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古城

交河古城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蹟,唐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交河故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西10餘千米,被雅爾乃孜溝圍繞的江心土崗上,江心孤島呈柳葉狀,長約1650米,中間最寬處約300米,崖岸如削,高達30多米,形成天然壁壘。 《漢書·西域傳》 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 

交河故城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都城,現存遺址均屬唐代時期建築群落,是目前全國現存面積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築遺址。

古城建築主要在崖的南端,以崖為憑不築城牆。全城長1000米,城內以南北長300米、寬10米的大道為軸線分為三個建築區域,房屋房屋院宇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大道北部為寺院區;東側建築稀疏,為官署和住宅所在地;東北部建築較密集,是居民區;大道西側和古城南部是手工業作坊區。交河故城建築遺址保存完好,大多一半在地下,系挖掘而成;一半在地上為夯土築成。大部分建築遺址,都有烈火焚燒的痕跡。據考古學家考證,交河故城乃是毀於一場大火。交河大佛寺、交河官署、陶窯、舍利塔群以及東城門等遺址可作為古城參觀遊覽的重點。近年在交河故城又發現挖掘出了貴族墓地,古水井和金佛等重要古蹟。城西還發現了完整的舊石器遺址。交河故城是我國古代各族勞動人民共同開發、建設新疆的歷史紀念碑,是珍貴的古代文化殿堂。

交河古城交河古城

建築布局

交河故城在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滄桑之後,這座城市建築布局的主體結構依然奇蹟般的保存下來。這些都得益於吐魯番得天獨厚的乾燥少雨氣候。現在的交河故城的規模,大體為唐代的建築,建築物主要集中在台地東南部約1000米的範圍內。古城四央臨崖,在東、西、南側的懸崖峭壁上劈崖而建三座城門。

交河故城的建築布局主要由明顯可見的三個部分組成:貫穿南北的一條中心大道把居住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大道北端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以它為中心構成了北部的寺院區,這一區的建築面積約為9萬平方米。建築多是長方形院落,院落門向著所臨街巷。從每所院落的平面布置來看當為寺院,尢其是主室里都有一個方土柱,應是神壇或塔柱;大道東區南部為大型民居區,建築面積約為77300平方米,北部為小型居民區,中部為官署區;大道西區除大部分為民居外,還分布有許多手工作坊。城中大道兩旁皆是高厚的街牆,臨街不設門窗。大體南北、東西向垂直交叉、縱橫相連的街巷把36萬平方米的建築群分為若干小區,頗似中國內地古代城市的坊、曲。

這種建築布局足以說明,交河故城在唐代曾經進行過一次有規劃的重修改建,而唐代以前舊城痕跡則早已面目全非了。從城市布局來看,他一方面受到了中原傳統城市建築規制的影響,又獨具地方特徵。以街巷為骨架的交通網路、城門及其它建築,在建設時,無不把軍事防禦作為其建築時的指導思想,整修古城就是一個巨大的軍事堡壘,反映出了歷史上這一地區激烈的民族和社會矛盾。

另外令人騅以置信的是,建築形式除了沒有城牆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築物不論大小基本上是用“減地留牆”的方法,從高聳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來的。寺院、官署、城門、民舍的牆體基本為生土牆,特別是街巷,狹長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戰壕。可以說,這座城市是一個龐大的古代雕塑,其建築工之獨特,不僅國內僅此一家,國外也罕見其例,體現出古代勞動者的聰敏才智和巨大的創造力。

歷史淵源

世界上唯一的生土建築城市——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蹟,唐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這裡。196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維吾爾語稱雅爾果勒闊拉,位於吐魯番市以西10公里雅兒乃孜溝30米高的懸崖平台上。故城狀如柳葉形半島,長約165O米,最寬處約300米。因為兩條河水繞城在城南交匯,故名交河。
故城為車師人開建,建築年代早於秦漢,距今約2000~2300年。故城由廟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築組成,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
交河是車師國國王的治地,當時有“戶七百、口六千五十,勝兵八百六十五人。”是車帥前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
西漢元帝初元元年(前84年),交河設戊己二校尉,駐交河城屯田。
魏晉時期,設交河郡。唐設交河縣,一度曾為安西都護府的駐節之地。8世紀末交河陷於吐蕃,9世紀中葉後,設交河州,屬回鶻管轄。13世紀下半葉,西北蒙古貴族集團的海部、都哇發動戰亂,交河古城屢屢受禍,破壞嚴重。明朝永樂年間(1403~ 1424年)該城已廢。
交河故城幾乎全是從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築物有三層樓那么高。經歷了2300年風風雨雨的考驗,交河故城巍然屹立,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大也是保護得最好的生土建築城市。1961年交河故城被首批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河故城地形狹長,作西北-東南走向,長1760米,最寬處30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都集中在故城的東南部,占故城總面積的三分之二。由於河水沖砌。台地周緣形成了高達十米的斷崖,地勢險峻,易守騅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公元前2世紀前後,姑師(後稱作車師)人已將交河作為政治活動中心之一。《漢書。西域傳》戴:“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前1世紀,西漢政府派士卒屯戍交河。450年,北涼沮渠安周攻破交河,車師前國覆滅。460年,柔然攻滅高昌,扶植起闞伯周為高昌王,交河歸屬高昌,以其地 為西州,交河設縣治,並一度因其險要的軍事地位而成為唐王朝安西都護府駐節之所〔640-658年〕。840年,回鶻一支自漠北高原西徙新疆,建回鶻高昌王國,王都設在高昌,交河是王國屬下的軍事重鎮之一。1269年,爆發了元帝國屬下海都、都哇叛亂卜思巴舍率軍12萬圍攻已歸順蒙元中央王朝的回鶻高昌,戰火歷時近半年。從此,回鶻高昌勢力日衰。公元1283年,回鶻高昌王室被迫東遷甘肅永昌。在此期間交河也深受戰火摧殘,遂逐漸被毀棄。以後基本不再見於歷史記錄,明代陳誠有詩曰: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設危城水上頭,斷壁懸崖多險要,荒台廢址幾春秋。這說明當時交河已是一片廢墟了。
交河故城是"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名城,在歷史的舞台上至少活躍達1500年以上,期間歷代政治地位雖有差異,但是一直是古代西域政治、軍事、屯思的中心之一,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交河故城是古代車師、漢、回鶻等民族先後共同開發建設的歷史紀念碑。它至今巍然屹立於吐魯番大地,對研究東西方文化交流,"絲綢之路"歷史、中亞文明史以及中國古代城市建築宗教、藝術等有重大科學價值。

交河故城在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滄桑之後,這座城市建築布局的主體結構依然奇蹟般的保存下來。這些都得益於吐魯番得天獨厚的乾燥少雨氣候。現在的交河故城的規模,大體為唐代的建築,建築物主要集中在台地東南部約1000米的範圍內。古城四央臨崖,在東、西、南側的懸崖峭壁上劈崖而建三座城門。
交河故城的建築布局主要由明顯可見的三個部分組成:貫穿南北的一條中心大道把居住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大道北端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以它為中心構成了北部的寺院區,這一區的建築面積約為9萬平方 米。建築多是長方形院落,院落門向著所臨街巷。從每所院落的平面布置來看當為寺院,尢其是主室里都有一個方土柱,應是神壇或塔柱;大道東區南部為大型民居區,建築面積約為78000平方米,北部為小型居民區,中部為官署區;大道西區除大部分為民居外,還分布有許多手工作坊。城中大道兩旁皆是高厚的街牆,臨街不設門窗。大體南北、東西向垂直交叉、縱橫相連的街巷把36萬平方米的建築群分為若干小區,頗似中國內地古代城市的坊、曲。
這種建築布局足以說明,交河故城在唐代曾經進行過一次有規劃的重修改建,而唐代以前舊城痕跡則早已面目全非了。從城市布局來看,他一方面受到了中原傳統城市建築規制的影響,又獨具地方特徵。以街巷為骨架的交通網路、城門及其它建築,在建設時,無不把軍事防禦作為其建築時的指導思想,整修古城就是一個巨大的軍事堡壘,反映出了歷史上這一地區激烈的民族和社會矛盾。
另外令人??個明顯的特徵,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築 物不論大小基本上是用“減地留牆”的方法,從高聳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來的。寺院、官署、城門、民舍的牆體基本為生土牆,特別是街巷,狹長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戰壕。可以說,這座城市是一個龐大的古代 雕塑,其建築工之獨特,不僅國內僅此一家,國外也罕見其例,體現出古代勞動者的聰敏才智和巨大的創造力。

精彩美圖

交河古城交河古城
交河古城交河古城
交河古城交河古城
交河古城交河古城

主要遊覽區

大佛寺:僅次於中心大道的北端,是交河城中規模最大的建築物,寺院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88米,寬約59米,占地約5000平方米,由大門、大殿、僧房、庭院、水井組成,院牆是用板築泥法築成的,大殿中央塔柱須彌座高1.1米,座上開龕,龕內有殘破泥塑佛像。主殿前有一口井,並有鐘樓、鼓樓遺蹟,約為南北朝時期所建,局部地方經過後代重修。

塔林:在交河城的北部,有一布局整齊的舍利塔群,從們習慣地稱之為塔林,它可能是用來安葬歷代高僧所用,塔林中心是一金剛寶座大佛塔。四角各有25個方形小佛塔,排列成縱橫各5的方陣,總計101個,呈四組對稱狀,拱衛著大佛塔,大多數塔身都已殘毀,但從殘留的塔基猶可想見當年雄姿。

官署:位於南北幹道東部偏南處,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地下地上的雙層建築,有寬大的階梯通道可以上下。地面建築已傾頹無存,但寬敞的地下庭院仍保存完整。天井院有通道,寬2。5米,存多重門框痕跡,天井與地道相連,天庭與一大型地道通連,可達南北幹道。這種樣式在交河城中是唯一的。可能是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後為天山縣的官署衙門。

東門:東城門臨台地東部斷崖,崖下為亞爾乃孜溝。該城門是目前交河城中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一處城門。建築結構頗具特色,門道兩側土崖聳立著雙闕,內部可見安置門額的對應方洞。門道寬1.4米,門道至河底高約8米,該門是城內居民進出城的主要通道,今仍可見部分生土階梯,門的右側有一滿藏石塊的土坑,這些石塊是抵禦外敵入侵的武器,門區內有瓮城,南北寬33.3米,東西長24.5米。

地下寺院:位於故城的西北角,面積約500平方米,寺院為穹頂建築,僧人的生活用房與寺院相通,均在地下。1994年夏,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在此進行了清理髮掘,發現了寺院內的壁畫,出土了漢文文書,泥皮題記,印有梵文物古藏文物泥脫佛塔,泥塑的佛頭以及四腳座銅佛、銅器多件,其中一件工藝精美的銀棺銅夾,內盛舍利,這種埋舍利的做法,是新疆佛教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

交河古城出土文物陳列廳:位於古城南門入口處,是由吐魯番行署與日本政府共同出資修建的,1998年正式對外開放。展覽展出了交河故城及其周邊遺址所出土的各類精美文物百餘件,大廳中央還有採用高科技手段製造的大型模擬沙盤,可讓遊客一覽故城全貌。

交河古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蹟。它始建於3000多年前,是吐魯番盆地最早的居民——車師人的王城,13世紀末毀於戰火。
交河古城是坐落在一個30米高的柳葉形的河心洲上,四周環水,地勢險峻。李白曾經寫過“征夫戍邊交河北,萬里交河水北流”這樣的詩句,可見在軍事上、在發展經濟貿易上,這座原始居民為了避免野獸的侵害和防備部落間的戰爭而在黃土層中掏挖出來的城市對於中原各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來說都是必爭之地。交河故城是“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名城,在歷史的舞台上至少活躍達1500年以上,期間歷代政治地位雖有差異,但是一直是古代西域政治、軍事、屯思的中心之一,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交河故城是古代車師、漢、回鶻等民族先後共同開發建設的歷史紀念碑。
交河故城在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滄桑之後,這座城市建築布局的主體結構依然奇蹟般的保存下來。這些都得益於吐魯番得天獨厚的乾燥少雨氣候。
現在,這片用黃土壘砌起來的城市經過多年風化早已變得面目模糊,如果不是專家,甚至很難去辨別哪是城牆,哪是寺廟。正是因為這樣,黃土上用黃土落成的滄桑建築,會使你有一種深深的震撼,一種因自然和歷史而生的震撼!

交河古城交河古城

交河古城交河古城

交河故城-歷史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紀至5世紀由車師人開創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達到鼎盛,9至14世紀由於連年戰火,交河城逐漸衰落。元末察合台時期,吐魯番一帶連年戰火。交河城毀損嚴重,終於被棄。 至今城內的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築物保存較好,是目前世界上保護得最好的生土建築城市。1961年國務院公布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

交河古城交河古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