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口風景區

五龍口風景區

五龍口風景區是國家級4A級景區,位於河南省濟源市東北15公里的五龍口鎮境內,面積約128平方公里,分溫泉、盤谷、沁河、愁兒溝、陽落山白澗溝五大景區,共有自然和人文景點68個,是一處以自然景觀為主,以獼猴、溫泉為特色的山嶽型省級風景名勝區。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五龍口風景區 五龍口風景區

五龍口景區位於濟源市東北15公里,山清水秀,以獼猴觀賞和溫泉為特色,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也是國家 級太行獼猴自然保護區。

五龍口之名源於古代水利工程。沁河是黃河下游最大的支流,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組織在沁河出山處鑿渠灌田、因以“枋木為門”,始稱秦渠枋口。以後各朝均有擴建,至明代天啟年間,沁口附近相繼開通廣濟、永利、利豐、廣惠和興利五渠,形成“五龍分水”之勢,故又稱五龍口。

獼猴族群

五龍口風景區 五龍口風景區

獼猴也叫恆河猴,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林區。而目前我國溫帶獼猴分布範圍極小,僅剩下晉豫兩省交界的太行山區有獼猴,並且其生態系統已非常脆弱。1982年,經河南省政府批准建立了濟源獼猴自然保護區,這是繼海南省南灣之後第二個國家獼猴保護區。由於這兩個保護區一個地處溫帶,一個地處熱帶,一個海島雨林,一個內陸山地,成為我國最重要的兩個野生獼猴保護和研究基地。1998年,太行山升格為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由於太行山挺拔險峻,冬季寒冷,久居這裡的獼猴經歷了長期的氣候變遷,優勝劣汰,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環境。它們行動敏捷,善於攀援,個體較大,毛髮較長,耐寒抗病,成為世界獼猴最北界的野生種群。

太行獼猴的自然年齡為30—40歲,短尾巴,毛色光亮,形體俊美。雄猴體格高大,雌猴嬌小瘦弱,交配期一般在10月份左右,第二年清明前後產仔,多為一胎一仔。獼猴素食,主要是植物果實、葉芽,偶而也吃小型昆蟲,冬季啃食樹皮、草根度日。每年會發生一次王位爭奪戰,勝者從此成為霸王統領本族,享有食物優先權和對其他猴子的支配權、交配權。五龍口獼猴經過20多年的保護,目前已發展到16多群3800餘只,是國內最大的獼猴馴養基地。

溫泉資源

五龍口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最高水溫101C,水溫穩定,儲量充足,是我國五大複合型高溫溫泉之一(其它有西藏羊八井、雲南騰衝、湖南寧鄉、台灣北投)。

主要景點

孔山

狀如臥龍,綿延十餘里,因山頂有孔而得名。據酈道元《水經注》載:“山上石穴洞開,穴內石上有車轍、牛跡。”均出自天成,非人工所就。西有夫子坪,東有老君頂,據說是儒、道兩家爭勝的地方。老君頂突兀河岸,景觀極佳,陡峭的厚厚青石基岩上,覆蓋著一層五彩祥雲石。

箭過頂

五龍口的最高峰,海拔1058米,山頂呈 “V”字形缺口,這裡的諸多山石,無不與后羿射日的故事相聯繫,如老君頂、箭過頂、金盔頂、桃都山、香爐山、陽落山、狂犬吠日、玉兔盤山、金雞冠頂等。

秦渠枋口

它開創了隔山取水之先河,也是勞動人民最早利用水流彎道原理的水利工程,不淤不塞,利澤至今。山門仿木結構,石雕飛檐斗拱,門額橫書“禹後一人”、“萬代霖雨”。前置寬闊露台,三面環以欄板望柱,憑欄遠眺,沁口山光水色盡收眼底。

字板山

石壁光滑如削,石質細膩,題刻極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詠詩“偶題石上”,宋代 潞國公父彥博也與司馬光等組成耆英會,“下馬入枋口,尋覓退之(韓愈)題”。溯水而上有面積數百畝的牛王灘,四面環山,三面環水,綠樹掩映,環境宜人,歷史上曾留下很有觀賞和利用價值的石砌窯洞和水碾、水磨等遺物。現在枋口古代水利工程和沁河古棧道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桃都山

漢代《河圖括地象》一書說: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人,左神荼,右鬱壘。桃都山上有金雞頂,下有左右金剛峰,山頂是大面積的野桃林,與文獻記載完全相符。李白有詩曰:“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桃都山制高點稱羿山,海拔999米,座南朝北,後有羿石,極具人形。羿山主峰高聳,前是箭過頂,後是金雞頂。每當大地回春,山上山下桃花盛開,陽坡陰坡先後競放,花期長達一個月之久。

旅遊信息

成人票:50元;

1.2米-1.4米兒童半價,60-70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半價;

1.2米以下兒童免票,70歲以上老人、現役軍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免票;

內部小交通單程10元,往返四程通票30元(無半價、免票);

觀光電梯往返25元(無半價、免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