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樞穴

五樞穴

五樞穴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鏇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主治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定位

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針灸甲乙經》:“在帶脈下三寸;一曰在水道旁一寸五分。”《針灸大成》:“水道傍五寸五分”,《循經考穴編》:“腰胯罅中”。

添加添加

解剖

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鏇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添加添加

功效

調帶脈,理下焦。

主治

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古代記述:小腹痛,里急,陰疝,腰間痛,婦人下赤白。
近人報導:腹脹,子宮脫垂

配伍

五樞透維道、氣海俞、陽陵泉對子宮全切術針麻。

方例

痃瘕:氣海、五樞、氣門、足三里、三陰交。
肩脊痛:五樞、背縫。
卵縮:五樞、歸來。

操作

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附註

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素問•氣府論》王冰註:“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文獻摘錄

《素問》:王註: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甲乙經》:男子陰疝,兩丸上下,小腹痛,五樞主之。
《千金方》:主陰疝,兩丸上下,少腹痛。

研究進展

對下腹部麻醉效果較好,如對闌尾切除術採用五樞、脾俞、京門,手術針刺麻醉率(I、II級),達到69.49%。另對子宮全切術,以五樞透維道、氣海俞、陽陵泉等穴,不但取得較好麻醉效果,而且還可促進唾液澱粉酶活性增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