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阿那含

五種阿那含

五種阿那含,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又雲不還。謂不還來欲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鈍。行有勤怠。於證阿羅漢果。有先後之不同。故分為五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雲無生。)一中般涅盤中即中陰。亦名中有。

梵語註解

【五種阿那含】 [出涅盤經]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又雲不還。謂不還來欲

五種阿那含五種阿那含
界受生。即第三果也。以其根有利鈍。行有勤怠。於證阿羅漢果。有先後之不同。故分為五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雲無生。)一中般涅盤中即中陰。亦名中有。以人死之後。未得托生之識身也。梵語般涅盤。華言滅度。謂此阿那含。從欲界沒。生色界時。於色界中有身。便斷上地余惑。證阿羅漢。得般涅盤也。(上地。即無色界也。)二生般涅盤生者。於色界受生也。謂此阿那含。於欲界得第三果。已從欲界沒。生於色界。便斷上地余惑。得阿羅漢。入般涅盤也。三有行般涅盤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謂此阿那含。於欲界得第三果已。從欲界沒。生於色界。不能速疾趣涅盤果。更經多時。勤修加行。方斷上地余惑。得阿羅漢。入般涅盤也。四無行般涅盤無行。即不加功行也。謂此阿那含。於欲界得第三果已。從欲界沒。生於色界。更經多時。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縱。任運經久。方斷上地余惑。得阿羅漢。入般涅盤也。五上流般涅盤上即無色界。流即流行。謂此阿那含。從欲界沒。生於色界。不能便證涅盤。要須流行色界余天之中。次第生已。方斷上地余惑。得阿羅漢。入般涅盤也。(余天。即色界初禪後。二禪三禪四禪天也。)

相關內容

梵語

五種阿那含五種阿那含

是古代印度的標準面語。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識階級的語言,相對於一般民間所使用的俗語(Prakrit)而言,又稱為雅語。我國及日本依此語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傳說,而稱其為梵語。其名稱本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語言。
廣義而言,梵語包括3種:即吠陀梵語、史詩梵語和古典梵語,而狹義的梵語只指度電梵語。在世界所有古代語言中,梵語文獻的數量僅次於漢語,遠遠超過希臘語和拉丁語,內容異常豐富。廣義的梵語文獻包括:印度古代婆門教的聖典——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以及大量的梵書、經書、奧義書等;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以及大量古代事記。此外,它還包括大量的語法書、寓言故事集,以及醫學、自然科學、文藝理論等著作;用古典梵語也就是狹義的梵語,寫成的印度古典文學作品,更是文采斐然,影響深遠。其中佛教的大乘經典部分

五種阿那含五種阿那含
便是最為人熟知的例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