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羊雕像

五羊石像位於中國廣州市越秀公園西測的木殼崗上,根據羊城傳說創作的石刻。石像建於1960年4月,由尹積昌、陳本宗、孔繁緯創作。五羊石像的形象還被設計成為了2010年廣州亞運會會徽。

簡介

五羊雕像五羊雕像

五羊石像位於中國廣州市越秀公園西測的木殼崗上,根據羊城傳說創作的石刻。石像建於1959年,由尹積昌陳本宗孔繁緯創作。雕像高11米,用130塊花崗石雕刻而成,體積53立方米。以四隻形態各異的小羊簇著1隻口銜稻穗的高大母羊流連造型,再現了羊化為石、把稻穗贈給廣州人民的傳說。

自石像落成後,就被視為廣州的城標,石像所在之處成為一個著名的遊覽景點。1999年7月,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8月13日石像被雷電擊去一隻角,後來已修復。

“五羊仙子”降臨廣州,給羊城人民帶來了吉祥與幸福,並祝“願此闤闠(huan hui,意為街市),永無饑荒”,然後騰空而去,五羊化為巨石。廣州的五羊雕像,如同深圳的開荒牛,珠海的漁女一樣。這裡每年就要接待遊客二百多萬人次,它已被人們視為廣州的象徵。

特點

藝術家將這個美好的傳說重塑出來。五隻石羊神態各異:站在高處的老羊雄勁,昂首向前方;老羊腳下是一對親密依偎的小羊;再有一對母子羊,母羊左右回首顧盼正在安靜吸乳的幼羊,深厚母愛溢於言表。

石像中大山羊居中,昂首遠眺,羊髯微拂,口銜“一莖六出”谷穗,雄渾有力的羊角伸向半空,顯得深沉、威武。餘下四羊環列四周,或小羊跪乳,或母羊回首,或吃草,或嬉戲,形態可愛,栩栩如生。

景區改造

經過改造工程的建設,五羊雕像景區面貌一新(2005年11月)經過改造工程的建設,五羊雕像景區面貌一新
(2005年11月)

由於2005年6月廣州下了幾場暴雨,造成五羊雕像所在的木殼崗山體多處滑坡,廣州市委、市政府、市政協主要領導對此十分關注,要求有關部門採取最有效措施加固山體,保證五羊雕像安然無恙。

根據改造方案,五羊雕像保護措施共有5項:採用打錨桿、做格梁和鋼筋混凝土錨樁等方法加固山體;為雕像所在山體重新規劃設計排水系統;重修雕像所在的五羊仙庭景區路面;在雕像平台周邊增設集排水、美化和防護功能於一體的新型花槽;恢復滑坡山體綠化等。

2005年11月,經過5個多月的緊張建設,總投資240萬元的五羊雕像景區改造工程全面完工,經過5項改造的五羊雕像及其所在山體,以更加牢固和美麗的形象展現在遊人面前。

滑坡地段已恢復山林生態環境

在五羊雕像山體加固工程完成後,越秀公園還對五羊雕像景區山體滑坡地段進行了綠化恢復。結合五羊雕像景區周邊的環境,新種的喬灌木包括1500棵羅漢松、木棉、鷹爪、儀花、欒樹、冬青木等喬木(其中儀花、欒樹和冬青木為鄉土樹種),500多棵珊瑚木、龍船花、鴨腳木等灌木,2000平方米的青婁、白蝴蝶等地被植物,營造亞熱帶特色的混交林,恢復原來的山林生態環境。

亞運會會徽

2010年廣州亞運會會徽2010年廣州亞運會會徽

2006年11月26日, 第16屆亞運會會徽26日在廣州揭曉,以廣州的象徵--“五羊雕像”為主體輪廓設計的圖案成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會徽

由廣州的本土設計師張強設計的會徽,以柔美上升的線條,構成了一個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輪廓,構圖以抽象和具體相結合,在靈動、飄逸中不失穩重,象徵著亞運會的聖火熊熊燃燒,永不熄滅。

時任廣州市市長張廣寧在會徽揭曉典禮上致辭說:“第16屆亞運會會徽的發布,是廣州亞運會籌辦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亞運會會徽將廣泛套用於亞運會的形象系統,對於傳播廣州亞運會的形象,提升廣州國際化大都市的知名度,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相關傳說

五羊雕像五羊雕像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廣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連年災荒,遍地荒蕪,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生活艱苦,不得溫飽。有一天,天上忽然出現了五位仙人。這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腳蹬麻鞋,各騎著一頭羊,而五頭羊的嘴裡,都含著六束稻穗。他們騎著羊降臨廣州。仙人們將羊嘴裡的谷穗留給了廣州人,並祝福廣州五穀豐登,人們永不鬧饑荒,年年豐收。然後,五位仙人駕雲騰空而去,五頭羊就被留在廣州,變成了石頭。

之後,廣州就變得富饒美麗,廣州便成為嶺南最富庶的地方。直至今天,廣州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成為華南地區的中心城市,成為中國的南大門。這個美好的傳說流傳了下來,五羊雕像也成為廣州人心目中的標誌。

五仙人故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40周年之際,為進一步美化環境,1990年,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公園又在五羊石像下將五羊仙故事內容,由原作者尹積昌主持創作浮雕兩組,並增設牌坊、亭、台、廊、碑石等建築,將景區擴大到近萬平方米,景點總稱為五羊仙庭。

五羊雕像,這座廣州的城市徽章,這座廣州的標誌,將會攜同五羊的傳說,永遠地流傳下去,告訴後人,廣州是個美麗的地方。

設計者簡介

尹積昌 尹積昌

尹積昌 (1923年11月—1998年4月),中國著名雕塑家,曾師從於著名雕塑家鄭可等人。廣州解放初,尹積昌參加了華南文工團,其作品開始在全國展覽。1956年籌建廣州雕塑工作室(廣州雕塑院前身),為廣州城市雕塑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代表作有中山紀念堂的《孫中山像》、海珠廣場的《解放廣州紀念像》、越秀山的《五羊石像》等。1998年夏初,尹積昌因病在廣州謝世。

陳本宗(1933年—) ,廣西北流人。擅長雕塑。 1952年畢業於廣西桂林藝術專科學校,1955年畢業於武昌中南美專雕塑系。廣州雕塑院高級美術師。代表作品《五羊石像》陳列於廣州越秀公園,曾獲中國首屆城雕優秀獎;作品《確保豐年》、《椰林少女》、《李明瑞俞作豫烈士像》(合作)及《夜巡》等曾入選全國美展。

孔繁偉 (1929年12月—)廣東南海人。擅長雕塑。1953年畢業於華南人民文藝學院美術系,1956年畢業於中南美術專科學校雕塑系,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廣州雕塑院高級美術師。《五羊石像》、《雨花台烈士紀念像》獲首屆全國城市雕塑優秀獎。作品有《追蹤》、《毛主席胸像》、《法卡山英雄紀念碑》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