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

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

橈骨下端骨折,比較常見,成人和老年患者多見。骨折發生在橈骨下端2~3厘米以內。在20歲以前的患者,骨骺與骨幹尚未完全閉合,傷後局部疼痛腫脹可出新典型畸形姿勢即側面看呈“銀叉”畸形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檢查局部壓痛明顯腕關節活動障礙X線拍片可見骨折遠端向橈背側移位近端掌側移位因此表現出典型的畸形體徵可通知伴有下尺橈關節脫位、。

概述

伸直型骨折多為腕關節處於背伸位,手掌著地,前臂旋前時受傷。

..

臨床症狀和診斷

傷後局部疼痛,腫脹,可出新典型畸形姿勢,即側面看呈“銀叉”畸形,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檢查局部壓痛明顯,腕關節活動障礙。X線拍片可見骨折遠端向橈、背側移位,近端掌側移位,因此表現出典型的畸形體徵,可通知伴有下尺橈關節脫位。

治療

以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為主,很少需要手術治療。

(一)手法復位外固定

1、麻醉局部麻醉。

2、體位仰臥。

3、牽引肩外展90度,助手一手握住拇指,另一手握住其餘手指,沿前臂縱軸,向遠端牽引,另一助手握住肘上房作反牽引。

4、復位充分前因後,術者雙手握住腕部,拇指壓住骨折遠端向遠側推擠,2―5指頂住骨折近噸加大屈腕角度,糾正成角,然後向尺側擠壓,緩慢放鬆牽引,在屈腕尺偏位檢查骨折對位對線情況及穩定情況。

5、用超腕關節小夾板固定或石膏夾板固定2周,水腫消退後,在腕關節中立位繼續用小夾板或改用前臂管型石膏固定。

(二)切開復位內固定

1、手術指征

(1)嚴重粉碎骨折移位明顯,橈骨下端關節面破壞。

(2)手法復位失敗或復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維持復位。

2、方法經腕背若側切口暴露骨折端,在直直下復位,松質地骨螺釘或鋼針固定,若骨折期碎裂,塌陷,有骨缺損,經牽引復位後,分別於橈骨及第2掌骨穿針,用外固定支架維持復位,取可骼骨植制,充填缺損,用螺釘或鋼針固定,6―8周后可取消外固定支架。

(三)術後處理無論手法復位或切開復位,術後均應早期進行手指屈伸活動,4―6周后可去除外固定,逐漸開始腕關節活動,骨折癒合後,橈骨下端因骨痂生長,或由於骨折對位不良,使橈骨背側面變得不平滑,拇長伸肌腱在不平滑的骨面反覆摩擦,導致慢性損傷,可發生自發性肌腱斷裂,可作肌腱轉移術修復。若骨折短縮畸形未能糾正,使尺骨長度相對增加,尺、橈下端關節面不平衡,常是後期腕關節疼痛及旋轉障礙的原因,可作尺骨短縮術。

飲食保健

合理飲食,平衡營養即可,現代醫學證明,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湯,不但不能促進骨折早期癒合,反而會使癒合推遲。其原因是,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較好地發揮作用。

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骨折後如果攝入大量磷和鈣就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有機質與無機質比例失調,阻礙骨折的早期癒合。在飲食上應多食用一些能轉化為有機質骨膠原的食品,如新鮮蔬菜、水果、豆製品等。

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的預防

預防的保護作用是我們都知道的,它對於我們面臨困苦或是避免災難的發生都有著積極的作用,能夠幫助我們抵禦一些傷害的入侵。尤其是對疾病的預防,我們都只知道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是一類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骨折創傷,對老年患者的傷害也就更大。為此,我們在平時就應做好相關的預防措施,最大程度上避免這類骨折的發生。

預防措施

1.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對本病的防治,重點在預防併發症的發生,特別是老年人。

2.患者朋友可以吃一些高營養、高熱量的食物,如:雞蛋、雞肉、豬肉、排骨。再多吃蔬菜。

3.進行正確的功能鍛鍊,加強握拳松拳動作的鍛鍊,恢復肌力和肌肉協調功能,防止因肌肉萎縮造成的功能障礙。

4.防止肌腱、神經損傷的出現等。

雖說我們在平時不要以杞人憂天的狀態過活,但是也不要對存在我們身邊的危險因素放鬆警惕。尤其是一些容易誘發疾病的因素。因此,做好相關的預防工作也是對健康的重視的體現。為此,以上提供的對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的預防,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