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村

仙人村

仙人村位於浙江省臨海市北部,距城區18公里。104國道穿村而過。原屬文溪鄉,1992年撤區並鄉擴鎮後改屬河頭鎮。全村有227戶,764人。村民70%以上姓褚,並有朱、陳、沈、徐、許等姓。有山林2014畝,耕地318畝。其中水田277畝。1992年,仙人村被評為臨海市扶貧工作先進村。

基本信息

(圖)仙人村仙人村

基本信息

仙人村原名竹溪。相傳宋代著名藥物學家、道教南宗創始人張伯端自百步嶺跳入始豐溪成仙,遺體在竹溪村旁的小溪發現,為紀念張伯端,遂稱此溪為仙人溪,村名亦改稱仙人村。
始豐溪三面環繞村區。歷史上流經村區大善灘一段溪水流急,舟難行,有大惡灘之稱。明嘉靖年間(1522-1566),臨海縣城人蔡潮籌劃治理大惡灘,使此惡灘變為大善灘。蔡潮治水之事,其門人在村東北的後門山西北麓刻石以志。其中大善灘三字,刻在臨水懸立的一塊巨石之上,字徑在105×70厘米之間;題記,刻於其旁相隔2米左右的崖壁上,字徑一般在27×27厘米左右,文雲舟無舊患,灘著新名,我心長在,萬古安寧。後署大明嘉靖十年(1531)春,鄉大夫霞山蔡潮治水記,門人閩進士陳清濂刻。此外,在村東南面有竹溪摩崖石刻,刻在一塊高約10米的岩壁上,字徑約在110×60厘米左右,旁署霞山二字。與村隔溪相對。摩崖石刻,已被列為臨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區內有一株元柏,亦名繪柏,樹齡在600年左右,據《褚氏宗譜》記載,該柏樹系元末明初從錢塘引入。胸徑83厘米,樹高8米,盤旋屈曲,風格獨特,姿態古雅。是臨海市現存最古最大的一株元柏。
仙人村屬革命老區。1938年7月,中共臨海縣委書記周振東和縣委委員、武運部長褚尚士(仙人村人)來到北區仙人、岩坑、百步等村建立黨組織。首先在仙人村發展陳利太、朱昌富等人入黨,建立仙人黨支部,陳利太為支部書記。隨後在附近岩坑、百步、下甘等村發展黨員,建立支部。至1939年2月,中共臨海縣委根據形勢的發展,建立岩坑中心支部,在岩坑村上塘灣召開成立大會,時岩坑支部有黨員32人,仙人支部有10人,百步支部有40多人,下甘支部有10多人。開展抗日宣傳、二五減租,進行抗丁、抗糧鬥爭。
1940年5月,中共台屬特委書記劉清揚在黃岩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準備將他押解永康方岩。台屬特委接到情報後,決定營救,並將營救的任務交給臨海縣委,具體落實到臨海縣委北區區委,由區委委員梁老四(百步人)負責聯繫組織一支有黨員和積極分子30餘人組成的武裝力量。營救指揮機關設在仙人村,由縣委宣傳部長鄭伯永負責。仙人支部有6人參加。6月8日,終於在天台與臨海交界的上橫陳桌球岩附近,從國民黨警察手中救回了劉清揚。

經濟發展

(圖)領導視察領導視察

仙人村民為擺脫窮困,50年代投放2萬多工,築起1條長150米、高10米、寬30米的防洪大壩;填塘改田10多畝。60年代,建造500米長的防護林;建20匹馬力抽水機一台;投資2萬多元,建起仙人村小惡孔水電站,裝機容量35千瓦,解決了村民照明、糧食加工和農用抽水(1989年湯岸電站建成後報廢)的困難。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全面平整土地,改旱地為水田250多畝,建好2條1000多米長的機耕路。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村區企業開始發展;勞務輸出逐漸增多;婦女繡花邊、結草編、穿木珠等家庭副業相繼發展,最多時曾達120多人。同時,利用荒山坡地種上柑桔256畝,枇杷60畝,楊梅130畝,其它水果18畝,計462畝,營造杉木林基地300畝。目前,除楊梅外,柑桔、枇杷、櫻桃等都已有效益,年產水果70多噸。先後創辦仙人工藝廠、仙人洋瓦廠。1989年全村經濟收入達5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400多元,村集體收入近萬元。但村級經濟的發展仍然不夠理想,1990年被臨海市列為扶貧村之一。同年6月18日,市委辦公室扶貧工作組進駐該村,開展扶貧工作。
人窮有志氣,村窮有潛力。仙人村有交通便利、水電充足的優越地理條件和投資環境,在工作組幫助下,開闢工業小區,制訂優惠政策,採取引進外資和村民集資辦廠的方法,當年外地前來創辦的企業有:文宜工藝禮品廠、文宜塑膠墊片廠、文宜塑膠製品廠、臨海市桃園鐵粉廠。村民合股興辦的企業有:仙人竹木工藝廠、仙人裝璜工藝木器廠。1991年企業產值達200多萬元,比1989年增加9倍。後又有外地人來創辦文宜橡塑配件廠。總計9家工廠,從業人員近200人,其中仙人村占100多人,占全村勞力總數的22%。文宜工藝禮品廠,有職工60多人,年產值50多萬元,產品出口;文宜橡塑配件廠,有職工50多人,年產值50多萬元,專業生產電解電容CD11系列橡膠密封塞,產品銷往上海、南京、北京、廣州等20多個大中型中外合資企業;仙人工藝廠,有職工20多人,生產雕刻各種佛像,銷往全國各地大寺院,產品供不應求,1993年又投資20多萬元,擴大廠房,增加設備,年產值可達100多萬元。
仙人村民,長期以來臥居仙人溪畔,沒有遠走千里的志向,能工巧匠多數也就地亦工亦農。80年代起,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勞務輸出越來越多,全村有130多個男女勞力奔赴深圳、寧夏、廣州、河南、江蘇、上海、北京等地,搞建築、制家具、做服裝、開商店。這些人員年收入多的可達3萬多元,少的也有3000多元。勞務輸出不僅是仙人村的一大經濟來源,而且解放了村民思想,傳遞了經濟信息,增強了村民的商品經濟意識。

設施建設

仙人村先後投入5000多工,2萬多元資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1990-1992年造田14畝,地改田10畝;修好2條水溝,長1400米;改造加寬2條拖拉機路,長800米;建好1條攔水壩,使80%的糧田實現旱澇保收,穩產高產。1992年,糧食產量193噸。全村經濟總收入達187萬元,比1989年增加近3倍,人均收入增加近1倍,有30多戶年收入在萬元以上,村集體收入20多萬元。
1984年,村投資2萬多元,給村民安裝了自來水。1991年,仙人村制定了村鎮建設長遠規劃,並經臨海市城建部門批准實施。為了節約耕地,仙人村將靠104國道線旁1條長800餘米,寬30餘米,深3-4米的河溝和墳山平整後,建住宅新區。目前,有53戶建好102間三層、四層樓房,拆掉舊房106間,移墳50多穴,投放30多萬土石方,把三四米深的河溝填平,總投資約200多萬元。並開設百貨商店、飲食店、修理店10多家,一座座新住宅、商業區矗立在104國道線旁。為了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發展經濟,村集體投資6萬元搞好水、電、路建設,增加160KV變壓器一台;投資10萬多元,繼續填平6000多平方米的河塘;投資13萬元發展教育,新建國小校舍13間,占地2268平方米;由仙人工藝廠、文宜工藝禮品廠2家投資17000元,接通電話;仙人停車場正在建設中。村黨支部從1984年起連年被評為臨海市(縣)先進黨支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