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真形圖

五嶽真形圖

五嶽真形圖,道教符籙,據稱為太上道君所傳,有免災致福之效。今河南登封縣嵩山中嶽廟記憶體有此圖的碑刻。

文獻記載

五嶽真形圖五嶽真形圖

《 太平廣記》卷三引《 漢武帝內傳》:“﹝武帝﹞問:‘此書是仙靈之方耶?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 王母 出以示之曰:‘此五嶽真形圖也……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百神羣靈,尊奉親迎。’”

晉 葛洪《 抱朴子·遐覽》:“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 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

“修道之士,棲陷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則山中 魑魅虎蟲,一切妖毒皆莫能近。 漢武元豐三年七月七日受之西王母,流布人間。後太初年中, 李充自稱馮翊人,三百歲,荷草器負圖 傲遊。武帝見之,封負圖先生。故世人能佩此圖 渡江海、入山谷、夜行郊野、偶宿凶房,一切邪魔 魑魅魍魎 水怪山精,悉皆隱遁,不敢加害。家居供奉, 橫惡不起禎祥永集雲。故此圖不獨用為佩軸,家居裱成畫圖,安奉亦可……”。

解釋

最早出現“五嶽真形圖”記載的是古代文獻《漢武帝內傳》,稱該圖是太上老君最早測繪的山嶽地圖。

五嶽真形圖的作用是:

*系道士入山護身符。*《抱撲子》:“凡修道之士棲隱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其山中鬼魅精靈、蟲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

“五嶽真形圖”是等高線平面圖入山線路圖

1910年6月,日本學者小川琢治在日本《地學雜誌》第22年第258號上發表了《近世西洋交通以前の支那地圖に就て》專文。

文中根據日本所收藏的十七世紀版《五嶽真形圖》之一《東嶽真形圖》,與實地考察用等高線繪製的泰山地形圖作了比較分析,得出一個驚人結論:二者極為相似。換句話說,《五嶽真形圖》中蘊涵有等高線製圖法的地圖繪製思想。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成立的中國科學社將小川琢治對《五嶽真形圖》的研究工作介紹給了中國學者。

後來,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地學》中也引用了小川琢治的研究成果,並作了評論:“小川琢治曾注意到一幅很值得注意的泰山圖,這幅圖見於《五嶽真形圖》(作者姓名不詳,現存有十七世紀的版本)。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幅圖中所用勾畫山形的方法完全不遜於近代所用的方法。”

“五嶽真形圖”是等高線平面圖入山線路圖

1910年6月,日本學者小川琢治在日本《地學雜誌》第22年第258號上發表了《近世西洋交通以前の支那地圖に就て》專文。

文中根據日本所收藏的十七世紀版《五嶽真形圖》之一《東嶽真形圖》,與實地考察用等高線繪製的泰山地形圖作了比較分析,得出一個驚人結論:二者極為相似。換句話說,《五嶽真形圖》中蘊涵有等高線製圖法的地圖繪製思想。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成立的中國科學社將小川琢治對《五嶽真形圖》的研究工作介紹給了中國學者。

後來,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地學》中也引用了小川琢治的研究成果,並作了評論:“小川琢治曾注意到一幅很值得注意的泰山圖,這幅圖見於《五嶽真形圖》(作者姓名不詳,現存有十七世紀的版本)。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幅圖中所用勾畫山形的方法完全不遜於近代所用的方法。”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曹婉如、鄭錫煌於1987年發表了“試論道教五嶽真形圖”一文,這是學術界迄今為止對道教《五嶽真形圖》較為系統的研究。文中提出:

*現存的古本五嶽真形圖,就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來看,可以稱之為具體山嶽的平面示意圖。

*“圓山”是山區的一種行路方法。古代道士憑藉這樣的實地“圓山”經驗,在繪製五嶽進山地圖時,就將同一高度的山峰位置用相同的墨跡標明,便於道士在山中繞山行走。

*《五嶽真形圖》之所以能在人類地圖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因為其蘊涵有先進的地圖繪製科學思想。

五嶽

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

東嶽泰山(1532米),位於 山東 泰安市。

西嶽華山(2154.9),位於 陝西 華陰市。

南嶽衡山(1512米),位於 湖南 長沙以南的 衡山縣。

北嶽恆山(2017米),位於 山西 渾源縣。

中嶽嵩山(1440米),位於 河南 登封市。

五嶽之首 泰山,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

東嶽 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 中國歷代曾有72個皇帝到 泰山封禪。

東嶽泰山之雄, 西嶽華山之險, 北嶽 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 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

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 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 如飛”的說法。

五嶽,是 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指 東嶽泰山、 西嶽華山、中嶽嵩山、 北嶽恆山、 南嶽衡山。有人認為,五嶽來源於 中國的五行思想與山嶽、以及對山神的崇拜。傳說盤古死後,頭和四肢化為五嶽。雖然五嶽不是 中國最高的山,但由於高聳在 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險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訪,留下遺蹟,大大增添了五嶽之名聲。

五嶽起源於古代 中國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國君對山神的祭祀聯繫在一起的。五嶽一詞始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宗伯”:“以 血祭祭社稷、 五祀、五嶽。”《禮記》“ 王制”記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這裡的五嶽並沒有列出具體山名。東漢的 鄭玄對《周禮》的注釋說:“五嶽,東曰岱宗、南嶽曰衡山、西曰華山、北嶽曰恆山、中嶽曰嵩山。”

至於為什麼是"五嶽",而不是"四岳"或者"六岳",人們經過研究,認為我國五嶽制度立始於漢朝,可能是當時的一些經學家根據殷商時的"五方"(東、南、西、北、中)和五色(青、赤、白、黑、黃)等觀念,加以附會而成。

五嶽真形圖五嶽真形圖

五嶽具體山名見諸文字並得到官方確認,是在 秦漢時期。《爾雅》“釋山”和秦朝人 伏生所做的《尚書?大傳》都記載了五嶽分別為“岱(泰)山、 霍山、 華山、恆山、 嵩高( 嵩山)”。其中的霍山,又稱衡山。《漢書》的“郊祀志”載,漢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頒詔,正式確定東嶽為 泰山、西嶽為華山、南嶽為霍山(即衡山)、北嶽為 常山(即恆山)、 中嶽為嵩山。由此可見,確定這 五山為五嶽,可能早在《周禮》成書的春秋或戰國時期,最晚也在西漢時期。

漢武帝之後 中國歷代皇帝都對五嶽不斷加封,唐代把五嶽封為王,宋代加封為帝,元代繼續加封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為神。 道教創立以後,繼續將五嶽神話,認為五嶽乃是神仙居住之地,把東嶽稱為蓬玄太空洞天,南嶽稱為 朱陵太虛洞天,西嶽稱為太極總仙洞天,北嶽稱為 太乙總玄洞天, 中嶽稱為上聖司真洞天。晉朝的道士 葛洪在《枕中書》中,融合了五行所代表的方位和顏色的說法(木代表東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黃色),聲稱太昊為青帝,治東嶽岱宗山( 泰山), 祝融為赤帝,治南嶽衡霍山(即 天柱山), 金天氏為 白帝,治西嶽華 陰山(即 華山), 顓頊為黑帝,治北嶽太恆山(即恆山),軒轅氏為 黃帝,治 中嶽 嵩高山(即嵩山)。

但是,歷史上所稱的 北嶽恆山和 南嶽衡山,其所指的並不是如今的 山西恆山和 湖南衡山。其中 北嶽恆山在歷史上長期都是指 河北省 曲陽的 大茂山(古稱恆山),直到1660年才由 山西的恆山所取代。 而 南嶽衡山舊指 安徽的天柱山(古稱霍山、衡山),直到隋朝(公元589年)才改 湖南衡山為南嶽。

一些 中國的地方割據政權,也曾以自己的視角封過五嶽,例如三國時代, 東吳的 孫皓封離縣(現於 江蘇 宜興縣)為 中嶽,又封其南的荊南山為南嶽。 五代十國時期,閩帝王延均封霍童山(現於福建 寧德縣)為東嶽, 高蓋山(現於 永泰縣)為西嶽。唐朝時,南詔則稱 雲南境內的 蒼山( 中嶽)、 烏蒙山(東嶽)、 無量山(南嶽)、 高黎貢山(西嶽)和 玉龍山(北嶽)。因受 中國文化的影響,古代 朝鮮也封過五嶽。

五嶽的形圖,各有特點,彼此形象表明什麼,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說, 五嶽圖是表示五嶽形狀的, 東嶽泰山形體龐大,如巨人端坐, 老態龍鍾,肅穆威嚴,因有“泰山如人坐”之說; 西嶽華山形體陡峭奇險,壁立如削,因有“華山如壁立”之說, 南嶽衡山形體如鳥翼,光澤秀美,騰空而飛,因有“衡山如鳥飛”之說; 北嶽恆山, 高峻谷深,飛嶺縱橫,如猿攀躍,因有“恆山如猿行”之說;中嶽嵩山形體如人臥,外觀奇偉,內含奧妙,因有“嵩山如人臥”之說。也有人說,五嶽真形圖是代表“五行”演化而來的五個方位和五種物化。東嶽圖表示“木”,西嶽圖表示“金”,南嶽圖表示“火”,北嶽圖表示“水”,中嶽圖表示“土”,木、金、火、水、土,大地上“五行”俱全,況且古代“五行”說對五嶽觀念的產生穩定都起過重要的作用。還有人說,五嶽真形圖是“ 四象”和土神的形象表示。東嶽圖繪的是 青龍,西嶽圖繪的是白虎,南嶽圖繪的是朱雀,北嶽圖繪的是 玄武(龜蛇),中嶽圖繪的是廟內住土神。如此等等,眾說紛紜。但究意是什麼?有待行家研究。

這幅圖,或者說其中的符號,是目前我國道教文化研究重要文獻和 道教經典集合《道藏》中,仍然流傳於世的古人作品。因為這五個符號,不僅見於書目抄繪,更見於諸器,如飾物(日常穿戴用具)、 鼎器(禮器)、硯台(文房用具)、石碑(用途不明)等等中,歷經近兩千年,長久不衰,故沒有被滾滾歷史所湮沒。

相關信息

五嶽真形圖概說

蓋聞,乾坤之內,五嶽者謂之神。五嶽之中,岱嶽為其祖,莫不應其造化。生於混沌之初,立自陰陽,鎮乎乾坤之位。且五嶽者,古經雲“分掌世界人間等事”。

東嶽泰山圖說

東岱嶽 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也,在 兗州奉符縣,是成興公真人得道之處,長白、梁父二山為副。岳神姓歲諱崇,封號“天齊仁聖帝”。岱嶽者,主於世界人民官職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貴賤之分、長短之事也。

南嶽衡山圖說

南嶽衡山圖說:南嶽衡山,在 衡州 衡山縣,是太處真人得道之處,潛山、霍山為副。岳神姓崇諱覃,封號“司天昭聖帝”。南嶽者,主世界星象分野,兼水族魚龍之事也。

五嶽真形圖桃木符板五嶽真形圖桃木符板

北嶽恆山圖說

北嶽恆山,在 定州曲陽縣,是長桑公真人得道之處,天涯、崆峒二山為副。岳神姓晨諱咢,封號“安天元聖帝”。北嶽者,主世界江河淮濟,兼四足負荷之類,管此事也。

西嶽華山圖說

西嶽華山,在華州 華陰縣,是黃廬子真人得道之處。終南、太白二山為副。岳神姓姜諱壘,封號“金天順聖帝”。西嶽者,主世界金銀銅鐵,兼羽翼飛禽之事也。

中嶽嵩山圖說

中嶽蒿山,在西京 河南府登封縣,是寇謙真人得道之處。女幾、少室二山為副。岳神姓惲諱樊,封號“中天崇聖帝”。中嶽者,主世界土地山川谷峪,兼牛羊食稻之種,管此事也。

中下層文

東嶽太靈蒼光司命真君。

南嶽慶華 紫光注生真君。

中嶽 黃元大光合真真君。

西嶽素元耀魄大明真君。

北嶽郁微洞淵無極真君。

說明

此碑原在 岱廟延禧殿旁,清乾隆間移置 縣署 土地祠,1979年復移置岱廟院,1983年移置岱廟碑廊。碑高126厘米,寬74厘米, 圓首。碑陽刻《張宣慰登 泰山記》,碑陰刻《五嶽真形之圖》。其右上部刻 東嶽泰山真形圖,圖下刻圖說10行80字;右下部刻 南嶽衡山真形圖,圖下刻圖說8行56字;左上部刻 北嶽恆山真形圖,圖下刻圖說9行62字;左下部刻 西嶽華山真形圖,圖下刻圖說9行58字;中部刻中嶽嵩山真形圖,圖下刻圖說11行66字。皆正書,字徑l.5厘米。另中上部刻五嶽概說9行58字,字徑2厘米,正書。下部刻五嶽稱號5行50字,字徑l.5厘米,亦正書。最下部刻《 抱朴子》中的一段記載,多殘缺,行數、字數不詳,亦無法著錄。額篆書陽刻“五嶽真形之圖”橫列六字,字徑8厘米。

五嶽真形之圖起源頗早,據《萬花谷記》記載,“西王母與 上元夫人降漢武帝,帝視其巾器中有小書,乞瞻覽。母曰:‘此五嶽真形圖也,乃三天太上所出,豈汝所宜佩乎?’帝乞不已,與之,藏 柏梁台”。又按《 抱朴子》記載,“凡修道之士,棲隱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則鬼魅蟲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以上皆道家符讖之說,科學解釋,有待進一步考證。此圖刻於何年,缺載,一般認為刻 於明萬曆年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