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尾褐鳳蝶

雙尾褐鳳蝶

雙尾褐鳳蝶,拉丁學名:Bhutanitis mansfieldi 前超有八條黑色並伸至後翅翅表的橫帶,外緣頻寬闊;後翅長,外緣扇形,臂角處有一深的缺刻,尾狀突起三個,其中最外側的一個較長、棍棒狀,內側的兩個較短。 幼蟲寄主為馬兜鈴屬Aristolochia(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攀緣藤本植物。 國內分布於雲南。 雙尾褐鳳蝶又叫雲南斑紋鳳蝶。它的前翅有8條黑色並伸至後翅翅表的橫帶,外緣頻寬闊;後翅較長,外緣呈扇形,臂角處有一個深的缺刻,具3個尾狀突起,外面的一個最長,裡面的一個次長,中間的一個很短而不易見到,因而叫它雙尾褐鳳蝶。幼蟲以馬兜鈴科的木香馬兜鈴作為寄主植物。這種鳳蝶,自30年代在雲南西部發現後,直到1981年一月日本北海道登山隊員才在我國貢嘎山再次發現,是世界珍奇蝶種中最珍奇的蝴蝶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雙尾褐鳳蝶雙尾褐鳳蝶

前超有八條黑色並伸至後翅翅表的橫帶,外緣頻寬闊;後翅長,外緣扇形,臂角處有一

深的缺刻,尾狀突起三個,其中最外側的一個較長、棍棒狀,內側的兩個較短。

幼蟲寄主為馬兜鈴屬Aristolochia(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攀緣藤本植物。

國內分布於雲南。

科:鳳蝶科Papilionodae

屬:尾鳳蝶屬 Bhutanitis

地位:世界上非常珍稀的蝶類昆蟲之一。

雙尾褐鳳蝶雙尾褐鳳蝶

分布區域:四川、雲南,為中國特有種,屬於珍稀蝴蝶之一。

習性

雙尾褐鳳蝶雙尾褐鳳蝶

這種鳳蝶,自30年代在雲南西部發現後,直到1981年一月日本北海道登山隊員才在中國貢嘎山再次發現,是世界珍奇蝶種中最珍奇的蝴蝶之一。

該種多棲息于海拔2000米左右,氣候溫和,冬季乾旱晴朗,夏季較為潮濕的高山林中。一年一代,成蟲於每年4月間出現,幼蟲寄主植物為絨毛馬兜鈴,幼蟲有群集性,有取食脫皮的現象。

飲水水是生物有機體在新陳代謝作用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成分。因此常常能看到雙尾褐鳳蝶停在潮濕的地上吸水,尤其是稍含鹹味的水,最能吸引它們來飲。每當烈日臨空的炎夏正午,在窪陷的山路上,在溪邊,就有各式各樣的雙尾褐鳳蝶成群聚集在那裡吸水。

取食雙尾褐鳳蝶的壽命,長短不一。在這段時期內,雄蝶忙著尋覓雌蝶交尾,雌蝶找尋寄主產卵,活動頻繁,因此必須向大自然界充分攝取養料。才能順利完成它們傳種接代的神聖使命。

蝶類不是專門探花吸蜜的昆蟲。由於種類不同,它們的攝食對象也大不相同,並且絕大部分是專食性的。例如,有的種類不僅吸食花蜜,而且嗜吸某些特定植物的花蜜;有些雙尾褐鳳蝶則不吸花蜜而嗜食其他爛果或蛀樹滲出的汁液,甚至人畜鳥獸的糞便,這說明蝶類食性是廣泛的。

雙尾褐鳳蝶雙尾褐鳳蝶

活動

雙尾褐鳳蝶雙尾褐鳳蝶

雙尾褐鳳蝶是一種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高低,是隨著周圍環境溫度而變化的。因此雙尾褐鳳蝶的生命活動,直接受著外界溫度的支配,溫度低了,就停止活動。 每當早春或深秋的清晨,在田野里,常可見到一些雙尾褐鳳蝶張開了翅膀,面向太陽取暖,等到體溫上升到各自需要的活動始點時,它們才會開始活動。這種現象若到3000-4000米的高山上去觀察,可以看得格外清楚。當太陽從雲層里穿出而光熱照射到大地上時,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雙尾褐鳳蝶活躍地四處翩飛。假如太陽忽被雲層遮蔽起來,那末它們就立刻停止了活動,瞬之間,竟然完全看不到一個雙尾褐鳳蝶的影蹤。當太陽重新照射時,它們又活躍如前,象這樣有規律地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著,非常有趣。

各種雙尾褐鳳蝶生命活動的特性是不盡相同的,而且同一種類的雌雄個體之間,習性也可能不同,雌蝶通常都徘徊在寄主植物生長地的附近,活動範圍比較狹窄,這種習性在高山地帶顯示得最為突出,這是因為植物的分布與海拔高度是密切相關的。至於雄蝶則四處翩飛,覓尋配偶,即使在山地,它們的活動範圍、也要廣闊得多。

山峰之顫,是多種雙尾褐鳳蝶的聚匯場所,山隘孔道是多種雙尾褐鳳蝶飛行的必經之路;此外深溝峽谷的隘道,也是雙尾褐鳳蝶出沒最多的地方。這裡還應該看到,也有許多雙尾褐鳳蝶的活動範圍是非常狹小的,它們好象是不願離開家門一步似的,局限在一個小天地內生活。

雙尾褐鳳蝶雙尾褐鳳蝶

蝶類的活動,主要依靠飛翔。飛翔的習性,每視種數而有異;從飛翔的姿態來說,有平直前進的,有舞姿前進的,也有曲線前進的種種不同的飛翔方式。從飛翔的速度來說,有快到目不能辨的,也有慢到徒手可捉的。還有些種類能作滑翔飛行,有些種類能作定位飛翔,更有一些種類,力能振翅飛翔,隨風飄舞,而遠涉重洋。

此外還有一些種類能在林中長時間地在空中飛翔,忽東忽西,猶如蜂蠅臨空飛舞一樣,僅能看見一些跡影,當其一受驚擾時,即騰空上飛,直上雲霄,迅即飛到人們眼力所不及的高空中去,看來煞是有趣。

棲息

雙尾褐鳳蝶是晝出活動的昆蟲,因此到了薄暮來臨時,它們就各自選擇安靜和隱蔽的場所,進行棲息。棲息環境,依蟲種而有不同,一般的種類都喜歡棲息在植物的枝葉上,有些種類則喜歡棲息在懸岩峭壁上面。 一般的蝶類是單獨棲息的,但是也有些種類例如許多種斑蝶則是喜歡群聚在一起棲息的。

在蝶類晝間活動的過程中,個別種類還有它們獨特的棲息習性。在林空,象蜻蜓那樣的徘徊飛翔了一段時間後,就棲落到樹梢休息,隔一回兒再飛,除取食以外,從不下地,所以不易捕捉到這類雙尾褐鳳蝶。還有一些雙尾褐鳳蝶具有領域性地喜歡棲息在山路隘道的灌木葉片上,看到其他雙尾褐鳳蝶飛過,就飛過去追趕,一回兒,仍歸原處棲息,以後再見其他雙尾褐鳳蝶飛過,又同樣飛過去追趕,這樣一次又一次有規律地飛棲活動,目的是半路攔截同類的雌蝶,以求伺機交尾。所以,有時即使揮網兜未捕獲而驚跑了這類雙尾褐鳳蝶也不要緊,等一回兒,它們仍舊會飛回原地,給你重行兜捕的機會,因此捕捉這類雙尾褐鳳蝶很容易成功。

通常生活在樹木茂盛的山嶽地帶,常見其出沒於懸崖峭壁下蔥鬱的混交林間。雄蝶在活動時,常常飛棲到伸出在溪澗流水上空2米多高的闊葉樹葉上,等候雌蝶飛過而追逐交尾,這時揮網兜捕,極易成功。如若漏網立即飛入叢林,棲止於藤蔓或樹木枝幹上,它飛翔迅速,行動敏捷,更憑藉其翅里酷肖枯葉而隱匿起來,一時極難發現其棲息所在。它的棲息姿態是頭端向下,尾部朝天,常靜止在無葉的粗幹上。

瀕危等級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保護意義及措施

雙尾褐鳳蝶雙尾褐鳳蝶

雙尾褐鳳蝶也稱二尾鳳蝶(Bhutanitis mansfieldi (Riley, 1939))分布:四川、雲南,為中國特有種,屬於珍稀蝴蝶之一,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受威脅的世界鳳蝶》列為R級(個體數量甚少)。

瀕危原因不明,但過度採集無疑是一嚴重威脅。本種是世界珍稀種,科學上尚可能有新亞種待發現,故列為保護物種。建議將其棲息地建為自然保護區,嚴禁捕捉及隨意採集;開展生態、生物學方面的基礎研究。

瀕危原因不明,但過度採集無疑是一嚴重威脅。本種是世界珍稀物種,科學上尚可能有新亞種待發現,故列為保護物種。將其棲息地建為自然保護區,嚴禁捕捉及隨意採集;開展生態、生物學方面的基礎研究。

珍稀名錄

蝶名 拉丁學名 分布地區
金斑喙鳳蝶 Teinopalpus aureus 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金帶喙鳳蝶 Teinopalpus imperialis 四川、廣西
雙尾褐鳳蝶 Bhutanitis mansfieldi 雲南
三尾褐鳳蝶 B. thaidina 陝西、四川、雲南、西藏
多尾褐鳳蝶 B. lidderdalii 雲南
麗斑褐鳳蝶 B. pulchristata 四川
玉龍褐鳳蝶 B. yulongensis 四川、雲南
玄裳褐鳳蝶 B. nigrilima 四川
不丹褐鳳蝶 Bhutanitis ludlowi 雲南
長尾虎鳳蝶 Luehdorfia longicaudata 陝西
中華虎鳳蝶 L. chinensis 陝西、河南、江蘇、浙江、湖北
虎鳳蝶 L. puziloi 吉林
寬尾鳳蝶 Agehana elwesi 陝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
台灣寬尾鳳蝶 Agehana maraho 台灣
燕鳳蝶 Lamproptera curia 廣東、廣西、海南、雲南
綠帶燕鳳蝶 L. meges 廣西、海南、雲南
金裳鳳蝶 Troides aeacus 陝西、江西、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西藏
黃翼鳳蝶 Troides helena 廣東、海南、雲南
珠光鳳蝶 T. magellanus 台灣
曙鳳蝶 Atrophaneura horishana 台灣
大紫蛺蝶 Sasakia charonda 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陝西、湖南、浙江、台灣
黑紫蛺蝶 S. funebris 浙江、福建、四川、雲南、貴州
最美紫蛺蝶 S. pulcherrima 四川
線紋紫斑蝶 Euploea mulciber 華南及西南部、台灣、西藏南部
阿波羅絹蝶 Parnassius apollinaris 新疆
夏夢絹蝶 Parnassius jacquemontii 甘肅、西藏、青海、新疆
愛珂絹蝶 Parnassius acco Gray 甘肅、四川、新疆、雲南、西藏;
白絹蝶 Parnassius stubbendorfii Ménétriès 黑龍江、遼寧、四川、西藏、青海、蘭州、 定西 、 甘南 、天水、 隴南
冰清絹蝶 Parnassius glacialis Butler 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南
珍珠絹蝶 parnassius orleans Oberthur 內蒙古、陝西、甘肅、四川、新疆、青海、西藏
依帕絹蝶 Parnassius epaphus 新疆,甘肅,西藏,青海,四川

基本內容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Arthropoda:節肢動物門 - Insecta:昆蟲綱 - Lepidoptera:鱗翅目 - Papilionidae:鳳蝶科 - Zerynthiinae:鋸鳳蝶亞科 - Bhutanitis :尾鳳蝶屬
學名: Bhutanitis mansfieldi Riley,1939
中文名: 二尾鳳蝶
中文拼音: èrWěiFèngDié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Armandia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 國家Ⅱ級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稀有(R)
中國特有
異名信息
  • Yunnanopapilio mansfieldi ,Riley,1939-二尾鳳蝶(èrWěiFèngDié)
  • Yunnanitis mansfieldi ,Riley,1939-二尾鳳蝶 (èrWěiFèngDié )
  • Bhutanitis mansfieldi ,Chou,1992-二尾鳳蝶(èrWěiFèngDié)

文獻

Riely. 1939. Unknown. Entomologist, 72: 207-208.

Huira. 1980. Unknown. Bull.Osaka Mus Nat.Hist, 33: 71-71.

Lee et Zhou. 1992. Unknown. .

武春生. 2001.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二十五卷 鱗翅目 鳳蝶科. 北京:科學出版社. : 1-367.

Chou. 1992. Unknown. Entomotaxonomia, 14(1): 49-49.

生物學描述

形態 翅展65—77 mm。翅黑褐色,前翅上半部有6條黃色或黃白色的斜橫帶,從基部數第1、2條到後緣,4和5條在中間合併後到後緣,亞外緣區有1條從前緣直達後緣,使翅面黃白色與黑底色的比例幾乎相等。後翅黃色斑紋比較散亂,亞基區有1條斜橫帶,中區上半部有2—3條帶,下半部有1條曲折的黃帶和1條紅帶達後緣,外緣區有1列黃色斑紋;外緣鈍齒狀;尾突2個,長者末端膨大呈錘狀;臀角有1個姆指狀突起。翅反面除脈紋和脈間紋很清晰外,其餘與正面相似。

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1對,細長如刺。尾突小,具毛。抱器瓣強烈骨化,抱器腹寬,末端有角狀突;抱器端齊,具叢毛。囊形突很長。陽莖細長,強烈骨化。

雌性外生殖器的產卵瓣半圓形,背緣平直。交配孔圓;囊導管粗,強度彎曲;交配囊小。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腹足綱

中國珍稀蝴蝶名錄(昆蟲綱—鱗翅目—蝶科)

蝶名 拉丁學名 分布地區
金斑喙鳳蝶Teinopalpus aureus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金帶喙鳳蝶Teinopalpus imperialis四川廣西
雙尾褐鳳蝶Bhutanitis mansfieldi雲南
三尾褐鳳蝶B. thaidina陝西四川雲南西藏
多尾褐鳳蝶B. lidderdalii雲南
麗斑褐鳳蝶B. pulchristata四川
玉龍褐鳳蝶 B. yulongensis四川雲南
玄裳褐鳳蝶B. nigrilima四川
不丹褐鳳蝶Bhutanitis ludlowi雲南
長尾虎鳳蝶Luehdorfia longicaudata陝西
中華虎鳳蝶L. chinensis陝西河南江蘇浙江湖北
虎鳳蝶L. puziloi吉林
寬尾鳳蝶Agehana elwesi陝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
台灣寬尾鳳蝶Agehana maraho台灣
燕鳳蝶Lamproptera curia廣東廣西海南雲南
綠帶燕鳳蝶L. meges廣西海南雲南
金裳鳳蝶Troides aeacus陝西江西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西藏
黃翼鳳蝶Troides helena廣東海南雲南
珠光鳳蝶T. magellanus台灣
曙鳳蝶Atrophaneura horishana台灣
大紫蛺蝶Sasakia charonda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陝西湖南浙江台灣
黑紫蛺蝶S. funebris浙江福建四川雲南貴州
最美紫蛺蝶S. pulcherrima四川
線紋紫斑蝶Euploea mulciber華南西南部台灣西藏南部
阿波羅絹蝶Parnassius apollinaris 新疆
夏夢絹蝶Parnassius jacquemontii 甘肅西藏青海新疆
愛珂絹蝶Parnassius acco Gray 甘肅四川新疆雲南西藏
白絹蝶Parnassius stubbendorfii Ménétriès黑龍江遼寧四川西藏青海蘭州定西甘南天水隴南
冰清絹蝶Parnassius glacialis Butler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西南
珍珠絹蝶parnassius orleans Oberthur 內蒙古陝西甘肅四川新疆青海西藏
依帕絹蝶Parnassius epaphus 新疆甘肅西藏青海四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