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合一

任合一

任合一,男,1970年陽春3月出生,山東聊城冠縣人,旅居北京。記者、詩人、詞作者。在新聞媒體摸爬滾打十餘年,頗有成就,今供職於人民日報社《大地》時政雙周刊。

基本信息

作家簡介

詩觀:人生如夢,詩性人生;好詩自性情出,有參悟才珠璣。

任合一 任合一

人觀:做人的品格。生活的品位。思想的光輝。人無區別,但有差別,窮畢一生,踐循三重境界。事觀:至真至純的情感,剛柔並濟的性格,與眾不相逕庭的處世行為;了解理解的看我真誠,世俗表象的看我狂妄;張揚阡陌縱橫,沉默厚重如金!蒼茫塵世,萬千玄虛,在乎山水之間、天地人和、三者合一也。

代表著作

任合一首部詩集《鈍》於2008年8月正式出版。這部名為《鈍》的詩集,收集了作者多年創作的詩歌作品120首。著名詩人雷抒雁為詩集題字,詩集同時收錄了作家韓浩月、向雋、魯先聖撰寫的評論。

任合一的作品紮根於現實生活,情感真摯、表達樸實,120首作品既是詩歌,也是他的人生小傳。深愛詩歌的他堅信,“好詩自性情出,有參悟才珠璣”,在這種詩觀指引下,他真正做到了“詩如其人,人如其詩”。

在從事詩歌寫作的同時,任合一熱心詩歌圈公益事業,先後數次參與救助病重詩人的活動中,在詩人中間擁有良好口碑。詩集取名為《鈍》,意為“在這個快捷敏感的世界,保持一顆遲鈍但豐富的心靈”。《鈍》的出版,也因此成為作者的一個重要人生符號。

來源:濟南《新晨報》2014年8月28日第28版,編輯張大鵬

相關評論

◎人生一道冰涼的火 作者:趙存吉

如果一個不懂詩的人,去讀一本詩集,讀任合一的詩集,會讀到什麼?

想到這裡的時候,我便笑了。自己本是不懂詩人的。但是,也許,可能,道不遠人人遠道,詩不遠人人遠詩。讀詩不需要技術,不需要準備。一首詩,與我們不期而遇,在生活里與我們劈面相逢,然後,你被那首詩擊中——再然後是什麼?

不知道。人不可能在讀一首詩後就與自己的生活講和,然後知妥協,知讓步,知道適度的後退多么珍貴,我們與生活相安無事的路依然遙遠。

我們還會感覺到生活的疼痛。這種疼痛也許並不是在任合一詩集《鈍》的扉頁里雷抒雁的那句題辭:“詩性的痛苦”,痛苦不詩意,但痛苦還會是痛苦。那種痛苦來自於生活的迎面痛擊,是被鈍器所擊的疼痛。

我覺得這是這本詩集名字的源起。

隨時隨地的疑難,突然而然的脹痛,這是生活的常態。愛與恨尖利的感覺,並不在任何時候都構成我們生活的主要內容。但“鈍”,卻盤踞在我們的生活中央。多少時候,等我們在天色向晚,或者天光大亮,反躬自省,都會感到無盡的悲涼——一個人必須有這樣的自省,必須經受這樣的折磨,我們對生活的遲鈍,使我們覺得人與人如此難以溝通又難以區隔——這正是那首《回家》的寓意與象徵——“兄弟/你走天涯/撥彈兩根弦的鐵軌/無人喝彩/浸滿淚水的雙眸背後/有誰為你鳴唱/離開故土的辛酸”。

兄弟,不是我們共同的兄弟,情愫,卻是我們共有的經歷。一個人離開,一個人走遠,在迎來送往的雙眼背後,誰解心曲?

我一直以為這樣的情緒並不健康。一生之中,勸慰自己最多的那個人一定是自己。不管你是詩人,還是非詩人。在第一現場與第一時間就 能感受到的涼與冷,並不能給我們帶來生命的歡愉。從這個意義上說,“鈍”,使我們飽受痛苦——因為我們不夠敏感,我們有那樣多的過失。但 “鈍”又讓我們飽嘗生活的喜悅——它使我們輕易的躲避了痛苦的第一現場。

所以,任合一的詩在這個結點完成了他內容與意義上的豐富自恰。人生的歡愉與苦痛,都與我們的“鈍”有關。這幾乎構成了生活的全部。我們病詬的,我們歌頌的,原來是生活的本源。我們生活在“鈍”的層面之上,為她受苦,受難,卻又享盡歡愉。

所以,在任合一的這本詩集裡,我們看到的,正是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馬明博老婆,肖遙:人生極樂,是否和我一樣/……/合一說,逍遙的世界/有幾人能真正逍遙。”我覺得這簡直不是品茗,卻像是一種醉態。是敏銳的感知,卻又似事後的聰明。這是銳利的感知,又是理性不識趣的反詰與遲“鈍”。“只有一位漂泊的詩人/用流浪的心把我撿起/然後/寫在他充滿滄桑的紙上”(《菸頭》)——這樣的感覺並不新鮮,出現在這樣的詩集裡,卻使其別開生面。還有什麼能比這樣直接的摹寫更動人心弦的呢?似乎是很早就注定的命運,在被撿拾的那一刻才昭然若揭。

但,追問一句,這樣的發現,能稱得上是詩的發現嗎?

“寫首詩吧/在這暖暖的冬陽裡面/透過明亮的玻璃窗/蹦蹦跳跳的麻雀/也在朝你張望/院子裡沒有風/也沒有人給麻雀撒下陷阱/倏然,個頭最大的麻雀/帶著他的老婆/還有他的孩子/朝棗樹上掠去/懊悔,以為是我/把他們驚詫/驀然,發現樹枝上站滿/他們的鄰居”。(《冬日·暖陽》)

這是他們的生活,也是我們的生活。生活里充滿著遲鈍與即時的感悟,充滿著自作聰明與自作自受。我們明了,又如此呆滯。我們的關切如火,又隔膜如冰。

似乎是火,似乎是冰,在冰火兩重的世界裡,合一在寫他的詩。

編輯點評:一本詩集,也許非要經過非詩人的解讀,才會煥發她的光輝。

註:趙存吉,《聊城日報》副刊主編,中國當代著名評論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