體做法。“華英教育現象”的輻射、示範作用充分地說明了國有民辦的華英模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第六,已成為一所上級關懷,同行認可,社會讚譽的新名校。在市政府下發的有關檔案上稱:“華英學校復辦以來,在較短時間,已獲得社會和民眾的廣泛支持和好評,要求就讀該校的學生越來越多,遠遠未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在2003年1月23日華英教職工新春團拜會上,主管文教的李玉光副市長在慰問全體教職工時充分肯定了華英復辦三年取得的成績和效益後,又說:“華英學校已成為廣東第三大城市佛山教育的一塊品牌,在社會各界享有很好的口碑,廣大市民都以送子女上華英讀書為榮耀,莘莘學子都以考上華英為自豪。”2003年“五·一”節前夕,華英學校還光榮地被評為佛山市先進集體,受到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的表彰!

五、以共產黨人的志向,踏上第三次創業的光榮征程

由馮瑞烘同志領導成功復辦的佛山華英學校以超常規的發展,辦出了質量,辦出了信譽,辦出了特色,創造出了新名校新品牌,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視。根據建設廣東省第三大城市的需要和《佛山市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的安排,上級最近決定華英學校自籌資金遷址建校,占地面積160畝,辦學規模擴大到60個班3000人,教職工300人,並且用一年時間建好,到2004年9月正式啟用。面對這一新的重任,剛經歷過華英復辦、擴建新校區兩次戰役的老共產黨員馮瑞烘同志征塵未洗,還沒來得及喘一口氣,歇一下肩,就又踏上了第三次創業的光榮征程。他徜徉在還是嶄新的華英校區里,構想著遷址建校的新藍圖,不禁豪情澎湃,壯志滿懷。作為一位名校長,他終生奉獻不懈追求,現在又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他牢記“發展就是硬道理”,決心不等不靠,再接再厲,以只爭朝夕的共產黨人精神,帶領華英人以華英理念、華英精神和華英速度,一次性投入、一次性施工、一次性建成現代化、數位化、人文化的既有西方學院的恢宏氣派,又有中國書院的儒雅內涵的佛山華英學校新校園,再創讓佛山人民滿意的華英效益,把華英這朵佛山民辦教育的奇葩做大做強,讓它衝出中國,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民辦教育中一棵永葆青春的長青樹!

佛山華英學校現任校長名為杜尚強

前任校長

禪城區教育系統首批名校長,佛山市華英學校歷任校長。

歷任南海實驗中學、南海一中等多所知名高中學校校長杜尚強曾兩次榮獲南海區優秀校長稱號。2008年榮獲廣東省“中學體育工作優秀校長”光榮稱號。是廣東省“百萬名校長”重點培養對象,曾獲廣東省優秀校長稱號。

知名校友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原籍廣東番禺,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 1926年入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 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民眾歌曲。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 年病逝於莫斯科。冼星海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的有三十五篇。由於他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代表作品: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 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之後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現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政界名人——葉選平

葉選平:1924年11月生,廣東梅縣人,194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1月參加工作,延安自然科學院機械系畢業,大學文化。

1941年至45年在延安自然科學院機械系學習。1945年至1947年為延安兵工廠工人、軍委工業局幹部。1947年至1948年為晉綏邊區第一機械廠幹部。1949年至1950年先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短期學習。1950年至1951年任瀋陽第一工具機廠車間副主任。1952年至1953年赴蘇在線上床廠實習。1954年至1960年任瀋陽第一工具機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60年至1961年任遼寧省瀋陽市機械局副總工程師。1962年至1973年任北京第一工具機廠生產技術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73年至1977年任北京市機械局領導小組副組長、黨委常委。1977年冬在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78年至1980年任國家科委三局局長。1980年至1985年任廣東省副省長兼省科委主任,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1985年至1991年任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1991年4月在七屆全國政協四次會議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1993年至2003年3月任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著名科學家——彭加木

彭加木(1925─1980),廣東番禺人,漢族,1947年畢業於南京中山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農學院土壤系助教,中國科學院助理員,助理研究員,1961年,上海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選為上海全國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學院副院長,他先後15次到新疆進行科學考察,3次進入巴音郭楞的羅布泊進行探險,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時,因科學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動出去為大家找水,不幸失蹤,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化作了羅布魂,將他對羅布泊之情、對巴音郭楞之情永遠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廣州近郊番禺縣一個商人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父親希望闔家和睦,故為他取名“家睦”。23歲他在中央大學畢業後,進入 窗體頂端窗體底端國民黨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解放後擔任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1956年調到新疆,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進疆後,他安裝了中國第一台高分辨電子顯微鏡,並用這台顯微鏡找到400多種動植物窗體頂端窗體底端病毒,填補了我國在這個科學領域的空白。他撰寫的40多篇論文,在國際科研界產生很大影響,從而使他成為世界上知名度較高的學者。

著名合唱指揮家、作曲家——司徒漢

司徒漢開平縣赤坎區蓮塘鄉塘邊村人。我國著名的合唱指揮家、作曲家。1923年1月28日生於一個貧窮的人家。1938年肄業於廣州市立第一中學。同年參加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後調為十二集團軍軍政工作隊為隊員。1941年畢業於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短期班。在歷次學生運動中指揮唱歌及音樂演出。曾在同濟大學"一·二九"事件中被捕。1948年新聞系畢業後赴蘇北解放區。入華中大學學習並任該校文工團指揮。195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任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音樂幹事。上海音樂工作者協會輔導部部長等職。1953年任上海樂團合唱隊隊長兼指揮。1956年在中央樂團舉辦的由蘇聯指揮家杜馬舍夫主持的合唱指揮學習班畢業。後任上海合唱團團長兼指揮。上海音協副秘書長等職。

司徒漢從事歌詠指揮40年。先後指揮演出中外合唱歌曲及民眾歌曲一千多首。灌有唱片面20多面;經常舉辦民眾歌詠指揮學習班及指揮與歌曲處理講座;創作了十部近代題材的大合唱及三百多首其他形式的聲樂作品。指揮過的主要曲目有《黃河大合唱》、《長征組歌》、《幸福河大合唱》、交響合唱《中南海的明燈》、《新世紀前奏》、電影《聶耳》、《枯木逢春》中合唱等。他還是《東方紅》音樂舞蹈史詩、《前進·光榮的上海工人》大歌舞的指揮者之一。創作並指揮的主要曲目有《礦山烈火》、請唱劇(與辛上德合作)《南海風暴》。大合唱(與朱踐耳合唱)《沉痛的回憶》等。得獎的創作歌曲有《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中蘇人民團結緊》(與朱踐耳合作)、《我老漢》、《江南土改組曲》(與丁善德合作)。此外,還撰寫有《歌曲處理講話》及音樂評論文章四十多篇。他指揮風格熱情奔放而又深刻細緻。現為五屆全國人民代表、中國間協理導、上海音協常務理導。

著名音樂教育專家——梁得靈

梁得靈老師曾任第一屆華南文聯音樂部部長、第一屆廣東省音樂工作者協會主席、省音樂協會副秘書長、音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1937年,梁老就在廣州開始音樂教學生涯,在音樂園地辛勤耕耘了60多個春秋。

在戰爭年代,梁老運用音樂創作激勵民族精神,1947年他創作了《逃亡記》六首大合唱曲、詞。第一首是描述人民流亡的苦難:“看呀!拖男帶女,扶老攜幼,踏遍了平原,穿過了高山,冒起了瀰漫天際的煙塵……”第六首唱出了人民的希望:“黎明一定要來,黑暗一定要過去。站起來罷你不要倒下去……”

梁老堅信,音樂對學生性情的陶冶會起到良好的作用,在音樂課里,他根據學生各自的愛好混合編班,有提琴班、鋼琴班、合唱隊、牧童笛隊等。

著名的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賴廣益

賴廣益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國家一級指揮 。在國際和國內的音樂界享有很高的聲望,他是國際合唱協會顧問、國際童聲合唱協會表演藝術顧問、奧林匹克合唱大賽國際評審、中國音樂家協會顧問、廣東省合唱協會名譽會長,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榮譽市民。由他指揮的樂團、合唱團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大賽的金獎。他說:從小培養一種高尚的藝術追求,對社會、對本人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學習合唱藝術的孩子,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都會比別人強。

著名管樂演奏家——鄭祖綿

鄭祖綿,1933年出生,1946年春——1950年夏在佛山華英中學就讀(初一至高二)。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圓號學會藝術顧問,廣東管樂學會高級顧問。

1950年參加工作,先後在廣州市文工團、華南歌舞團、廣州樂團(現為廣州交響樂團)擔任演奏員數十年。其間1956年在北京中央樂團圓號班進修一年,指導老師為民主德國專家、柏林廣播樂團首席圓號荷夫曼。

1997年離開演出團體進入中國小為業餘管樂隊上專業課,教吹圓號次中音號。在此同時,先後把十多首世界名曲改編給管樂隊演奏,部分已被廣州地區大、中、國小選用,最多一所學校選用五首作為演奏曲目。

著名樂隊指揮家——楊樺

楊樺(1921--)廣東南海人。從小就受到廣東音樂的薰陶。1942年進入福建音專隨里格洛夫學小提琴,隨繆天瑞、肖而化學作曲,隨黃飛立學指揮,畢業後留校任教。1957年又隨戈斯林學指揮。先後指揮過抗戰時期的救亡歌詠隊、福建音專的管弦樂隊、香港的電影樂隊、廣州市文工團管弦樂隊、廣州樂團交響樂隊。後任珠影樂團指揮。指揮風格熱情奔放、富有感染力;十分重視隊員的人個技巧和集體諧調。曾指揮邊中外著名交響樂作品。作品有《向秀麗交響詩》、《南海之濱組曲》、《凱鏇》等作品。

著名鋼琴教育專家——李素心

吳文超:華英第1951屆畢業生,曾任廣東歌舞劇院院長

楊瑞晶:華英第1951屆畢業生,曾任廣州樂團合唱隊隊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