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頭蜂

人頭蜂

人頭蜂學名胡蜂,亦名馬蜂、黃蜂、草蜂等,隸屬於膜翅目細腰亞目,是具社會性行為的昆蟲類群,該類群為肉食性昆蟲,具有食性廣、捕食迅速、食量大等特點,被廣泛套用於農、林業害蟲的防治,是目前最好的防治體型較大的天敵昆蟲。體內有劇毒,生長在秦嶺一帶,每年5月至10月是該蜂的生長期。

基本信息

活動分布

人頭蜂的活動分布範圍正在由秦嶺深處向沿山鄉鎮擴展,原本其窩多築於樹木上、岩石下,現已移至村莊、街道等人群稠密地段,盤踞在民眾的屋檐下、窗台上,且人頭蜂生長速度十分驚人,嚴重威脅著民眾的人身安全。

胡峰的形態

胡蜂維全變態昆蟲,有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發育階段,各階段形態各異、卵呈橢圓形、白色、光滑、卵端部形成胡蜂未來的頭部,基部形成腹部;幼蟲體粗胖,兩端略尖,梭形、白色,無足,幼蟲消化道不與排泄孔相通,而與中腸部由圍食膜形成一封閉的囊,排泄物被貯存在這囊中,化蛹後此囊乾硬變黑,隨蛻掉的皮一起脫出;蛹為黃白色,所老熟程度逐漸加深,頭、胸、腹分明,主要器官均明顯可見,蛹不食,在蜂室內羽化成蜂后,以上顎咬破室孔鑽出;胡蜂成蟲頭部前後略平,大型複眼位於頭上部兩側,呈腎形,胸部近似圓柱形,端部略細,胸部分三節,每節生有一對足,中、後胸上各生有一對膜質的翅,即為前、後翅,成蟲3對足均靈活有力,有抓捕昆蟲、輔助取食、修築蜂巢之用。雌雄蜂主要差別為:雄蜂腹節和觸角較雌性多1節,很多種的觸角端部節常彎成勾狀;雄蜂腹部末端有一雄性外生殖器,外生殖器基部為1對粗壯的生殖突基節,端部位較細而突出的生殖刺突,有握抱作用;雄蜂腹部末端有能伸縮的蟄針,可排出毒液,故僅雄蜂蜇人。

提醒

一旦發現人頭蜂窩,切勿亂捅,擊打蜂巢,應立即向相關部門報告,由專業的人員來消滅人頭蜂窩,假如被人頭蜂蜇傷,一定要立即前往醫院救治,切不可掉以輕心。它們攻擊性強,毒性強,大批成群的直攻頭頂的習性。

預防方法

人並非蜂類的食物,蜂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你有意或無意地刺激、傷害了它們。零星幾隻蜂在你身邊飛舞騷擾時,不必理會。蜂停落在頭上、肩上時,輕輕抖落即可,千萬別拍打。若遇見蜂巢,應繞行避開,不要過於靠近。紮營前應觀察周邊環境,避免在蜂巢附近宿營。蜂類嗅覺極為敏銳,女孩子出行前不要濃妝艷抹,因為化妝品內含的化學合成品,其分子結構和氣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易被誤認為蜜源而“招蜂引蝶”。萬一被蜂群攻擊,要儘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迅速脫離現場,不要反覆扑打。扑打一是更加激怒蜂群,二是扑打時必然多出汗,汗多味重,會招致更多的攻擊。

毒液

蜂類毒囊中的毒液一般分為2類,一類是酸性,毒素分子量較小的豆肽,多見於蜜蜂類。另一類毒液呈鹼性,毒素為分子量較大的毒性蛋白,多見於黃蜂類,毒素中有蟻酸,組織胺樣物質,神經毒素,透明質酸酶,磷脂酶A等,被蜂類蟄傷後,其毒液除局部作用外,可致溶血和出血。

危害

蜂毒主要含有蟻酸,神經毒和組胺.人被蟄傷後,主要是局部劇痛,灼熱,紅腫或水皰形成.被群蜂或毒力較大的黃蜂蟄傷後,症狀較重,可出現頭暈,頭痛,惡寒,發熱,煩躁,痙攣及暈厥等.少數可出現喉頭水腫,氣喘,嘔吐,腹痛,心率增快,血壓下降,休克和昏迷.。

急救方法

被蜂蟄傷後,可採取以下方法急救:

1.立即在被蟄局部尋找到蜂針並拔除,然後再拔火罐吸出毒汁,減少毒素的吸收.

2.局部用3%氨水,5%碳酸氫鈉溶液或肥皂水洗淨.對黃蜂蟄傷則不用上藥而局部塗塗以醋酸或食醋.

3.可在傷口周圍塗南通蛇藥或在下列草藥中任選一種搗爛外敷,如紫花地丁,半邊蓮,七葉一枝花,蒲公英等.

有神志障礙,呼吸困難或血尿的重症病人,應儘快送醫院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