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詞

位於海口市與瓊山府城接壤處,距市中心約5公,是為紀念唐、宋朝時期貶謫到海南的五位著名歷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綱五公祠、李光、趙鼎、名臣胡詮而建的,故名五公祠。

景點概要

五公祠 五公祠

五公詞為一組古建築群的統稱,它由觀稼堂、學圃堂、東齋組成,並和蘇公祠 、兩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軒、遊仙洞先進連成一片,建築面積2800餘平方米,連同園林、井泉、池塘約占地100畝。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修,後又多次修繕,現仍是熠熠生輝。

景點簡介

五公祠實景 五公祠實景

五公祠位於海口市區。自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於紹聖四年(1097)被貶來瓊,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內)留存遺蹟以來,宋、元、明、清及民國曆朝不斷在其周圍增建、重修古蹟,習慣上把這組古蹟群稱之為“五公祠”。它包括:海南第一樓(又稱五公祠)、學圃堂、觀稼堂、西齋(五公精舍)、東齋、蘇公祠、兩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瓊園和新建的五公祠陳列館。

五公祠占地面積6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2001年6月26日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公祠近千年的歷史,孕育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蘊藏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它是全面了解海南歷史、政治、文化發展的名勝古蹟。這裡樓閣參差,疏密相間:亭廊宛轉,錯落有致:疊石假山,丘壑分明;泉井湖水,浣羨渺彌:樹木花卉,滄古灑灑,素有“瓊台勝境”、“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名勝”之譽。

五公祠歷來被譽為瓊強勝景,它以“海南第一樓”為主體,這是一幢以上等木料精心構築的紅樓,樓高十幾米,分上下二層,四角攢尖式的層頂,素瓦紅椽,與四周爛漫的綠葉繁枝相輝映,顯得格外的莊嚴肅穆。二樓正面,“海南第一樓”橫額赫然入目;樓下大廳楹柱上有二副膾炙人口的對聯:“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幾人才置諸海外,道契前賢,教興後學,乾坤有正氣在此樓中。”“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後其所樂,但願群才奮起,莫負斯樓”讀罷,撫古悠思,五公英烈之氣蕩然而生。

附近景點

五公祠右邊有學圃堂和五公精舍。學圃堂是浙江名士郭晚香講學故址。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學子研習經晚詩文之地。兩廂房均為素瓦既木建築,典型明清風格。庭園內花木繁茂,四季凝蔭,景色絢麗,環境幽靜。郭晚香來海南時帶書800多卷,置五公祠樓供五公精舍為五公祠圖書館,藏郭晚午遺書。後來,歷經洗動劫,圖書所剩無幾。而後,學圃堂和五公精舍被政府重新修繕一新,陳列海南部分文物,有明代禁鍾、黎族古代銅鼓、宣德爐等。

五公祠東側是蘇公祠,是為紀念北寧大文學家蘇軾而修建的。這裡有蘇軾貿下的雙泉、洞酌亭的遺蹟。這是一座園林式庭院,祠堂、綠樹、鮮花錯落有致,溪澗曲徑,泉水叮咚。蘇公祠的左側是面積近10畝的瓊園,園內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軒等東坡遺蹟。浮粟泉旁一堵粉牆嵌著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浮粟泉”三個字,碑前清涼的泉水注滿了上下兩口方井。相傳審蘇東坡在此發現的。泉水純淨,清澈透亮,味道甘爽。盛下泉水,十幾年不見水垢,用它泡茶,香醇無比,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稱。現在井中泉水仍清澈見底,但已不見泉水噴涌。

在浮粟泉的上方,是粟泉亭和洗心軒,據說,這二者是因蘇東坡的一首詩而分別由明朝翁汝遇和清朝葉汝蘭興建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