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抗戰勝利以後,全中國人民熱切希望中國能以和平、民主和團結的方式建設國家,繼續堅持兩黨合作,團結其他民主黨派和一切愛國力量,為建設新中國而共同奮鬥。但是蔣介石集團違背人民意願,堅持獨裁立場,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反革命內戰。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推翻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政權的鬥爭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了推翻蔣介石反動政權,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級、民族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背景

抗戰勝利以後,全中國人民熱切希望中國能以和平、民主和團結的方式建設國家,繼續堅持兩黨合作,團結其他民主黨派和一切愛國力量,為建設新中國而共同奮鬥。但是蔣介石集團違背人民意願,堅持獨裁立場,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反革命內戰。

任務

為了推翻蔣介石反動政權,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級、民族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影響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推翻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政權的鬥爭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繼續走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道路,所制定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形式。在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新歷史時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恢復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形式:

【國民革命聯合戰線】1924年1月,改組後的國民黨開始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在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內部,由於共產黨犯了右的錯誤,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導致了統一戰線的破裂和國民革命的失敗。

【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基本上是由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聯合起來,以反對封建壓迫和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為主要目標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1935年以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正式確定,促成了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轉變。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 9月,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其特點是:廣泛的民族性和複雜的階級矛盾;國共雙方有政權有軍隊的合作;沒有正式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協商一致的具體的共同綱領。中國共產黨制定和執行了一整套正確的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堅持了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壯大,是奪取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根本保證。

【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全體中國人民在內的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這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最基本的政治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