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唱腔種類

京劇唱腔種類

京劇唱腔種類主要分為“西皮”與“二黃”兩大類。現已發行。

京劇唱腔種類京劇唱腔種類

京劇唱腔種類

京劇的唱腔

主要分為“西皮”與“二黃”兩大類。因為是在網上無法解釋音律,所以只能用文字來作簡單的表達。

常見劇目中,有《四郎探母》,楊延輝唱的“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倒板”,鐵鏡公主唱的“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倒板”。西皮倒板用來起頭大量的唱段,比較常用。諸如此類的還有該劇中楊宗保唱的“楊宗保在馬上傳將令”是小生的西皮倒板,《鍘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是淨行的西皮導板,《打龍袍》中國太唱的“龍駒鳳輦進皇城”則是老旦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種類雖然繁多,可過門基本類似,只要聽熟了過門就知道演員要開唱什麼板式了。如果同一齣戲中導板太多,琴師會多用不同的花過分伴奏,以免產生聽覺疲勞~

悶簾導板與一般導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員沒有上場的情況下先在幕後唱的,如《消遙津》中的劉協(漢獻帝)在幕內有一大段唱“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就是簾簾導板,唱完後人物才出場。但這一但是二黃導板,不是西皮導板。

如果您還想知道類似的名稱,我可以簡單舉幾個例子。首先,西皮與二黃最顯著的區別就在音律。西皮主要表現明快亮麗,二黃主要表現低沉悲婉,在此無法說明,只能告訴您:西皮是[眼起板落],即敲鼓開唱,打板收音,二黃則是[板起板落],開唱與收音都在打板上。這是板式上的一點重要區別。知道了板和眼,就可以向您解釋其他的名稱了。

西皮以節奏來劃分,可以分為“西皮導板”,就是前面提到的板式,在此不重複。

然後是“西皮慢板”,也叫“西皮三眼”,如名是打一板,司鼓的鼓師要用一定的節奏在鼓上敲三次再收板,以此為一個小段落,也就是“一板三眼”。這三眼按次序分為“頭眼”、“中眼”和“末眼”。演唱者的開唱在第二次敲鼓開始,也就是“中眼”。(例:老生《空城計》,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青衣《坐宮》,猜一猜駙馬爺袖內機關等。)

然後是“西皮原板”,是為“一板一眼”,演唱者的開唱就在眼上。但唯獨青衣的西皮原板依然是一板三眼,開唱仍要找中眼,這一點要特別注意。(例:老生《失街亭》,兩國交峰龍虎鬥,青衣《鳳還巢》,本應該隨母親鎬京僻難等。)

然後是“西皮流水”,因為節奏加快,所以在打擊中省略了“眼”,只流下“板”。但這並不是沒有眼,眼就在兩次響板的中間,要憑演唱者自己體會。(例:老生《三家店》,將身兒來至在大街口,青衣《女起解》,蘇三離了洪洞縣等。)還有更快的“西皮快板”,如《鍘美案》中淨行的“駙馬爺進前看端祥”。

在原板與流水板中間,有一種板式叫“西皮二六”,節奏比原板稍快(有的幾乎一樣),但也是有板無眼。常見的有《空城計》中“我正在城樓觀山景”的老生戲,還有《武家坡》中的“指著西涼高聲罵”的青衣戲。

在這些正規板式間,還有過渡用的“西皮搖板”和“西皮散板”。搖板的過門與流水與快板類似,也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里個龍”,但唱腔有所不同,如《坐宮》中楊延輝的“我本是楊四郎把名姓改換”幾句就是搖板,《回令》中他又唱的“我哭一聲老太后”等一大串都是散板。

另外,西皮中還有“反西皮”,不過使用較少,一般也只有搖板和散板,如刁德一唱的“這個女人不尋常”就是反西皮搖板,伍子胥唱的“子胥筏閱門楣第”就是反西皮散板。

西皮中常用的板式基本上就有這些,但少見的如“西皮小導板”“西皮回龍”,就在《見母》一折中楊延輝的“老娘親請上受兒拜”中全用到了。導板結束後只有上句,“拜”字用回龍接了下句,方便後面的演唱。因為京劇的唱段一般都遵守上下句的原則,如果沒有則要用鑼鼓經中的“掃頭”墊底。但如果打了掃頭就表示結束,所以還有唱段就會用到“回龍”。“回龍”、“散板”容易和“導板”相混淆,所以初學者應該要注意。因為版面有限,所以西皮類唱腔就先介紹到這裡。

二黃唱腔與西皮類似,也分“導板”、“三眼”、“原板”、“二六板”、“搖板”、“散板”和“回龍”等,用法也幾乎相同。但因為二黃為“板起板落”的原因,所以沒有省略“眼”的流水和快板,多了“快原板”。二黃會把“回龍”作為起板,叫“二黃碰板”,還有“二黃跺板”。但二黃的回龍同西皮有所分別,有時會有一大段,叫做“回龍腔”,不同於“回龍板”只唱最後一個字。二黃也有“回龍板”,要注意區分。

還有,像“南梆子”(西皮類),“四平調”(二黃類),“反二黃”(反二黃類,板式幾乎與正二黃一樣齊全),“漢調二黃”(二黃類),“高撥子”(反二黃類,主要由“導板”、“跺板”、“原板”、“搖板”和“散板”構成)都是京劇的板式。因為種類太多,所以在此就不一一作詳細解釋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