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澤慧

何澤慧

何澤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女,祖籍山西靈石兩渡,中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6年起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1948年回國,先後在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在高能天體物理、宇宙線物理和超高能核物理等領域,取得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研成果。丈夫是中國著名原子核物理學家錢三強。2011年6月20日因病於當天7時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何澤慧何澤慧
1914年3月5日生於江蘇蘇州,祖籍山西靈石兩渡。1932年,何澤慧從外祖母創辦的蘇州振華女校高中畢業,隨同學前往上海考大學,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大學畢業後,到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出於抗日愛國熱忱,她毅然選擇實驗彈道學的專業方向。1940年以“一種新的精確簡便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方法”論文獲得工程博士學位。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她不得已在德國滯留下來。為了更多地掌握對國家有用的先進科學技術,她於1940年進柏林西門子工廠弱電流實驗室參加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1943年,她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指導下從事當時已初露套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曾首先觀測到正負電子碰撞現象,被英國《自然》稱之為“科學珍聞”。
1946年春天,何澤慧從德國到法國巴黎,和大學時期的同學錢三強結婚,開始共同的科學生涯。他們一起在約里奧·居里夫婦領導的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和居里實驗室工作,合作發現了鈾核裂變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她首先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例四分裂徑跡),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很大反響。因為鈾核“三分裂”現象是何澤慧首先發現,所以其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1948年夏,何澤慧同錢三強一起滿懷愛國熱忱歷盡艱辛回到祖國,參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的組建。新中國成立後,她全身心地投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稱物理研究所)的創建工作。由她具體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十分簡陋條件下開展工作,經過幾年努力,於1956年研製成功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

1955年初,何澤慧積極領導開展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的實驗準備工作。1958年,中國第一台反應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後,她擔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在相當長時間裡領導當時的中子物理研究工作,為開拓中國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實驗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她還看準快中子譜學的國際發展趨勢,不失時機安排力量開展研究,使中國快中子實驗工作很快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

何澤慧1964年起擔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1965年赴河南安陽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文革”中被作為“反動學術權威”受到錯誤的審查和批判;1969年冬,下放到二機部在陝西合陽的“五七”幹校參加農業勞動。

197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後,何澤慧擔任副所長,積極推動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開展。她倡導和全力支持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推動了中國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起步和發展。在她的倡導與扶持下,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宇宙線研究室通過國內、國際合作,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米)高山乳膠室使中國成為當時少數幾個能生產核乳膠的國家之一,推動了中國高能天體物理的研究工作。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了高空科學氣球,並相應發展了空間硬x射線探測技術及其他配套技術。

1980年,何澤慧當選為中科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院士)。耄耋之年,她仍然堅持全天上班,關心中國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業的發展。直到2000年,每周還要堅持幾次到高能所上班。

從2005年起,溫家寶總理先後6次去看望何澤慧老人,給予她高度評價。

2011年06月20日因病於7時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人物家庭

何澤慧何澤慧

外祖母:王謝長達,近代女教育家,振華女子學校創始人。
父親:何澄,近代實業家,同盟會成員。
母親:王季山,物理學翻譯家、曲學家王季烈妹妹。
丈夫:錢三強,著名科學家。
大姐:何怡貞,著名金屬物理學家。
大哥:何澤明,原北京鋼鐵學院院長。
弟弟:何澤涌,山西醫科大學著名教授。
妹妹:何澤瑛,南京植物院資深研究員
弟弟:何澤源、何澤誠、何澤慶均為高級工程師、資深教授。
女兒:錢民協,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兒子:錢思進,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主要成就

正負電子彈性碰撞現象的首次實驗觀察

何澤慧1943年來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直接指導下開始了核物理的最早研究工作。1945年,她在利用磁雲室研究錳52的正電子能譜時,從上千張照片中注意到一種近似於S形狀的奇特徑跡。經過仔細分析,弄清楚這種徑跡原來是正負電子的彈性碰撞過程。關於這類過程,雖然印度理論物理學家H.J.巴巴(Bhabha)曾在10年前計算過它的可能性,但是在何澤慧之前的實驗中,由於無法區分碰撞前的正電子和碰撞後獲得絕大部分能量的負電子,因而一直沒有被人注意。

何澤慧的測量表明,在240米正負電子徑跡中(能量處於25至800keV之間,最大強度約在200keV,有178個單次彈性碰撞事例,其能量交換A≥0.1(能量交換定義為,其中為碰撞前正電子初始能量,E-為反衝電子能量),與理論計算基本上符合;另外觀察到3個正電子湮沒的事例,與根據狄拉克正電子理論計算出來的結果也符合得很好。

這項成果先後於1945年9月在英國布列斯托爾舉行的英法宇宙線會議和1946年7月在英國劍橋舉行的國際基本粒子與低溫會議上報告,引起與會者的很大興趣,並被英國《自然》雜誌載文介紹稱之為“科學珍聞”。何澤慧在這項研究中顯露了敏銳細緻的觀察能力,窮追不捨的探索精神以及對新現象作出正確分析的本領。

鈾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的發現

1946年何澤慧從德國法國。在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和居里實驗室,她和錢三強以及兩位研究生R.沙士戴勒(Chastel)與L.微聶隆(Vigneron)合作,發現了鈾核裂變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

自從1938年底核裂變發現以來,人們關於核裂變的觀念就是一個重原子核分裂成為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理論上曾經預言了裂變成為三個碎片即三分裂的可能性,但是在實驗上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1946年7月,在英國劍橋舉行的國際基本粒子與低溫會議上,兩位英國青年科學家出示了一組用核乳膠研究裂變現象的照片,其中一張記錄到一個三叉形狀的徑跡,當時被簡單地解釋成裂變的兩個碎片伴以一個α粒子,而沒有作進一步的探討。這張照片引起了錢三強的很大興趣,回到巴黎後,立即帶領兩位研究生著手用核乳膠進行實驗。

1936清華畢業照(前排右2何澤慧) 1936清華畢業照(前排右2何澤慧)

何澤慧稍後參加進來,很快以其細緻和耐心在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驗觀測到大量裂變徑跡,其中包括相當多的三叉形徑跡。通過對三叉事例每條徑跡物理性質的仔細研究,他們首次令人信服地證實了三分裂這一新的原子核裂變方式。1946年12月9日在法國科學院《通報》(Comptes Rendus)上公布了初步研究結果。

在研究三分裂現象的過程中,何澤慧於1946年12月20日首先發現了一個四叉形徑跡。這個結果作為第一個四分裂事例的證據於12月23日在法國科學院《通報》上發表。次年2月,他們又找到了第二個四分裂事例。

在關於三分裂和四分裂的全部研究成果正式公布之前不久,約里奧·居里於1947年春在巴黎召開的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會議上宣布了這項發現,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物理學上的一項有意義工作”。這項發現正式公布以後在各國科學界引起了很大反響。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的幾個實驗室都先後觀測到了裂變中的三個碎片(未觀測到四個碎片)的事例,但都把第三個輕碎片簡單地看成是裂變產物放出的α粒子而不是鈾核發生三分裂的結果。雖然錢三強當時就正確指出這是三分裂的結果,而且預言了三分裂中輕裂片的質量譜,指出除α粒子外可能存在氚核和氦6核,但限於實驗條件,這一預見直到60年代半導體探測器問世以後才被前蘇聯、美國和波蘭等多家實驗確證。至此三分裂現象徹底得到了物理學界的承認。四分裂的進一步證實是在80年代初。德國GSI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重離子裂變過程的研究中,利用固體核徑跡探測器觀察到了相當多的四分裂變甚至五分裂變的徑跡。雖然它們產生的機理與中子引起的有所不同,但是這類裂變的存在則是客觀事實。

以錢三強、何澤慧等的實驗為開端而引發的一系列研究及其成果,深化了人們對於裂變現象的認識。三分裂現象作為研究裂變過程中斷裂點特性的一種獨特的探針,至今仍然是裂變物理領域有興趣的研究對象。

在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何澤慧還利用核乳膠技術進行了釷的裂變碎片總動能的測量以及鉍、鉛、金、鉑、鎢的快中子裂變截面上限值的測量,並發表了論文。

原子核乳膠製備過程的研究

何澤慧何澤慧

1950年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後,何澤慧主持開展了製備原子核乳膠的研究課題。

原子核乳膠是4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核探測技術,在核物理與粒子物理的實驗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0年代初,世界上還只有英國和前蘇聯兩個國家掌握製造原子核乳膠的技術,分別生產依爾福(Ilford)和湼克菲(Никфи)乳膠,代表著當時的世界水平。

何澤慧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開展了工作,藉助於極其有限的文獻資料,經過反覆試驗、總結規律,終於在1956 年成功地掌握了原子核乳膠的製備方法,製成對質子α粒子及裂變碎片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核-2和核-3,在靈敏度等主要性能方面達到與英國依爾福C2相當的水平。利用核-2乳膠還製成了探測慢中子用的核-2載硼和核-2載鋰乳膠。何澤慧和她的合作者以“原子核乳膠製備過程的研究”獲得1956年頒發的中國科學院獎(自然科學部分),即首次國家自然科學獎。

在以上成果的基礎上,何澤慧等根據照相乳膠增感的理論以及前蘇聯科學家的經驗,進一步試驗在原子核乳膠製備過程中使用金增感的方法,於1957年製成了對電子靈敏的核-4和核-5乳膠。前者的靈敏度接近於前蘇聯湼克菲P和英國依爾福G5,後者的靈敏度接近於前蘇聯鐳學研究所研製的Пp型核乳膠,超過了英國的依爾福G5核乳膠。

由何澤慧創建的核乳膠小組50年代以後一直保留了下來,繼續從事原子核乳膠的開發和製備。近年來,原子核乳膠在許多方面已被其他實驗技術取代,但由於它所具備的若干突出優點(體積小、花錢少、連續靈敏以及空間分辨好等),在一些場合下,例如在醫學、生物學上用放射自顯影技術進行各種研究時,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核乳膠組堅持每年製備出幾十升原子核乳膠,以滿足全國各地研究所、大學和醫院等100多個單位的需要。國產原子核乳膠為我國原子核及其他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開拓中國中子物理和裂變物理實驗領域

青年時期的何澤慧青年時期的何澤慧

1956年以後,何澤慧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全面負責領導了物理研究所(後為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的工作,為開拓我國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實驗領域並配合核武器研製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何澤慧領導創建了基本實驗條件。首先圍繞我國第一座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建造了幾台不同類型的慢中子譜儀和其他實驗設備,掌握了包括裂變中子數、裂變截面和其他截面在內的各種熱中子和共振中子核數據的測量方法。考慮到核武器研製的下一步需要,她又著手籌劃快中子物理和輕核反應方面的實驗工作。她看準了快中子譜學的國際發展趨勢,不失時機地安排力量開展研究,在回旋加速器上研製成功快中子毫微秒飛行時間譜儀,使我國快中子實驗工作很快達到當時國際水平。在她領導和支持下,還很快建造了兩台高壓倍加器並在其上開展了各種快中子和輕核反應截面測量的方法研究。她還倡議將1.2米回旋加速器改裝為可變能量回旋加速器,以便解決快中子實驗中8-13MeV“空白能區”的問題。她重視中子標準問題,組織力量創建我國自己的中子計量標準。經過努力,中子源強度和中子通量計量標準都達到了國際水平,從而使原子能研究所的中子核數據測量工作有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全國的中子計量提供了一個牢靠的基準。

到1964年為止,利用建立起來的實驗條件,何澤慧領導完成了一系列基礎核數據的測量工作。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不久,她又親自主持了系統測量若干輕核反應截面的緊急任務。她身先士卒,帶領30來人,經過4個半月的苦戰,攻克了一系列實驗技術難關,完成了兩個輕核的入射粒子能量從20keV到600keV六個反應道的截面數據的系統測量工作,為我國早期氫彈技術路線的選擇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在這前後,她還為解決武器研製與現場測試中的一些關鍵性技術問題進行了大量組織和指導工作。

在為國家任務服務的同時,何澤慧重視基礎性研究與新方向的探索。50年代末,她有遠見地部署力量開闢了採用納秒飛行時間技術的快中子能譜學實驗方向,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當時剛剛出現的新興技術,以後發展成為主宰現代快中子物理實驗領域的基本研究手段。60年代初,她及時抓住了固體核徑跡探測器技術的苗頭,經她的倡導和培育,這種與原子核乳膠有著類似優點的技術,很快為我國科技工作者所掌握,先是用於裂變物理實驗,以後又推廣到了其他許多領域。

推動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研究

1973年何澤慧重返科研崗位,她擔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十分關心宇宙線方面研究工作的進一步發展。為了儘快提高我國科研水平,她主張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發展新的生長點。她提出,在我國還沒有加速器的條件下,利用核物理的知識和技術,以宇宙天體為實驗場地,以科學高空氣球及高山站等為手段,推動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開展。

在她的倡導與扶持下,高能物理研究所宇宙線研究室通過國內、國際合作,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5500米)的高山乳膠室;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了高空科學氣球,並相應地發展了空間硬X射線探測技術及其他配套技術。這些和其他實驗基地及設備條件的建立,為取得有意義的物理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優秀品質

何澤慧何澤慧

何澤慧在開明進步的家庭和學校環境中,自小培養了自尊自強的進取精神。青年時期,正逢國難當頭,為了國家富強,立下了獻身科學的志願。留學國外期間,和當代一些優秀科學家進行個人接觸,深受他們在學術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和薰陶;而各種艱苦條件,更進一步磨鍊了她性格中的剛強一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把愛國深情全部傾注在對新中國科學事業的自覺奉獻之中。她聽從黨和國家的召喚,為原子能事業在中國生根而努力奮鬥,忘我工作。在完成國家重要任務中,她發揚了主動服務,甘當配角的精神,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更置名利於度外。

在科學研究中,她堅持嚴謹求實的學風,同時表現出思想上的活躍和開放,不為書本或前人的框框所束縛。她尊重客觀事實,善於從實驗現象中捕捉問題,有所發現和創新。無論在研究正負電子彈性碰撞現象或是發現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的過程中,都充分地反映出她所具備的敏銳而細緻的觀察能力,在科學實驗中不放過任何一點異常跡象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新現象作出正確分析和判斷的本領。她曾經用“立足常規,著眼新奇”八個字精闢地總結了自己數十年科學研究實踐的主要體會。

她一貫倡導儘量利用簡單的實驗條件做出有意義的研究結果。對此,她始終身體力行,形成自己科研工作的一個突出風格。她先後開拓和推動的核乳膠及固體核徑跡探測技術領域,中子物理、裂變物理,宇宙線以及高能天體物理等研究方向,無一不貫徹了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精神。她所堅持的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儉樸美德,而且充分體現了物盡其用的積極思想。她反對那種大手大腳任意揮霍國家資金的大少爺作風,也不能容忍有著現成條件而不會善加利用、包括取了大量數據而不去認真分析那樣的浪費行為。

她滿腔熱情地培養扶植後學,甘當人梯。50年代以來,在她指導下在核物理方面完成了許多科研成果,而經她用心推敲改定的論文上卻從沒有署過自己的名字。對於年輕人,她一方面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十分愛護他們的首創精神,放手讓他們到實踐當中去闖;另一方面又密切關注他們的發展和成長,熱情鼓勵他們從點滴進步中增強信心,耐心啟發他們從自身教訓中學習提高。在她的帶領和影響下,不止一代年輕人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我國原子核科學事業各個方面的骨幹力量和帶頭人。

何澤慧個人生活極其簡樸。她在任何場合都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地位上。平易謙虛,沒有一點架子。她摒棄虛榮和風頭,在榮譽面前始終保持著冷靜清醒的頭腦。她堅持實事求是,絕不苟且附和,其質樸直率的性格鮮亮可見。

作為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何澤慧在日常的科研活動之外,還十分關心和積極參與婦女工作,重視婦女權益和強調婦女本身的自強自立精神,成為我國知識婦女界的一面旗幟。

感情生活

同窗校友

何澤慧與錢三強1947於巴黎 何澤慧與錢三強 1947年於巴黎
錢三強是一代國學大師錢玄同的兒子,天性聰敏,勤奮好學。受家風影響,錢三強從小博覽群書,興趣廣泛。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他與何澤慧成了同學。根據學校餐廳用餐男女生搭配編席的規定,錢三強和何澤慧及另外6名男生編在一桌。何澤慧發現錢三強每逢入席退席,總是彬彬有禮,頗具風度。錢三強的畢業論文分數僅次於何澤慧,排名第二。與他們同期畢業的同學中,還有他們的好朋友于光遠。那時,于光遠就稱錢三強與何澤慧是郎才女貌天生的一對。何澤慧與錢三強自清華大學畢業後,就各自選擇了自己的求學道路:何澤慧去了德國,錢三強則考到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跟隨居里夫人學習鐳學。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王大珩他們到德國來玩,何澤慧招待他們。那時候錢三強沒有來,因為看樣子快打仗了,他怕過來了回不去法國,所以他就在法國看情況。後來二戰開始了,他給何澤慧拍電報叫他們趕快回去。雖然這次何澤慧沒有見到錢三強,但至少知道了他的訊息。直到1943年,德國與法國之間才可以通信。於是何澤慧給7年未見的錢三強寫了一封信。由於戰爭,信不能封口,而且只限25個單詞。信的大意是:問錢三強是否還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寫信報平安。

一封信定終身

錢三強和何澤慧錢三強和何澤慧

經過兩年的通信,1945年,32歲的錢三強終於鼓起勇氣,向遠在德國的何澤慧發出了25個字之內的求婚信:“經過長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結婚的請求,如能同意,請回信,我將等你一同回國。”然而此時,盟軍已經開始對德國柏林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寄出求婚信之後,錢三強整日焦慮不安,他擔心自己被拒絕,更擔心何澤慧在德國的安全。不久,他終於在不安中等到了何澤慧的回信:“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等我們見面後一同回國。”

1946年,二戰結束後的第一個春天,何澤慧來到巴黎,他們如期舉行了婚禮。 與錢三強結婚後,已在德國做過兩年核物理研究的何澤慧順利進入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與錢三強成為同事。1947年初,他們正式發表論文,證實了鈾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的存在。

1992年6月28日,錢三強因心臟病逝世。199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現在,何澤慧家裡的布局依然和十幾年前一樣,自錢三強去世後,家裡的東西幾乎沒有變過。不論是臥室還是書房,何澤慧都儘可能地保持著錢三強生前的樣子,也許這就是她紀念錢三強的最好方式。

總理看望

溫家寶看望何澤慧就任總理以來,溫家寶已是連續第
5年登門看望何澤慧

新華網報導:2009年8月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乘車來到北京北四環外一個普通居民小區。對於中國科技事業來說,這裡並不普通:小區內的3棟青磚灰樓,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招賢納士所建的“特樓”,曾經居住著包括錢三強、何澤慧夫婦在內的新中國科技事業的一批開拓者們。

當溫家寶走進何澤慧陳設簡樸的家時,2009年已經95歲的何澤慧老人滿頭銀髮,精神很好。溫家寶十分感慨:20世紀90年代初,他曾到這裡拜訪過錢三強夫婦。就任總理以來,溫家寶已是連續第5年登門看望何澤慧。何澤慧剛剛得了一場病,不太說話,只是一直微微笑著。總理親切地向坐在一旁的何澤慧女兒錢民協詢問老人的近況:“能看電視讀報嗎”“還看物理書嗎?”。錢民協告訴總理,母親經常看書報,有時候也寫寫字。

對面鋼琴上擺放的錢三強何澤慧夫婦的一幅照片引起了總理的注意。看著照片上衣著樸素的何澤慧,溫家寶深有感觸地說,“您一直那么樸素,穿的衣服像工作服,就像是在實驗室一樣。這是您作為一個科學家的本色:樸素、真實、勤奮、誠實,講真話。” 溫家寶接著對何澤慧說:“我一定不失約,每年都來看您,就是希望您身體健康!”何澤慧說:“謝謝。”

臨別時,溫家寶用手扶著何老站起來,溫總理走到院子裡時,回首向站在二樓自家視窗的何澤慧揮手道別,大聲說道:“多保重”。

2010年8月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登門看望了為我國科技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何澤慧先生,向她獻上寓意吉祥和祝福的鮮花,致以深情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
溫家寶總理多次強調,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和科學家交朋友。每年登門看望德高望重、貢獻卓越的老一代科學家,已經成為他就任總理以來的慣例。

世界著名女科學家

科學家是一個泛稱,指在自然科學領域裡的專家,以及使用科學方法做研究的人。傳統上數學也是一門科學,但現代人傾向不認為數學家是科學家。
瑪麗·居里金慶民
喬治亞娜·西加爾·瓊斯吳健雄
古道爾蕾切爾·卡遜
何澤慧沈驪英
蒙如玲鍾端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