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以後

二十年以後

《二十年以後》,美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亨利的一部很有意思的短篇小說。歐·亨利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被譽為“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而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二十年以後》就是其中一篇。

作品簡介

故事概括起來大致是:

有兩個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在紐約一起長大。其中一個要去西部闖蕩,於是在出發前晚,兩人相聚一個小餐館,約定20年後的同一日期、同一時間,來到這裡再次相會。

20年後,去西部的男子鮑勃回到了原地,卻發現小餐館已經變成了一個店鋪,就在那裡等候老朋友吉米·維爾斯。此時,有個執勤的警察經過,發現了男子右眼角的一塊白色的傷疤,兩人聊起了20年前的那個約定,之後警察不露聲色地走開了。不久來了一個高個子男子,與鮑勃相認,但鮑勃很快識破此人不是吉米,高個子亮出了警察的身份,逮捕了鮑勃,原來鮑勃正是芝加哥警方通緝的罪犯。在去警察局之前,便衣給了鮑勃一張紙條,原來剛才那名巡邏警察竟是吉米,他本是來赴約的,但發現鮑勃的特徵與通緝犯相符,又不忍心親手逮捕他,便想出了這個主意。

這個結局有兩大出人意料,一是主人公鮑勃竟是個被通緝的罪犯,二是那個擦肩而過的警察竟是他翹首以盼的好朋友。兩個20年後重聚,原本可以一訴衷腸的好朋友卻因為各自的境遇變遷導致了這一結局,不禁令人感嘆。

作品原文

二十年以後
歐·亨利
紐約的一條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著。一陣冷颼颼的風向他迎面吹來。已近夜間10點,街上的人已寥寥無幾了。
在一家小店鋪的門口,昏暗的燈光下站著一個男子,他的嘴裡叼著一支沒有點燃的雪茄菸。警察放慢了腳步,認真地我弄看了他一眼,然後,向那個男子走了過去。
“這兒沒有出什麼事,警官先生。”看見警察向自己走來,那個男子很快地說,“我只是在這兒等一位朋友罷了。”
男了劃了根火柴,點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著火柴的亮光,警察發現這個男子臉色蒼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塊小小的白色的傷疤。
“這是20年前定下的一個約會。如果有興致聽的話,我來給你講講。大約20年前,這兒,這個店鋪現在所占的地方,原來是一家餐館……”男子繼續說,“我和吉米·維爾斯在這兒的餐館共進晚餐。喔,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倆都是在紐約這個城市裡長大的。從小我們就親密無間,情同手足。當時,我正準備第二天早上就動身到西部去謀生。那天夜晚臨分手的時候,我倆約定:20年後的同一日期、同一時間,我倆將來到這裡再次相會。”
“你在西部混得不錯吧?”警察問道。
“當然囉!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趕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實在不容易啊!這些年來,我一直不得不東奔西跑……”
又是一陣冷颼颼的風穿街而過,接著,一片沉寂。他倆誰也沒有說話。過了一會兒,警察準備離開這裡。
“我得走了,”他對那個男子說,“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會到來。假如他不準時趕來,你會離開這兒嗎?”
“不會的。我起碼要再等他半個小時。如果吉米他還活在人間,他到時候一定會來到這兒的。就說這些吧,再見,警察先生。”
“再見,先生。”警察一邊說著,一邊沿街走去,街上已經沒有行人了,空蕩蕩的。
男子又在這店鋪的門前等了大約二十分鐘的光景,這時候,一個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徑直走來。他穿著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領向上翻著,蓋到耳朵。
“你是鮑勃嗎?”來人問道。
“你是吉米·維爾斯?”站在門口的男子大聲地說,顯然,他很激動。
來人握住了男子的雙手。“不錯,你是鮑勃。我早就確信我會在這兒見到你的。嘖,嘖,嘖!20年是個不短的時間啊!你看,鮑勃!原來的那個飯館已經不在啦!要是它沒有被拆除,我們再一塊兒在這裡面共進晚餐該多好啊!鮑勃,你在西部的情況怎么樣?”
“喔,我已經設法獲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東西。你的變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紐約混得不錯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個部門裡上班,坐辦公室。來,鮑勃,咱們去轉轉,找個地方好好敘敘往事。”
這條街的街角處有一家大商店。儘管時間已經不早了,商店裡的燈還在亮著。來到亮處以後,這兩個人都不約而同地轉過身來看了看對方的臉。
突然間,那個從西部來的男子停住了腳步。
“你不是吉米·維爾斯。”他說,“20年的時間雖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個人變得容貌全非。”從他說話的聲調中可以聽出,他在懷疑對方。
“然而,20年的時間卻有可能使一個好人變成壞人。”高個子說,“你被捕了,鮑勃。在我們還沒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給你看一張條子,是你的朋友寫給你的。”
鮑勃接過便條。讀著讀著,他微微地顫抖起來。

便條上寫著:

鮑勃:剛才我準時趕到了我們的約會地點。當你劃著名火柴點菸時,我發現你正是那個芝加哥警方所通緝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親自逮捕你,只得找了個便衣警察來做這件事。

作品鑑賞

歐·亨利的作品絕大多數描寫美國城市小市民的生活,既描寫這些小人物在貧困中的掙扎。又寫這些小人物在困頓中的奮爭,也表現他們的良知以及他們之間的關愛之情。《二十年以後》描寫了鮑勃按二十年前約定好的時間、地點,去會見要好的朋友吉米的故事。二十年的滄桑歲月,他們經歷了人生的辛酸,當他們見面時命運卻讓他們以警察與通緝犯的形式出現。

解讀歐·亨利的作品需從以下兩個方面把握:

一、品讀文章中的幽默

在歐·亨利的小說中,幽默是貫穿始終的。他以沉鬱的人生為基礎,揮動著幽默之筆;而他的幽默之筆又別具一格地體現著他的沉鬱人生。《二十年以後》中的鮑勃執著地在冷風中等待二十年前的好友,結果卻被已成為警察的好友吉米認出自己是通緝犯而最終被捕。當我們感慨鮑勃罪有應得的同時,卻不能忽視鮑勃值得同情的地方:鮑勃為了謀生,不得不只身前往吉凶難料的西部;為了生活得更好,設法獲取他想要的東西。“實在不容易”;在獲取財富的同時,他觸犯了法律。“不得不東奔西跑”,承受負罪在逃的窘迫;儘管有被捕的危險。他依然信守諾言,如約前往去見好友;當他被捕時“微微地顫抖”。難掩內心的驚愕、恐慌、尷尬……總之,在鮑勃身上作者並未濃墨重彩地表現他作為通緝犯的一面。而是讓讀者更深入地解讀小人物的心靈。歐·亨利描述小人物,展現他們的缺憾、弱點乃至弊端,但又在具體的展示過程中,深刻地剖析他們本質的善良與淳樸。真切曲折地反映出人性的複雜層面,並將這複雜人性的成因與背景自然形象地揭示出來,使讀者能在“社會與人”的範疇內思考出更豐富的內涵。如《沒有完的故事》,描寫一位每周只掙五塊錢的貧窮女工雖一時動搖,但終於拒絕了那個玩弄女性的闊佬兒的引誘。她複雜的內心世界真實感人地被表現出來。非但無損於主人公的美好形象,反而增加了讀者對她的敬重。再如《兩個感恩節的紳士》。品之更味如橄欖:兩位紳士,為了一個九年的默契和約定,上演了一出耐人尋味的人間悲喜劇。可笑嗎?委實可笑。但是在淒冷的人世間和殘酷的社會中,普通小人物間的這種推己及人、相濡以沫的人文精神,能不使人笑聲漸啞,終至感慨萬千嗎?

二、思索回味無窮的結尾

在文章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結果,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這就是歐·亨利式結尾。《二十年以後》直到結尾我們才發現原來吉米早就如約前來。當他在昏暗的燈光下借著火柴的亮光認出自己的好友就是通緝犯時,在情與法的艱難抉擇中,“不忍自己親自逮捕你,只得找了個便衣警察來做這件事”。這樣的結局讓我們掩卷後又細細地回味。又如在《麥琪的禮物》中,描述一對貧苦夫妻的愛情,當結尾夫妻倆各持均已無用的禮物時,黯然神傷……在善良崇高的人性與冷酷無情的現實生活的強烈對比中,讀者一定會感受頗多。

總之,歐·亨利的小說以新穎獨特的構思、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面輕鬆而內里沉重的格調。表現出對人性的強烈關注。對生活的深切反思。它歌頌著小人物在生存中美好善良、相濡以沫的淳樸品格,幽默卻不無蒼涼的苦笑。

作者簡介

歐·亨利(O.Henry 1862~1910年),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SydneyPorter),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藥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他的創作緊隨莫泊桑和契訶夫之後,而又獨樹一幟。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國生活的百科全書”之譽。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總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讚美詩》、《麥琪的禮物》(也稱作《賢人的禮物》)、《帶家具出租的房間》、《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以及《二十年後》被編入上海國中八年級語文課本。《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被編入上海九年級語文課本及人教版高一課本。《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被編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教科書課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