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凌風

何凌風

男,大學本科,漢語言文學教授,學術研究方向為史傳文學修辭,2006年被評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

基本信息

受邀寫詞

2014年2月10日晚,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揭曉,英雄模範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中國人。作為2013年《感動中國》獲獎英模讚美詞配寫者之一,宜春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何凌風在收看節目時,顯得特別激動。這也是他繼為2012年《感動中國》獲獎英模配寫讚美詞之後,再次成為江西省唯一的撰寫人。

兩次受邀 為獲獎者配寫讚美詞

何教授自小愛好文學創作,現為省作家協會會員與中國大眾文學美麗文學學會委員,已在報刊雜誌上發表散文、詩歌等近百篇(首),有20餘次獲獎史。他告訴記者,自己在教壇與文學創作上耕耘了二三十年,還從沒有像坐在電視機前看《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這么激動與忐忑。

2013年初,央視舉行2012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前,何教授有幸第一次被邀請為10位英模配寫讚美詞,有4條被選中,其中有為林俊德配寫的“縱死終令汗竹香”、陳斌強“孝更絕倫足可矜”等。

2013年《感動中國》人物獲獎英模頒獎盛典前,何教授再次應央視邀請,為獲獎人物配寫讚美詞。節目開播時,他仍然懷著忐忑的心情守在電視機前。因為每位被邀請的撰寫者的作品被選,在節目未播出前為保密而不告知本人或對外公布。前面8位人物的頒獎都播過後,還未出現一條他撰寫的詞。當主持人宣布第9位道德模範獲獎者姚厚芝的事跡時,人物豐碑上閃著金光的“寸草春暉”四個大字映入眼帘,他的心才由忐忑頓時轉為喜悅。

“在大學裡,我主講的是《中國古典文學》和《寫作》課。能把自己對英模的讚美用這么凝練的四個字表達出來,看來我配寫的讚美詞算是及格了。這也是我最大的榮幸。”何教授自豪地說。

獲獎人物臨時變動 他險些放棄

說起這次為《感動中國》英模人物配寫讚美詞的經過,何教授不甚感慨。2013年12月29日,他接到了央視邀請,節目組要求2014年的配詞與上一年不同,要選取古代名句作為素材。當時也已到了學期末,學院工作繁忙,為了早日寫好讚美詞,他抓緊分秒時間,查找資料、精選詞語,並熟讀10位英模事跡,力求選配最恰當的讚美詞。

通過海選後,他確定了每位人物至少五句,有的多達幾十句的選句。後又反覆篩選力求精到。元月6日,他向央視發去了相關的配選詞內容。次日,可能是受網上投票因素的影響,對方通知獲獎人物有變動,他又趕緊另行選詞。元月8日,央視又來電話稱,決定改變風格,每位人物只能用四言句。如此高度凝練的四個字,也就意味著之前的心血全部白費。因手上事多,加上時間倉促,他甚至想到了放棄。不過,閃念之後他又不甘心,開始重新配寫讚美詞。

讚美龔全珍的詞沒被選上

何教授還向記者透露了一份遺憾。當時寫初稿時,央視要求他為獲獎的10位英模人物每人配寫一句讚美詞。當他看到江西的龔全珍榜上有名時,心情十分激動。他翻閱了很多關於老阿姨的資料,為她選配了幾十條佳句。

記者從他的手稿中看到,有“冰魂雪魄”、“光風霽雲”、“高山仰止”等多條讚美詞。“能給江西人引為驕傲的老阿姨撰寫讚美詞,這是我的榮幸,也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又一次得到淨化。”何教授說,遺憾的是,他為老阿姨選配的讚美詞沒被選上,這說明自己的水平與見識還有差距。

教學科研

主講課程有:《寫作》、《演講與口才》、《旅遊與寫作》、《中國古代文學》等。

教學、科研獲獎情況:《粉筆技法教程》(第一主編)獲宜春學院首屆優秀教材二等獎(2005年);《“三字一話”訓練與師範生素質培養》(主持人)獲宜春學院第二屆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同時獲江西省高校第九屆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

論文、論著發表情況、學術研究課題:主編教材2部,發表論文15篇(其中核刊6篇),主持完成省級教改課題1項,在研1項。

其它獲獎及創作情況:創作的歌曲(作詞)在省、市文藝匯演及全國征歌大賽中獲獎10餘次,並在《人民日報》、《音樂創作》、《大學生歌曲》、《詞刊》、《飛天》、《心聲》等雜誌報刊上發表散文、舊體詩詞、詩歌、歌詞、報告文學等近60篇(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