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熱

低熱

正常人的體溫,口腔溫度一般為35.8~37.4℃。在正常狀態,正常人的體溫不應高於37.5℃。如果經常高於37.3℃,就是低熱。按體溫狀況,發熱分為: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中醫所指的低熱尚包括患者主觀自覺的手足心熱、胸中煩熱而體溫並不高於正常的一種情況。常見表現為夜熱早涼,或夜間發熱為甚,午後潮熱,手足心熱,骨蒸發熱,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納呆厭食,煩躁,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狀和體徵。

基本信息

病因

地熱症狀地熱症狀
正常人的體溫並不完全一致,一般早晨較低,下午較高。冬季較低,夏季較高;婦女在月經前和妊娠期體溫也稍高。但這些都不屬於低熱範圍,而是正常的生理變動。

引起低熱的原因較多,如慢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慢性副鼻竇炎、慢性膽道感染、慢性 尿路感染慢性腎盂腎炎肺外結核等慢性感染性疾病、無黃疽型 肝炎、遷延型肝炎、慢性肝炎和 肝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播散性 紅斑狼瘡、甲狀腺機能亢進等。這類低熱病人都是有器質性疾病的。此外,體質虛弱的人,或病後,常常會發生低熱。如果在低熱的同時還伴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手抖、顏面易潮紅、窒性心動過速、打嗝、腹脹、失眠,就可能是神經性低熱

症狀

低熱體溫超過正常,但在38℃以下者,稱低熱。中醫所指的低熱尚包括患者主觀自覺的 手足心熱、胸中煩熱而體溫並不高於正常的一種情況。常見表現為夜熱早涼,或夜間發熱為甚,午後潮熱,手足心熱,骨蒸發熱,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 納呆厭食,煩躁,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狀和體徵。

分類

現代醫學對本病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長期低熱(持續2周以上)的病因常見者有 小兒肺結核及肺外結核;慢性感染病灶(如 慢性扁桃體炎、慢性副鼻竇炎、慢性牙齦炎、慢性中耳炎、 慢性腎炎等);功能性低熱,特點是清晨體溫正常,活動後出現低熱。依據臨床表現,以低熱為主症者,診斷並不困難。關鍵是查清病因,審因論治。現代醫學對本病主要採取祛除病因法。祖國醫學認為,外邪侵襲人體,正邪相爭可致發熱;飲食勞倦,情志鬱結,宿食,痰飲,瘀血等久留不去,導致臟腑機能失調,氣血津液虧耗,陰陽失調,可致發熱;氣、、陰、陽虧虛可致發熱。而在本症的病例中,一般內傷多於外感。

診斷

低熱是一種常見的症狀,檢查低熱原因是一件很細緻的工作。特別是對功能性低熱,必須經過較長期的觀察,在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基礎上才能診斷。

預防

低熱的產生與人體的抗病能力有很大關係。體質虛弱,身體患病,是產生低熱的基礎,而疾病的發生又是體質虛弱、身體抗病能力減退的結果。因此,積極參加體育鍛鍊,注意飲食營養,增強體質,提高身體抗病能力,就能夠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減少低熱的發生。

治療

在低熱病兒中,有不少病例一時難以查清確切病因者,可用中醫治療。[臨床療效]採用純中藥治療本病1960例,全部治癒,平均服用2劑體溫恢復正常。

低溫極限

極限值一旦體溫降到36℃,人的反應和判斷能力都會削弱;降到35℃時走路會覺得困難;降到33℃的時候,人會失去理智;30℃的時候,人們則會失去知覺。而體溫降到20℃,人的心臟將停止跳動。

相關知識

孩子長期低熱是指小兒體溫在37.4℃~38℃之間,並持續2周以上。導致小兒長期低熱的疾病很多,概括起來有器質性疾病所致或功能失調所致兩大類。在器質性疾病所導致的低熱中,以慢性感染最為常見,如小兒結核病、慢性腎盂腎炎、慢性鼻竇炎、某些寄生蟲病等。因感染因素而引起的低熱,治療時應針對感染的病原體採取相應措施。同時,一些非感染因素也可導致長期低熱,如小兒貧血、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對這些非感染原因的低熱,應進行詳細的檢查,明確診斷,積極治療引起低熱的原發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