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祠[北京]

于謙祠[北京]
于謙祠[北京]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于謙祠在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原有門匾書“於忠肅公祠”。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祠。萬曆十八年(1590)時改謚“忠肅”,並在祠中立於謙塑像。

基本信息

北京于謙祠

于謙祠于謙祠

地址: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
于謙祠在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原有門匾書“於忠肅公祠”。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祠。萬曆十八年(1590)時改謚“忠肅”,並在祠中立於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清光緒年間又重建。祠坐北朝南,東為于謙故宅,毀於清初。光緒年間重修。189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震毀,小樓亦被拆除。祠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名人簡介

于謙于謙

于謙(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土木之變”後,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率軍民保衛北京城。英宗復辟後以“謀逆罪”於天順元年(1457)將于謙殺害。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祠。萬曆十八年(1590)時改謚“忠肅”,並在祠中立於謙塑像。

祠堂概貌

于謙祠于謙祠

該祠坐北朝南,原懸門匾‘於忠肅公祠”。。"土木堡之變"後,擁戴景泰帝保衛北京挫敗瓦剌也先的侵犯。英宗復辟後慘遭殺害。萬曆二十三年(1595)將其故宅改為"忠節祠"。祠坐北朝南,清初毀,光緒年間重修。院內東側建奎光樓,兩層,上層為"奎星閣",正房5間為享堂,供于謙塑像。現存建築為清末法式。該祠也是義和團的重要壇址之一。

于謙故宅坐落在東側,院內建有兩層高的奎光樓。上層稱魁星閣,懸“熱血千秋”木匾。正房五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于謙塑像。190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奎星閣因地震被毀,後小樓
也拆除。現祠改為民居,大部分建築仍保存,但院內搭建的小房子太多,已很難看出原貌。並在祠中立於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清光緒年間又重建。 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清光緒年間又重建。祠坐北朝南,東為于謙故宅,毀於清初。光緒年間重修。院內東側建有奎光樓,為兩層小樓。上層為魁星閣,懸"熱血千秋"木匾,正房5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于謙塑像。189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震毀,小樓亦被拆除。祠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祠堂現況

從緊靠北京站的郵通街鑽進旁邊的小胡同,經過蘇州胡同、北鮮魚巷麻花胡同,就在建國門內大街和北京站前街之間的小方塊里轉悠,多方打聽才知道西裱褙胡同現在已經沒有了,而于謙詞還在,在一建設中的工地里。運氣不錯,被一個工人帶進了工地,曲徑通幽,在這個工地的最深處我來到它的面前。
許是周圍的景致太過壯觀,于謙祠顯得破敗而矮小。門是進不去了,也沒有人管,周圍堆滿了各種建築用品,連外牆上都書寫著“建築工地”的字樣,除了門口還有北京文物保護標誌。從外面望過去,也有三四進房子,但屋瓦都破損了,裡面還能見到槅扇門,但最外的窗戶卻有木板從裡面釘死。西面院外還保留了一棵大樹,院子裡有幾棵樹,其它則完全被這個工地侵占了。之後出來到大街上向這邊望,于謙祠被一帶圍牆隔開,確實不從工地進入就沒有別的入口了。
工地管事的問我是哪個單位的,我說我就是個人來參觀的,他沒說什麼,但是很不滿意我拿著相機拍攝,何況他覺得這個東西根本沒什麼好看我還盤亘很長時間,一會就下了逐客令。出來的時候看到他在申斥工地負責看門的保全,說怎么會把“那個女的”放進來。我也不知該不該替人家解圍,還是默默走開了,沒想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困擾,而那個負責人也只拿手下人出氣,沒注意我從身邊過去,或者故意視而不見?

于謙祠的命運不知在誰手中,想如果能有人重視加以保護並整修,可以達到袁崇煥祠現在的模樣,就已經算很好了。而如果文物保護向房地產開發妥協的話,可能會連楊椒山祠都不如?!不知道這個工地要修的是什麼建築,也許現在我還能見到于謙祠遺址已經十分幸運,它畢竟還沒有被連根拔起么。從長安街這邊望向工地院子裡,能看到于謙祠露出圍牆的灰色屋頂,可它是那么不起眼,如果不是我特意來找,我又何嘗知道這圍牆裡的古建築是大名鼎鼎的明臣祠堂呢,這么多次來往無非等閒放過。看著周圍遮天蔽日的高樓,想著這裡是寸土寸金的長安街沿線,這些古建築真的是顯得那么的格格不入。

交通提示

乘1、4、10、802、特1路到北京站口下車,路南西側西裱褙胡同內

杭州于謙祠

于謙祠于謙祠

地址:西湖三台山麓
于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縣(今杭州)人,明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因“謀逆罪”在北京遭冤殺,後魂歸故土,遺骸安葬於現址。
冤案經平反昭雪,明孝宗賜謚“肅愍”,並在墓旁建旌功祠,設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
位於杭州西湖三台山麓,現墓區為1982年重建,由墓區與祠廟區組成。墓道兩側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獸及牌坊。各廳、殿陳列著于謙生前史料、實物等。
1998年,杭州市政府撥巨款重修于謙墓祠,墓前重置石象生,祠內陳列于謙事跡浮雕壁畫和書法、繪畫以及明代兵器、官服等,供人們拜謁和緬懷這位杭州先賢、清官典範。于謙祠由序廳、正殿、生平事跡廳、兵器室組成。其間陣列于謙年表、世系表、繪於清代的于謙夫婦畫像和于謙青銅塑像;同時,以圖畫、照片、史料、實物等形式,分“少年壯志”、“勤政謙潔”、“保衛京師”、“永垂青史”四部分,介紹于謙的高風亮節和悲壯人生。祠後左側為于謙墓,兩旁列石翁仲和石獸,墓前的祭桌與石香爐均為明代原物。石牌坊上鐫刻著一幅楹聯,“血不曾冷,風孰與高”。祠墓已成為既有文化內涵,又具優美環境的紀念類景區。
“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于謙墓祠,閃耀著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不滅的光輝。
墓區松柏圍繞,莊嚴肅穆,與岳廟一同成為西湖邊不可多得的愛國教育人文景觀。
于謙《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青山,
烈火焚毀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惜,
要留青白在人間。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在袁枚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中,與岳飛齊名,為西湖添色的于少保,就是出生於杭州,最終又歸葬於西湖的明朝民族英雄于謙。

1398年,于謙誕生在浙江錢塘縣太平里(今杭州祠堂巷),少年時期即刻苦讀書,志向高遠。永樂年間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他曾巡按江西,巡撫河南、山西,為官十九年,勤政為民,兩袖清風,深得百姓愛戴。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入侵,發生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主張,力阻南遷,親自指揮數十萬軍民進行了名揚青史的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挽狂瀾於既倒,在中國歷史上抒寫了壯烈輝煌的一頁。英宗獲釋後發動奪門之變復辟,1457年2月,于謙以"謀逆"罪被冤殺於北京。兩年後,于謙魂歸故土,義子於康扶棺南下,將其遺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謙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並在旁建祠紀念,取名 "旌功祠"。五百多年來,于謙祠屢毀屢建,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舊跡,格局尚屬完整,自91年5月起,先後經四次修繕,至1998年,值于謙誕辰600周年之際,于謙祠重新對外開放。于謙祠為傳統型的祠堂建築,白牆灰瓦,朱漆大門,"於忠肅公祠"幾個篆書大字顯得莊嚴肅穆。祠堂共有三進,為前殿、正殿和後殿,前殿與正殿間,有南北廂房各一,廂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間,建築面積約900多平方米。庭院裡草木蔥蘢、綠樹成蔭,是一處清幽之所。
前殿闢為序廳,殿門兩側楹聯是林則徐所撰:“公論久而後定,何處更得此人”。清朝嘉慶壬午年(1822)六月,林則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議集資整修于謙祠墓,並帶頭捐獻自己的官奉。上懸匾額“百世一人”,是對於謙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序廳正中一巨大石灰岩上鐫刻著前言,石灰岩造型取意于謙青少年時所作詩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正是于謙一生剛正不阿、兩袖清風高潔品性的真實寫照。兩側牆上陳列于謙年表、于謙世系表,一張繪於清代的于謙夫婦像尤為引人注目。廳內還放置造型簡潔的案幾、椅等明式家具以渲染氣氛。
正殿是于謙祠的主體部分,也是陳列最具特色的地方,通面寬21.8米,進深14.15米,。大殿正中是一座于謙全身立像,於公威嚴肅立,雙目炯炯,正氣凜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為海水浪花圖案。像後襯以由徐向前元帥書寫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懸掛乾隆御題匾額:“丹心抗節”,黑底金字,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憑弔于謙時所題。殿柱上懸掛數幅頌揚于謙不朽功績的楹聯,均是明清時期的名家所撰,經當代書法家題寫。大殿牆面為兩幅半圓大型浮雕壁畫,左側是“北京保衛戰”,右側是“土木堡之變”的有關場景,每幅畫相對獨立,但在整體上又呵成一氣,場面頗為凝重、壯觀,運用明暗變幻的燈光效果,再輔以鏗鏘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樂,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恍如置身於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塵土飛揚的古戰場,正與于謙一起抵禦外侮。壁畫高3米,寬46米,是經專家多次論證修改,在中國美術學院雕塑家王卓予先生的指導下完成。壁畫突破了一般祠堂陳列的窠臼,使壁面不見柱子,與匾額、楹聯、塑像遙相呼應,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效果。塑像背面的牆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干塊,其中包括湘鄉楊昌 題的線刻《明少保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像》碑一塊,袁枚題《重修於忠肅廟碑》殘碑九塊。 後殿陳列于謙生平事跡,採用圖版和照片相結合的形式,分“少年壯志”、“勤政廉明”、“保衛北京”、“永垂青史”四個部分,詳細介紹了于謙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績以及悲壯的人生。兩側的陳列櫃中,分別展示了于謙的著作和歷代有關於謙的評述著作,有《於肅愍公集》、《于少保萃忠全傳》、《於忠肅公祠墓錄》等。

南北廂房分別作為兵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陳列明代的各種軍械,包括神機營用的火銃、火炮等。明代的兵器門類多、數量大、製作精、技術高,有較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于謙祠于謙祠

前殿與後殿間的天井里,赫然立著一尊威武、雄壯的鐵犀牛,身高約2米,圍長約2.5米,周身烏黑,獨角朝天,背上鑄有于謙親撰的《鎮河鐵犀銘》,它是于謙勤政愛民、治理黃河的一個歷史見證。黃河自古多泛濫,巡撫河南期間,他勵精圖治,奔波於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為鼓舞人民戰勝洪災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鑄了這尊“鎮河鐵犀”,表達了希望根除黃河水患,使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原物現存於河南開封鐵牛村

天井右側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為“忠泉”。根據祠內清時李鐸遺碑記載:康熙乙亥年,在改建於謙祠時發現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誠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後殿的院子裡還保存著數明清兩代的石碑,分別是四塊大碑(弘治、嘉靖、萬曆、康熙)及一塊乾隆年間的殘碑。

出於謙祠大門向北約50米,可見一明式牌坊,墓道長長,芳草萋萋,兩旁肅立的石翁仲、石獸,為墓區憑添幾分肅穆與莊嚴。百米墓道的盡頭,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謙墓,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墓”,是1982年修復墓時重新鐫刻的,碑下的浮雕纏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為明時原物。

于謙祠是杭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幾年的規劃與建設,已形成了包括于謙祠、于謙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築與自然山林、綠地相結合的于謙祠景區,面積也由最初的6000平方米擴大到31000平方米。目前,景區正在修建於謙雕塑廣場、忠泉池、于謙詩碑廊,計畫把配殿恢復為祈夢殿,隨著西湖西進工程的進展,于謙祠景區將成為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交通線路:乘4路、308路、599路公車到赤山埠站下車,然後步行前往。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相關信息

于謙祠于謙祠

投資900萬元 于謙祠百年來首次搶修
在35℃的高溫下,北京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的幾位員工在稍作休息後又投入到于謙祠的修繕工作當中,“這是搶救性的修繕”。在這裡看于謙祠的王師傅感慨道。據了解,于謙祠自光緒年間復修過,這是近百年來第一次修繕,于謙祠整治搶修工程昨天正式開工。

昨天,記者走進于謙祠,不敢相信眼前殘垣破壁的二進四合院是明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于謙的住所,門前的兩隻小石獅子已經看不出是獅子的形狀了,而屋頂鋪的也只是普通的葦席。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梅寧華介紹,于謙是明英宗時兵部尚書,明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軍南侵,明軍北征,戰敗於土木堡,英宗被俘,北京告急。于謙臨危請命,率兵22萬列陣於九門之外,在西直門與瓦剌軍激戰五天,保衛了北京城。于謙祠原為于謙住所,明中期改為祠。清初時已經被毀,光緒年間進行了重修。自民國以來逐漸又有居民進住,房屋年久失修,環境雜亂。2002年有關單位投資900萬元,完成了該院37戶居民的搬遷。市文物局指定專門單位予以保護並開始編制搶修方案等前期工作。

據了解,于謙祠占地約900平方米,現有建築約600平方米。由於長期為居民使用,後添建了大量房屋,原有格局被損。文物建築損毀嚴重,屋脊塌陷,牆體歪閃,木架糟朽,石構件風化,門窗和室內外地面拆改嚴重,特別是1976年大地震時,祠內魁星閣被震毀,小樓也被拆除,此次搶修工程將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以整治院內環境和搶修破損嚴重的建築為主。對部分隱蔽位置的破損情況還將在搶修中進一步勘察,補充具體方案,以便指導施工。

而關於搶修後的于謙祠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對外開放,這樣一個古建築怎樣和周圍的現代建築相協調等方案還在進一步的討論之中。
胡同文化—裱褙胡同於謙祠裱褙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手工藝,是用紙或者絲織品把珍貴的字書籍加以修補或裝潢起來,使之恢復原樣或更加美觀耐用。

東單附近就有一條裱褙胡同,由此可推測這兒曾有過裱褙業,胡同里的裱褙店現在沒地兒找去了,只現存著一處古代遺蹟,明代的于謙祠。于謙是歷史上有名的愛國將領、軍事家和政治家,還是一位詩人,他的《詠石灰》,廣為流傳,“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也是他自身品格的寫照。

于謙生活在明代中葉,正是國家處於患難時期。明英宗時,于謙任兵部尚書,成為北京城的保護神。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部也先進犯北京,在土木堡將正統皇帝掠走。為保衛北京,于謙首創團營京師地方部隊,國軍隊建立團營之先河,選十萬戰士訓練,部署於九門之外以禦敵。十月,驕橫野蠻不可一世的瓦刺部又一次兵臨城下,直將戰火燃到安定門、西直門外。北京危機,人民即將遭受塗炭!于謙率兵與敵決戰於西直門,浴血奮戰五天,殺退敵兵,終於保住了北京。

這么一位赤膽忠心有功於民的英雄,卻喪身於內部的爭權中。

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也先明知明朝已立新皇帝,有意將舊皇帝英宗放回,埋下內亂種子。英宗回朝後,被尊為太上皇,失去了當皇帝的實權,攀附在他身上的親信和舊部下自然不滿。八年後,趁著景泰帝病重,欲立太子為帝的機會,英宗在親信及舊臣的擁戴下,夜敲紫禁城門,奪回了自己的寶座。為了師出有名,英宗聽從寵臣石亨等人建議,以“叛逆罪”殺害了當初擁立景泰帝登基的于謙。

京城百姓聞知訊息後,無不暗暗落淚、默默哀悼這位未死於殺敵戰場上卻被害於自家人手中的忠臣。後來人們傳說于謙遇害後真的成了北京城的保護神城隍神——這也是百姓的希冀啊。

直到另一個皇帝憲宗登基後,才為于謙洗刷了冤屈,並將裱褙胡同里的于謙故居改作祠堂,以祭祀這位英雄。祠上有匾額,上書“中節”兩字。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改為“忠肅”,在祠中還樹立起于謙的塑像。

清兵並不喜歡于謙,清順治年間,塑像被毀,祠堂也被廢棄。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又重修殿堂,再建塑像,奎星閣上高懸“熱血千秋”匾。清末的一位思想家魏源還有過“砥柱中流,獨挽朱明殘祚。廟容永奐,長贏史筆芳名”詩句。

1900年鬧義和團時,義和團還在於謙祠內設過神壇,以借英名抗擊八國聯軍

現在於謙祠已成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遺憾的是胡同幾乎被拆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