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回元

五行回元

“五行回元。技術體系”,概括的講就是一項將“中醫理論”、“古代推象與現代推微診斷”

全稱“五行回元技術體系”,由五代中醫世家的劉虹岐老師研發。

第一部分:五行回元技術體系介紹

1、 五行回元技術體系綜述

“五行回元技術體系”,概括的講就是一項將“中醫理論”、“古代推象與現代推微診斷”、“快速、簡單、方便、直接、副作用最小的五種療法”統合,從而構成 “統-推-合”模式的技術體系,就是利用古代和現代的所有可利用信息,統合祛病的中醫術。這套體系正是在認知到‘分推’的重要性以後,在努力實現‘推微’的過程中,在對多種疾病的調理過程中,逐漸總結歸納出來的。
經過多年的臨床考察驗證、積累、整理,該體系在多種疾病的調理上均取得了突破,並於2010年正式成型。其中,腦癱、糖尿病、高血壓、鼻竇炎、類風濕、心腦血管疾病、亞健康、婦科病等疑難雜症的臨床調理效果,均已超出了目前各大醫院的治療效果。
五行回元技術從開始形成體系到現在僅僅利用“統-分-合”觀念走過2年,就突破了多項疾病封鎖,解決了諸多被各界公認的醫學難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可以說,我們剛剛實質性邁出了第一步,就取得了讓人難以“相信”的效果,我們有理由堅信,以“統-分-合”觀念為指導的“五行回元技術體系”將為開闢中醫嶄新的一頁注滿力量!

2、 五行回元技術體系分述

2.1 ‘任督_中樞’主病理論

任督中樞主病理論是在研究‘推微’,深化‘分推’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條人體與疾病有最大關聯度的一條參考性理論。
是在實現‘推微’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套全新理論,是將中醫經絡學說與現代神經學說統合的產物,是在以“先修復通路、恢覆信息正常傳遞,再祛邪回元”為調病原則進行疾病調理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來的,是將古代中醫對人體認識和現代科技揭示的人體奧秘進行統合之後產生的,是指導臨床診斷的一條重要參考理論。
該理論指導臨床調理的意義可以概括為:部分未病之病(即現在俗稱的亞健康)與疾病,都與任督二脈、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有直接聯繫,並相互影響。
即:已成疾病必與“任督_中樞”相關;未成之病,任督中樞有變為重,無變為輕。
² 延伸閱讀
中醫認為,任督二脈為人體陰陽經絡主脈。任脈主血,督脈主氣,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百脈通則身強體健,氣血充盈,外達毛穴,內及臟腑,外邪不侵。不通則邪氣易感,氣血受阻,積而成病,一處病則余絡皆病。
現代醫學認為,中樞神經系統(腦與脊髓)統攝機體所有器官的信號傳遞。它接受全身各處的傳入信息,整合加工後成為協調的運動性傳出,它的正常與否,直接關係到臟腑及各器官的信號傳受與協調運行。正常則各部門協調運轉,為健康;不正常則各部門之間運轉不協調,一處病則它處亦病。

2.2 診法簡述

綜合表象和微象,分推而知病。——是我們利用各種診斷方法判斷疾病如何發生、發展,確定病灶部位,指導合理使用調理方法的核心。
大致分為約計八種診斷方法,綜合使用就可以直接確定病灶部位,使主病先祛而它病同愈。
■沿用古代的診法望聞問切。
■現代科技能夠檢測到的各種數據進行診斷。
■與古代診法類同但是加入了其他推微手段的頭面診、手診、皮診;
■開發的與調理手段同步進行的診斷方法罐診、灸診、脊診。
上述診斷技術是我公司的最核心機密技術,目前還處在保密階段,不能詳細論述,請諒解。

2.3 療法簡述

在長期的臨床考察當中,我們試驗了多種調理手段,並逐漸篩選出了與調病原則能夠配套使用,並發揮最大效果的五種方法:火罐、推拿、艾灸、脊椎矯正、回元膏。五種普通調理方法以診法指導,就能夠直接作用病灶部位,快速、無副作用的根治各種頑疾。
☆ 手足開經=開(木) 推拿按摩,似木性條達舒暢,疏通陰陽經絡。
此法用於打開人體經絡、神經循環連線點,使氣血循環有路可循;通過反射區的刺激激活臟腑功能。
脊椎矯正=通(水) 正骨,似水性通開生路。
脊椎的矯正,一方面能夠矯正脊髓的通路,讓神經信號源能夠順利傳遞,恢復臟腑機能協調運轉;另一方面能夠緩解脊椎壓迫組織而引起的氣血淤阻疼痛,同時有利於督脈元氣的通路恢復。
罐采陰陽=祛(金) 拔火罐,似金性清潔肅革,導引、清除經絡邪毒。
此法主要目的是將標的部位的深處邪毒導引至經絡、血液之中,並清除擁堵,輔助開通經絡。
和易溫灸=化(火) 艾灸,似火性溫熱升騰,補益元陽,開通經脈,化毒排出。
此法主要目的是疏通經絡,補氣運化。施用於人體後,氣血動能增強,驅使邪毒排出體外。
食療生元=回(土) 回元膏,似土性回元、生化、收納,陰陽得生。
此法在調理過程中和後期回養階段均能為人體提供足夠的元性物質,促進機體恢復。

2.4 臨床調理基本療程與療效簡述

根據患者體質、疾病種類、病程等選擇性合理套用五大療法,就能夠達到回元固本祛病的最終目的,一般疾病調理過程基本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導引
約1~2天,激活體內各系統代謝、清除體內代謝毒素、氧自由基等有毒有害物質,讓身體經絡處於一個比較乾淨、清潔的狀態。
第二階段 排毒
約3~7天,給乾淨的經絡輸送大量的營養供身體自身修復,徹底擺脫原發疾病。
經過上述兩個階段的調理,人體已經基本健康,也就是說,以前所有表現的症狀和體徵在7天內基本消失,此時人體毒素已經基本排出。
第三階段 恢復
約7~10天。適當休息、大量的營養治療,恢復健康。
第四階段 康復
2個月內,精準的營養治療,促進身體完全康復。
第五階段 養護
養護期。只要出現感冒或者其他輕度不適,可諮詢後自我稍作調理,也可稍作養護即可。

第二部分:五行回元技術體系起源

五行回元技術體系源於“認知的突破” !

1、古代中醫之弊

推理,是中醫的重要診斷模式,貫穿於整個治病過程,無處不用,並且直接決定疾病的治療效果。
古代中醫,受封閉思想束縛,解剖人體是慘絕人倫之舉!絕大多數學者難以突破封閉思想束縛,通過解剖研究人體,窺見真正的人體細微構造。《解剖學》等人體微觀學科難以發展,致使中醫只能“通過體表現象推理內象,然後進行信息整合,由‘萬象之理’指導而祛病”。體內的分支細化難以進展,基本處在“統理(理論整體)-分推(表象分推內象)-合法(整合信息選擇療法以治病)”的階段。

2、現代中醫之弊

現代的科技進步與人體微觀視野的開拓標誌著人類進入了“顯微時代”,加上外來文化的衝擊,中醫學者在解剖認知上得到了質的提高。醫生能夠通過各種手段透視、觀察、檢測各種“微象”,從而為‘推象’增加了更深層次的間接數據,豐富了分推的基礎數據源,利用好這些數據再進行分推,‘推象’則能晉升到‘推微’階段:
即通過表象及微觀數據分推疾病在人體內的發生、發展、變化等內象,從而找到疾病的病源、病機,指導進行‘標的治療’而快速根除疾病。
然而,現實是中醫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卻顯得十分落後,尤其在‘推象’方面沒有融會貫通,整合信息方面嚴重不足,‘推象’沒有真正利用現代科技蒐集的信息,‘推微’難以實現,整箇中醫診病鏈條並沒有實現質的飛躍,所以才導致了現代中醫仍然停留在‘古代’階段,難以摘掉‘落後’的帽子,發揮真正實力被現代人認可。

3、‘分推’的重要性

“統理(理論整體)”、“分推(表象分推內象)”、“合法(整合信息、療法以治病)”三個方面,如果單獨或連結出現任何問題,小則診斷失誤、療效差、副作用增加,大則中醫產業落後不前。

3.1 ‘統理’

古人從世間萬象推導出來的“萬物定理”,非常成熟。中醫,僅是從統理中分而置之於人體祛病的一個分支。現代科技雖然高度發達,但仍未突破“統理”範疇,所以說“統理”目前是先進的。

3.2 ‘合法’

古人早已摸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療法,如砭、針、灸、藥各方面……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有了長足發展,相比‘分推’是先進的。
更重要的是,治病方法都是由診斷所指導實施的,診斷則必須經過‘分推’才能完成,‘分推’不進步,方法再多也不能作用在病灶部位,從而也不能解決治標不治本的根本問題。

3.3 ‘分推’

相對其它兩個方面的發展而言,可以說‘分推’十分落後,仍然停留在“推象”層次,‘推微’根本沒有得到質的提升。
依上所述,就現代科技能夠達到的高度相對而言,“分推”是3大要素的最薄弱環節,這個環節的突破,對中醫而言將是質的提升,小則診斷精準、療效高、副作用減少,大則中醫產業鏈條健康、協調發展。分推的停滯不前,是中醫相對落後的根本原因!

4、‘推微’的重要性

見效慢、副作用小是公認的中醫特點,在改變見效慢方面,多年以來沒有建樹。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完全實現“統理(理論整體)-分推(表象+解剖、透視、顯微等分支細化推導內部變化及疾病傳變)-合法(整合信息療法以治病)”統合以致病的模式。其中,‘分推’當中的‘推象’沒有實現向‘推微’的轉變,從根本上導致了現代中醫仍然停留在“古代”階段。
相反的,由於認知不到位,現代社會的醫療體制不僅停滯不前,反而走向了“統-分”而“不合”的道路,使中醫更加沉淪不起!淪落到患者只有沒辦法,才願意試一試的尷尬境地。出現了諸多病症原本簡單,卻在找不到病灶的情況下被複雜化、被治療方法盲目作用其它臟器而惡化,最終導致死亡……
例如:目前疾病的治療方法多由於藥物、手術的方便、快速優勢,被醫患列為首選,並且不論體質情況施藥、不論臟腑病變實質手術治療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了臟器之間的相互及次生影響,對人體的二次損害十分嚴重。這就是“無法分推認知病灶”,使“法不得合而頑疾不愈再害人體”的弊端呈現。
再有,糖尿病、高血壓、亞健康、甚至癌症等都無法治癒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利用所有的‘表象、微象’分推出真正的病因、病機、病灶,盲目使用藥物和其它療法進行治療造成的。如果‘推微’能夠實現,相信類似疾病的治癒將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