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卡洛斯號

伊卡洛斯號

“伊卡洛斯”(Ikaros)號,是由日本研製的世界上第一艘太空帆船。“伊卡洛斯”號耗資3500萬英鎊,它是世界上第一艘同時利用太陽能電力和光子反推力進行星際旅行的太陽帆宇宙飛船。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伊卡洛斯”號的名稱來自希臘神話,神話中的“伊卡洛斯”由於過於靠近太陽,導致身上粘結羽毛的蠟融化而墜落。

“伊卡洛斯”是“由太陽輻射驅動的星際風箏船”(Interplanetary Kite-craft Accelerated by Radiation of the Sun)的英文縮寫,也暗指希臘神話中因飛得過高而被日光融化雙翼的同名人物。

此外,根據日本航天局專家津田雄一教授的說法,與這位殞身的悲劇英雄相反,“伊卡洛斯號”墜毀的機率可謂是微乎其微。

研製背景

“伊卡洛斯”號想像圖“伊卡洛斯”號想像圖

雖然太空帆船構想100年前早已有之,但是由於難以開發出帆的材料和在太空中展開帆的技術,有關構想一直未能成為現實。美國2001年和2005年曾發射過試驗機,但都由於發射失敗或技術難題而未取得成功。

2005年,美俄曾合作開發了一艘太陽帆飛船“宇宙一號”,但升空後即與地面失去聯繫,蹤影全無。其後美國宇航局的“光帆計畫”也因各種技術難題而擱置不前。

過去進行的試驗只在地球周圍軌道展開太陽帆,因此,耗資15億日元的“伊卡洛斯”號將成為第一艘使用太陽帆技術的深空探測飛船。

外形

“伊卡洛斯”號的帆約為14米見方,由聚醯亞胺樹脂製作,這種材料在手機基板中也得到套用。

“伊卡洛斯”號的帆厚約7.5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0/1左右。在火箭發射的時候,帆將會摺疊起來,收藏在直徑約1.6米的圓筒形機體外側。

設計

原理

這是伊卡洛斯發回的圖片,圖示的是伊卡洛斯太陽帆展開的一部 這是伊卡洛斯發回的圖片,圖示的是伊卡洛斯太陽帆展開的一部

“伊卡洛斯”號的設計原理與御風而行的帆船頗為相似:來自太陽粒子的反推力可供其前進、懸停或鏇轉。與此同時,安裝在風帆上的太陽能薄膜電池亦可為飛船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光子反推力與太陽能電力的“黃金組合”是實現零燃料太空旅行的關鍵所在。只要陽光不滅,想飛多久就飛多久。

特點

“伊卡洛斯”號在飛行中講不斷鏇轉,依靠離心力使這面輕薄的太陽帆保持張力。“伊卡洛斯”號太陽帆太空飛行器本身還具有光電轉化能力,光電轉化加上光壓推進的雙重動力,只需沐浴陽光便可無限制進行星際航行。理論上,太陽帆將是未來行星間航行的關鍵性技術。

升空

2010年5月21日晨,“伊卡洛斯”號隨同“曉”號金星探測器,由H-2A運載火箭同時發射升空,並且同時飛往金星。按照計畫,“伊卡洛斯”號最初將不會展開太陽帆。在經過半年旅行抵達金星軌道時,“伊卡洛斯”號將展開太陽帆背對太陽方向開始航行,進行為期三年的航行測試。

據估計,接收太陽光能後,帆將受到約0.2克的壓力。雖然這僅相當於1日元硬幣五分之一的重量,但是在沒有重力和空氣阻力的宇宙空間,這種力度將在沒有任何損耗的情況下被積累起來,形成的動力可供加速和軌道控制。

升空後,其內部的太陽能電池薄膜將像帆船的帆一樣展開,使太空帆船以太陽粒子撞擊帆面後產生的作用力為動力,嘗試在太空飛行。

太空航行

2010年7月11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日前宣布,世界首艘依靠太陽光能驅動的太空帆船“伊卡洛斯”號已成功利用太陽光的壓力,實現了機體減速。

“伊卡洛斯”號目前正朝向太陽飛行,太陽光的壓力就是機體減速的動力。在揚帆後約一個月里,“伊卡洛斯”號就依靠太陽光的壓力將時速減少了36公里。“伊卡洛斯”號今後將依靠帆自主調節太陽光的反射,反覆進行方向轉換實驗。
“伊卡洛斯”號5月21日晨與日本金星探測器“曉”號一同升空。它的帆約為14米見方,由聚醯亞胺樹脂製作,帆厚約7.5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十分之一左右。在火箭發射的時候,帆摺疊起來,收藏在直徑約1.6米、高0.8米的圓筒形機體外側。
“伊卡洛斯”號在飛往金星的約半年裡,將反覆進行實驗。如能按計畫順利抵達金星,“伊卡洛斯”號將完成驗證實驗,並飛過金星,繼續飛向太陽附近。這種利用太陽光能提供動力的技術將來還可能套用於木星探測器。

宇宙飛船

宇宙飛船又稱載人飛船,(英語名為spaceship),是一種運送航天員,貨物到達太空並安全返回的一次性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它能基本保證航天員在太空短期生活並進行一定的工作。它的運行時間一般是幾天到半個月,一般乘2到3名航天員。截止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具備建造和回收宇宙飛船的技術。

前蘇聯宇宙飛船東方號宇宙飛船|上升號宇宙飛船|聯盟號宇宙飛船
美國宇宙飛船:水星號載人飛船|雙子星座號飛船|阿波羅11號
中國神舟系列宇宙飛船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就開始載人航天的研究,並曾做出過一個名叫“曙光”號的雙艙式飛船的全尺寸飛船模型,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工業基礎等條件均不成熟。隨著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1992年,黨中央批准研製載人飛船工程。自此,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並取得巨大成功。中國載人飛船系列有一個動聽的名字——“神舟”,它是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的,採用了多項新技術,其中一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中國載人飛船技術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的水平。
神舟一號1999年11月20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型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次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神舟二號“神舟二號”飛船是中國發射的第二艘實驗飛船,它也是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航天飛船。“神舟二號”飛船於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在軌運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神舟三號神舟三號由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組成。飛船上沒有搭載航天員,只搭載了一個模擬太空人,該裝置可以模擬人體代謝、模擬人生理信號、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其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台北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該飛船由“長征二號F”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的。2002年4月1日,神舟三號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07圈後,準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的著陸場。
神舟四號神舟四號飛船是在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完善研製而成,其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台北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神舟五號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於2003年10月15日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現由俄羅斯承繼)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神舟六號“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執行任務太空人是費俊龍聶海勝
神舟七號“神舟七號”在外形上與“神舟六號”有明顯的不同。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總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 神七上載有三名太空人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景海鵬。“神舟七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太空人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