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鎂血症

低鎂血症

鎂在體內的總量在1000mmol左右(22.66g),是體內除鈉、鉀、鈣外體內居第4位的最豐富的陽離子。50%~60%存在於骨骼中,細胞外液中僅占1%,血清中鎂[Mg2 ]的濃度為0.75~0.95mmol/L(1.7~2.2mg/dl,或1.5~1.9mEq/L)。除骨骼外,肌肉中含鎂量較多。血鎂濃度不能代表體內鎂總量的變化。鎂廣泛分布於動、植物細胞內。鎂離子是人體內最重要的離子之一,在細胞內液陽離子的含量中僅次於鉀而居第2位,但在細胞外液中的濃度非常低。鎂的生理功能相當複雜。鎂離子紊亂是比較常見的電解質紊亂,但其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容易忽視。

病因

常見原因有:

1.消化道丟失過多

因鎂在小腸及部分結腸吸收,當嚴重腹瀉、脂肪瀉、吸收不良、腸瘺、大部小腸切除術後等均可致低鎂血症。

2.腎臟丟失過多

如慢性腎盂腎炎、腎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腎功能衰竭多尿期,或長期套用袢利尿劑、噻嗪類及滲透性利尿等使腎性丟失鎂而發生低鎂血症。

3.補充不足

在營養不良,某些疾病營養支持液中補鎂不足,甚或長期套用無鎂溶液治療。

4.甲亢患者常伴低血鎂和負氮平衡

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可引起症狀性鎂缺乏症。

臨床表現

缺鎂早期表現常有厭食、噁心、嘔吐、衰弱及淡漠。缺鎂加重可有記憶力減退、精神緊張、易激動、神志不清、煩躁不安、手足徐動症樣運動。嚴重缺鎂時,可有癲癇樣發作。另外,低鎂血症時可引起心律失常。鎂是激活Na+-K+-ATP酶必需的物質,缺鎂可使心肌細胞失鉀,在心電圖可顯示PR及QT間期延長,QRS波增寬,ST段下降,T波增寬、低平或倒置,偶爾出現U波,與低鉀血症相混淆,或與血鉀、血鈣改變有關。

檢查

1.測定血清鎂。

2.鎂負荷試驗。

診斷

最簡便的方法是測定血清鎂。但缺鎂的診斷有時比較困難,有時血清鎂正常,仍不能否定低鎂血症,因其受酸鹼度、蛋白和其他因素變化的影響。

對有誘發因素而又出現低鎂血症的一些患者,其症狀很難與低鉀血症區別,如在補鉀後情況仍無改善時,應考慮有低鎂血症。此外,遇有發生搐搦並懷疑與缺鈣有關的患者,注射鈣劑後,不能解除搐搦時,也應疑有鎂缺乏。

治療

1.防治原發疾病

防止或排除引起低鎂血症的原因的作用。

2.補鎂

嚴重低鎂血症且有症狀,特別是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時必須及時補鎂。對於缺鎂引起的嚴重心律失常,其他療法往往都無效果。只有靜脈內緩慢注射或滴注鎂鹽(一般是用硫酸鎂)才能奏效。靜脈內補鎂要謹慎,如患者腎功能受損,則更要格外小心。在補鎂過程中要常常測定血清鎂濃度,必須防止因補鎂過快而轉變為高鎂血症。小兒靜脈內補鎂時還應特別注意防止低血壓的發生,因為鎂可使外周小動脈等血管擴張。對於較輕的低鎂血症,也可通過肌肉內注射的途徑補鎂。補鎂的劑量須視缺鎂的程度和症狀的輕重而定。

3.糾正水、電解質代謝紊亂

包括補水,特別是補鉀和補鈣,因為低鎂血症常伴有失水、低鉀血症和低鈣血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