亶父

亶父

亶父:也作亶甫,即古公亶父,姓姬,名亶,豳(今陝西省旬邑縣)人。亶父的家族世系如下: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本名姬夋,又名姬夒)—棄(本名姬棄,史稱后稷,帝嚳長子)—不窋(kū)—鞠—公劉(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姬類)—古公亶父(姬亶,即周太王)—季歷(姬歷,也稱王季,姬亶第三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亶父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

詞語信息

讀音

拼音:dǎn fù

注音:ㄉㄢˇ ㄈㄨˋ

含義

亶父亶父

亶父:也作亶甫,即古公亶父,姓姬,名亶,豳(今陝西省旬邑縣)人。中國上古周族領袖,是周文王的祖父。

“亶”後加一個“父”字,表示尊敬,並不是名叫“亶父”,“古公”也是尊稱。

他是周朝先公,是西伯君主,其後裔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時,追謚他為“周太王”。

據推算,他是黃帝的第十六世孫、周祖后稷的第十二世孫。

亶父的家族世系如下: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本名姬夋,又名姬夒)—棄(本名姬棄,史稱后稷,帝嚳長子)—不窋(kū)—鞠—公劉(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姬類)—古公亶父(姬亶,即周太王)—季歷(姬歷,也稱王季,姬亶第三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

亶父在周人發展史上是一個上承后稷、公劉之偉業,下啟文王武王之盛世的關鍵人物。

他“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而戎、狄等遊牧部落卻常侵犯。

相關記載

1.《詩·大雅·緜》:“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2.《陳書·高祖紀上》:“是以殷嘉亶甫,繼 后稷之官;堯命 羲和,纂重黎之位。”

3.黃齊生《沁園春·和亞子》詞:“安排定,看居邠亶父,走馬來朝。”

4. 《史記·周本紀》載: 古公有 長子曰 太伯, 次(子)曰 虞仲。 太姜生 少子 季歷,季歷娶 太任,皆賢婦人,生(姬) 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 周文王 姬昌)乎?”長子太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姬)昌,乃二人 亡如 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 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 白話 譯文】古公有長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太姜生小兒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為妻,太姜、太任都是賢惠的妻子。太任生子姬昌,有聖明之兆。古公說:“我的後代當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姬昌吧?”長子太伯和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歷,以便將來能傳位於姬昌,所以兩人便逃亡到了 荊蠻,(按當地風俗)身刺花紋,剪短頭髮,而讓位給 季歷。

古公死了,季歷即位,就是公季。公季遵循古公留下的原則,篤行仁義,諸侯都順從他。

5.

史記

·吳太伯世家》載:吳太伯、太伯弟 仲雍,皆 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 聖子(姬)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姬)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 犇(bēn,即“ 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 王季,而(姬)昌為文王。太伯之犇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 白話 譯文】吳太伯、太伯的弟弟仲雍,都是 周太王的兒子、王 季歷的 哥哥。季歷賢達,且有一個有聖人之相的兒子 姬昌,太王意欲立季歷,並傳位給姬昌,於是 太伯、 仲雍二人便逃奔到南方部族 荊蠻人居住的地方,遵隨當地習俗,在身上刺畫花紋,剪短頭髮,表示不可再當國君,以此來讓避季歷。季歷果然登位,這就是王季,而姬昌就是文王。太伯逃奔到荊蠻,自稱句吳。荊蠻人欽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隨並且歸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擁立為吳太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