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陵縣

西漢置,屬太原郡。公元9年,王莽改名致城縣。公元23年,更始帝恢復原名。北魏始光元年(424),平陶縣治所由大陵移至京陵,因避太武帝名諱,改稱平遙縣。京陵故治在今山西平遙縣西。
“京陵故城在縣東七里,漢京陵縣,晉九原地也”(《元和郡縣圖志》),王莽時期改名致城,東漢復稱京陵。北魏太武帝時廢京陵縣,原京陵之地劃入平遙縣,京陵故城遂廢。
20世紀80年代,在平遙縣城東3.5千米的閻良莊村東,發現漢代文化遺址,面積近兩萬平方公里,當地村民慣稱遺址所在區域為“shi里”(方言讀“城”為“shi”音,意為“城裡面”),遺址東南部某地段的地名叫“接官亭”。遺址範圍內多作耕地,在耕土層中,現代陶片十分多見,漢五銖、半兩錢時有發現,在地面斷崖中曾見到完整的磚、瓦和陶罐等,均屬漢代遺物。上述無形的和有形的文化遺存與史書中關於京陵城的記載極為相符,於是定名“京陵城遺址”,此遺址於2003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末,考古工作者在平遙城東北3.5千米的“京陵城村”四周,又發現一處漢代文化遺址,遺址總面積約0.8平方千米,文化層厚約0.9米,斷崖上暴露有灰坑、墓葬遺蹟,採集有泥質灰陶繩紋鼓腹罐、盆和繩紋板瓦、筒瓦等。此遺址暫名為“京陵遺址”。
以上兩處遺址所在的村莊相距不逾2.5 千米,二者之間有何種關係?當年京陵城的中心區域在何處?有待進一步考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