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遠征記》

《亞歷山大遠征記》

《亞歷山大遠征記》是197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古希臘)阿里安,譯者是伊利夫·羅布遜英譯、李活。是對一位國王中的國王、勇士中的勇士征戰四方的忠實記錄,是一本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本書正文系以笛杜所編杜勃納抄本為依據,而杜勃納抄本是以巴黎手抄本為依據的。全書一共分八卷,依次敘述了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從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3年,率軍親征波斯帝國,先沿地中海東岸南下直抵埃及,後回兵小亞細亞,東征波斯本土,直至印度西北部,建立強大的馬其頓帝國的過程。

基本信息

作者介紹

亞歷山大遠征記 亞歷山大遠征記
阿里安Arrian ((Lucius Flavius Arrianus 'Xenophon',86年-160年), 羅馬統治時期的希臘 軍事家、文學家和 歷史學家希臘人,約公元96年出生於 尼考米地亞,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年輕時曾赴 羅馬學習 哲學,是 雅典斯多噶學派禁慾主義)哲學家 艾皮克提塔斯學生。 公元131-137年,他被 羅馬政權 委任為駐 希臘 代表官員,曾擔任 監督官 、駐 卡帕多西亞 總督等職。公元147年,他在 雅典 當選為 執政官 。 退出 政壇後,阿里安回到故鄉,潛心著述。 他一生的著述十分廣泛,涉及 歷史哲學軍事地理 等等,例如 《師聞述錄》《俾斯尼亞史》《印度》《論狩獵》《遊記》 等等,但大部分已經 失傳 。只有《亞歷山大遠征記》較完整地保存下來,既是他一生著述中最著名的一部,也是古代流傳下來的幾種有關 亞歷山大 的著作中比較好的一種。

創建背景

亞歷山大遠征記 亞歷山大遠征記
本書正文系以笛杜所編杜勃納抄本為依據,而杜勃納抄本是以巴黎手抄本為依據的。前者一般簡稱A抄本,後者簡稱B抄本。B抄本,即十五世紀巴黎古抄本(1753年)和十五世紀君士坦丁堡稿本(一般簡稱C稿本),幾乎可以肯定是直接根據A抄本原稿而來。而且因為其脫漏(卷七12.7)實際上是A抄本的一整頁,所以羅斯認為A抄本是最原始的抄本。這一點無疑是正確的。 A抄本,即十二世紀或十三世紀初的溫杜包尼西斯古抄本,後曾有人校正,於是又產生了A2抄本,或稱K抄本,亦即格羅諾的“最好的佛羅倫斯古抄本”,這個抄本杜勃納也曾利用,他極重視B和K兩種抄本的一致。 由於紙頁散失或毀損,A抄本有脫漏;而所謂“第二批”手抄本一般也有許多小脫漏。 因此,只有將B,C及K(由A2而來)合併使用,才可避免脫漏(只有卷七中的共同漏頁除外)。

內容精要

《亞歷山大遠征記》 亞里士多德教導亞歷山大
全書一共分八卷,依次敘述了 馬其頓國王 亞歷山大從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3年,率軍親征 波斯帝國,先沿 地中海東岸南下直抵 埃及(當時這一帶皆屬 波斯),後回兵 小亞細亞,東征 波斯本土,直至 印度西北部(相當於今 巴基斯坦全境),建立強大的 馬其頓 帝國的過程。 亞歷山大大帝是 西方歷史上一位極具魅力的 傳奇人物,關於他的記載,大部分是通過 阿里安的這本書流傳下來的。書中記錄的亞歷山大在戰前鼓舞 士兵演說富有很深的 感染力
“馬其頓同胞們,聯軍同事們,我發覺你們現在不再願意以你們當初的那股 熱情跟我去冒各種 危險。我把你們召集到這裡來,是為了說服你們繼續前進;不然就是我被你們說服,那咱們就向後轉。假如在你們迄今為止所經受的勞累中確實可以找到什麼差錯,或者在帶著你們忍受這些勞累的人,即我自己身上真的可以發現什麼 問題的話,那我再多說也無益。”
《亞歷山大遠征記》希臘士兵與波斯士兵爭鬥
“我認為,一個有志之士的 奮鬥是不應當劃出一條什麼 界線的,只是那些導致崇高業績的奮鬥本身可能有自己的 極限。不過,如果想知道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這場 戰爭界限究竟在哪裡,我倒可以這樣回答:在我們到達 恆河東海以前,剩下的地方已經不太大了。我向你們保證,你們將會發現這個 東海是和 赫卡尼亞海相連的,因為偉大的 海洋是包圍著整個大地的。是的,我還要向 馬其頓部隊和聯軍講清楚, 印度灣波斯灣也都是連成一片的海水, 赫卡尼亞海印度灣也是這樣。我們的 艦隊將從 波斯灣起航繞到利比亞,直至赫丘力士石柱,而且從 石柱往裡的整個 利比亞地區都將是我們的。甚至全 亞洲和在亞洲的帝國邊界(那些邊界都是 上帝給全 世界劃的)也都是這樣。但是,如果你們現在就退縮,那么,在 希發西斯河彼岸直至 東海之間,將留下很多好戰的 部族;從這一帶地方一直伸展到 赫卡尼亞海以北的地區也有許多這類部族;離這些地方不遠還有許多 西徐亞部族。因此,如果我們現在就向後轉,那就會有理由擔心,即便是現在已被我們占領但還未鞏固的地區,也會被那些還未被占領的地區鼓動起來 造反。這樣,我們大量勞苦果實可就要千真萬確地付諸東流;或者我們就得再從頭開始,承受更多的勞累,冒更多的險。 馬其頓同胞們,聯軍同事們,大家最好堅持到底。只有不怕艱苦、敢於冒險的人才能完成光輝的業績。生時勇往直前,死後流芳千古,豈非美事?難道大家不知道,我們的 先輩如果在 但任斯阿戈斯停下來不再前進(甚至在到達 伯羅奔尼撒底比斯時停下來),就不可能得到如此至高無上的榮譽,也不會從過去的人變成今天人們都承認的 嗎?即使是 比赫丘力士還高一級的神 狄俄尼索斯,也曾經歷盡了千辛萬苦。 而我們實際上已經越過了 奈薩阿爾諾斯山,連赫丘力士都未能拿下來的這個 阿爾諾斯山寨,我們都已經拿下來了。現在,再把 亞洲剩下的地方加到你們已經占領了的地方上邊,這只不過是把小數加到大數上而已。確實,假如我們當初只是坐在 馬其頓,認為只要不費氣力地守住我們的家鄉,僅僅降服邊界上的 色雷斯人伊利瑞亞人行利巴利人,甚至對我們可能並無多大用處的 希臘人就足夠了,那我們怎么能創造出我們已經創造出來的這些偉大而崇高的事業呢?”
“再說,假如當你們在我的指揮下歷盡艱險的同時,你們的 領袖,即我自己卻不勞累不冒險的話,那你們心裡就會理所當然地感到厭惡。因為你們自己千辛萬苦獲得的 果實卻都給了別人。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和你們是苦累同受、禍患同當、福祿同享。因為所占的土地都是你們的,是你們在各處當 總督督辦;大部分 財寶也是到了你們手裡。而且,當我們得到 亞洲之後,到那時候,我向老天起誓,我決不會只是滿足你們,你們那時得到的將要遠遠超過你們每個人對好事最高的要求。我將把所有願意回家的人都送回 老家,也許由我自己帶著他們回去。那些願意留下的,我會讓他們受到那些回去的人們的稱羨。”

專家點評

《亞歷山大遠征記》 亞歷山大和朋友出巡
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323年)是古代 馬其頓帝國國王,也是 歷史上最偉大的 軍事統帥之一。他率領軍隊曾經一度占領了從 多瑙河埃及以及 印度西部的領土,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 帝國
亞歷山大小的時候就充滿了 雄心壯志,當他眼見自己的父親 菲力普二世征服了 希臘各城邦國,建立了統一的聯盟時,他悲嚎道:“他已經在各方面大大超越了我,我還能有什麼可為?”他的 父親則鼓勵他說:“我的兒,征服屬於你的 領土吧, 馬其頓對你來說實在太小了!”
世界才是他的舞台,從此他帶領著一支驍勇善戰的 軍隊征戰四方,創下了不朽的歷史霸業。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率軍攻向 埃及。當時埃及不滿 波斯帝國的強暴 統治,視亞歷山大為救星。馬其頓軍隊不費一兵一卒進入埃及,並在 地中海沿岸建立了 亞歷山大港,該城後來成為中東 貿易學術中心,亞歷山大被當時的 埃及人崇拜為 。亞歷山大在東進的同時,越來越著迷於 東方文化,以致在行程中逐漸換上了 波斯服裝。雖然 亞里士多德曾經向他灌輸 希臘文明的優越性,但亞歷山大並不認為波斯等外族是“野蠻人”,應該歸於 希臘統治之下。他在被征服領土上傳播 希臘文明的同時,也注意尊重當地的 宗教,吸收 本土文化,而不是把希臘的模式強加給當地。
《亞歷山大遠征記》 亞歷山大石棺上的浮雕
對於這樣一個強悍的 君主阿里安寫作本書,其主要用意在於表彰 亞歷山大的所謂“勳業”。他認為“亞歷山大,他的確是,而且大家也都承認他是一個了不起的 人物。他是勇士當中最英勇的 勇士國王當中最偉大的國王, 統帥當中最英明的統帥”。所記自亞歷山大即位始至他去世終;主要寫亞歷山大的遠征。
本書在敘述亞歷山大的戎馬生涯的 過程中,對他的 戰略思想指揮藝術、布陣謀略,以及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和體恤下情、關心將士的 精神,都做了詳細的 描述。阿里安用了較大篇幅記述了 亞歷山大根據 客觀情況做出 判斷、定下決心,針對不同情況靈活運用 戰術,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及時變換戰鬥 隊形步兵騎兵協同作戰,發揮 馬其頓方陣的優勢,以及在受挫後及時改變 戰法奪取最終勝利的 作戰指揮藝術。例如:當 馬其頓海軍處於劣勢時,避免與強大的波斯 海軍交鋒,從陸地占領其沿海基地,切斷其陸海軍的 聯繫,由此產生了著名的“從 陸地上征服艦隊”的戰法;在圍攻 海島城市提爾時,陸、海軍協同作戰,運用各種 機械技術突破城防;在 敵人領土上作戰時,因 地形不熟審慎夜戰;對被征服地區實行 懷柔政策,尊重當地的 宗教民俗;戰鬥勝利後,為陣亡 將士舉行隆重葬禮,探視負傷 官兵,獎勵有功人員,等等。這些描述,都具體反映了 亞歷山大軍事思想
《亞歷山大遠征記》以嚴謹的 態度和可靠的 資料記錄了 亞歷山大遠征,成為 希臘早期著作中最為完整的 代表作品。同時,它也是一部 文學名著。這本書以 傳記形式文筆平直幽默,措辭親切,極為中肯有力,具有 古典主義文學風格。作者曾自詡:“當有必要把我自己和希臘 語文大師並列在一起時,我並不畏縮不前。”書中還收錄了遠征途中所見所聞的風土習俗、 歷史狀況地理條件等,因此,它也是一部 通志

妙語佳句

生時勇往直前,死後流芳千古,豈非美事?
只有不怕艱苦、敢於冒險的人才能完成光輝的業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