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零農場

二九零農場位於黑龍江和松花江匯合處的夾角地帶,綏濱縣境內,場域總面積801平方公里,占綏濱縣疆域的24%,北靠黑龍江,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東南面臨松花江,正東十餘里處,便是有名的三江口,黑龍江、松花江在這裡匯合,東面與同江市隔江相望,南與綏東鄉毗鄰,西與忠仁鎮接壤。農場境內地勢平坦,屬黑松兩江沖積平原,無山脈丘陵,地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水系發達,水量充沛,適合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

一、概述
二九零農場位於黑龍江和松花江匯合處的夾角地帶,綏濱縣境內,場域總面積801平方公里,占綏濱縣疆域的24%,北靠黑龍江,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東南面臨松花江,正東十餘里處,便是有名的三江口,黑龍江、松花江在這裡匯合,東面與同江市隔江相望,南與綏東鄉毗鄰,西與忠仁鎮接壤。農場境內地勢平坦,屬黑松兩江沖積平原,無山脈丘陵,地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 境內水系發達,水量充沛,適合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 農場自然物產豐富,叢林成蔭,草原遼闊,兩江河流水系發達,是野生動植物、魚類、鳥類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常見的魚類達60多種,名貴魚種有鰉魚、大馬哈、鰲花等。
概述風景

二、歷史追溯
農場是1955年創建的軍墾農場,1955年6月,農建二師五團(原部隊番號二九○團)經過 對松花江北綏東地區荒原踏察勘測,確定了建場地址,開始了墾荒創業的偉大曆程。此後逐步發展,全面進行開發,經過幾代二九○人堅忍不拔、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在沉睡千年的荒原上建成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大型現代化國有農場。農建二師五團轉業官兵們,頭頂藍天,腳踏荒原,斗嚴寒,戰酷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戰勝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種種困難,使農場從無到有,穩穩地在荒原上站住了腳跟,為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後,又有大批拓荒者回響黨的號召,陸續來到這裡,有1958年英雄解甲重上新戰場的成都軍區800名轉業官兵,有風華正茂的8176名城市知青,有舍家求業的850名山東支邊青年,還有滿懷報國熱忱的大專院校畢業生、科技人員和各地移民等等。農場人民經受住了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抗擊了社會風潮的乾擾襲擊,在建設家園的征程上百折不撓、艱苦創業,使農場日益繁榮興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農場建設逐步走向復甦,到1985年農場建場30周年時,農場已經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大型機械化國有農場。擁有耕地54.7萬畝,農牧生產隊58個,工商運建服企業35個,完全國小40所,普通中學6所,職業高中1所。職工醫院1所;全 場總人口27792人,其中職工12486人;林路、溝渠形成網路,砂石公路240公里,有大中型拖拉機261台,康拜因254台,水利工程機械35台,載重汽車94台。30年共生產糧豆11.5億公斤,累計上交商品糧5.8億公斤,1985年工農業總產值3649萬元,經營盈利218.7萬元。30年的艱苦創業,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拓荒者在長期拼搏、征服荒原的同時,還創造了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團結、務實、奮進、奉獻”的二九○企業精神。

社會人文

三、黨政建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二九零農場在全國和墾區改革大潮的推動下,也不失時機地走上了改革之路。農場農業改革首先從打破“大鍋飯”開始。1979年,國家對農墾企業實行撥改貸、利改稅。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財務包乾管理新體制。改變了農場過去“生產經營投資靠國家,贏利虧損一個樣”的狀況,宣告了端國家“鐵飯碗”的歷史結束了。這一時期,農場主要是在分配形 式和生產組織形式上進行改革探索。分配形式實行基本工資加獎勵,浮動工資加獎勵,聯產計酬、自負盈虧等,取消了等級工資制,取消了分配領域裡的平均主義。生產組織形式,採取聯產計酬組成戶承包。盈虧包乾經濟責任制,浮動工資利潤分成經濟責任制,分業承包、機務組成班組承包等形式,逐步劃小核算單位,開始對生產經營者的責權利有所界定。對“大鍋飯”、“鐵飯碗”雖有觸動,但還沒有徹底打破。
1983年底農牧漁業部下發《關於在國營農場興辦職工家庭農場的意見》,墾區以興辦職工 家庭農場為突破口的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了。1984年1月農場制定《1984年經營承包責任制試行方案》,實行“承包到戶、定額上交、盈虧包乾”責任制。同年12月農場進一步制定了《二九○農場全面改革興辦家庭農場和工副業放開經營試行方案》,家庭農場以戶為單位,實行家庭經營。1984年是興辦家庭農場試行的第一年,由於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第一年就獲得了好收成,當年糧食豐產豐收,產量、利潤雙超歷史。1986年開始全面興辦職工家庭農場,從此,農場職工結束了“上班聽鐘聲,生產聽指揮,生活靠工資”的歷史,開始向經營、生產和利益風險的主體轉變。打破了以往計畫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農場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從家庭農場統種、分管、分收、單戶核算,到承包到戶,自主經營,生產、生活費由農場墊支,到完全兩費自理,土地承包由地有數、位不定,到土地長期固定承包。家庭農場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1988年,農場提出生產費、生活費實行有償墊付,逐步實現“兩費”自理。1994年來,全場生活費自理率達100%,生產費自理率達98.6%,基本上實現了“兩費”自理。“大農場套小農場”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本確立。到2000年,家庭農場達3749個,承包耕種土地60萬畝。農場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如:進一步規範土地承包契約,建立土地使用權相對固定制度;鼓勵和支持有機械專業種植大戶承租土地,提高規模效益,引導家庭農場向規範型方向發展;加強基層生產隊的財務職能建設,使之成為農場的派出機構;加強科技服務,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實施點、線、面科技網路工程,確保各項新技術、新措施及時推廣到位,提高農戶科學種田技能。在分的基礎上適當強化“統”的功能,使這一雙層經營體制不斷鞏固、完善和提高。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日益顯露出來,並成為農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結構性障礙。於是農場調整了種植結構,逐年減少小麥、玉米種植面積,擴大效益高的水稻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旱田改水田,以稻治澇,低產田改高產田,到2000年,水稻種植面積達25.5萬畝,占全場耕地面積的42.5%,小麥、玉米種植面積減少到4.2萬畝,由原來占全場耕地50%以上縮小到7%。同時,適度發展經濟作物,建立了大麥基地、紅小豆基地。農場加大優良品種的引進、培育力度,積極推廣適合本地區種植和市場需求的優良品種。2000年優良品種覆蓋率達100%。農場還充分利用北大荒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按照綠色食品生產的技術要求,擴大綠色食品和有機農業種植面積,並積極探索和發展AA級綠色食品種植。到2000年綠色食品作物種植面積已達4.5萬畝,其中綠色水稻2萬畝,綠色大豆2.2萬畝,綠色經濟作物0.3萬畝。
農場調整農業結構的一個重大舉措是大力發展以奶牛養殖為重點的畜牧業,形成奶牛、肉牛、豬、羊、禽、兔、鹿和特色經濟動物養殖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農場出台了各項發展畜牧業優惠政策,完善了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強化管理,畜牧業迅猛發展。到2000年,奶牛存欄4786頭,鮮奶年產量10577噸。湧現了養牛、養豬、養羊、養雞各類養殖戶3200戶,專業大戶400餘戶,養殖技術示範戶120戶。農場依託正元乳業、北珠米業、九三油脂集團三大集團,重點扶持私營米、面、油企業,延伸產業鏈,逐步實現龍頭帶基地的產業化格局。正紀麵粉廠平均每年為農場轉化原糧7000餘噸,個體私營精米廠平均每年加工大米7140噸左右,產品銷到國內16個麵粉、大米市場。農場也進行了工商運建服行業的改革。1986年,農場有工、商、運、建、服等企業29家。在所有制方面基本是單一的國有形式。這些企業都是在計畫經濟體制下產生的,是農場的下屬單位,實行集中管理,企業沒有生產、經營的自主權。財務實行統收統支,產品統購統銷,勞動力統配統包,分配上實行與農場行政人員一樣的等級工資制,乾多乾少與工資無關,企業吃 農場“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導致企業缺乏活力,嚴重影響了職工的積極性。為了使這些企業從計畫經濟體制桎梏下走出來,向市場經濟方向發展,1986年,農場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精神和總局、管局有關精神,對工商運建服企業進行改革。改革是從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開始的。實行了廠長經理責任制、風險抵押、租賃經營、招標經營、委託經營、股份制、兼併、產權轉讓、財產轉讓、租賃賣瓤、變賣、拍賣等多種形式,到2000年,這些企業除乳品廠被正元乳業租賃經營外,其餘全部轉賣給個人經營。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農場還進行了職工醫療制度改革,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建立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下崗職工再就業的組織與實施,職工住房實行私有化和商品化,支持和規範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農場機關多次精簡減員,由過去單純的行政命令管理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進行了教育體制改革,學校實行集中辦學。農場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農場改革15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幹部民眾的思想觀念逐步更新。改革前習慣於計畫經濟體制下的農場廣大職工,拋棄了“大鍋飯”,砸爛了、告別了舊模式、舊體制。農場職工思想的重大變化為改革基本目標的實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大農場套小農場”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逐步確立並日臻完善。作為統一經營的大農場,由行政管理型轉為經營服務型,作為分散經營層次的家庭農場,實現了“四到戶”、“兩自理”,成為投資、利益、風險的經營主體,在發展中提高、完善,逐步向適度規模、效益型發展。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農場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2000年糧豆總產實現18萬噸,比1985年增長了274%,是1985年3.74倍;社會總產值4.73億元,比1985年增長了555.7%,是1985年的6.56倍;國民生產總值2.93億元,比1988年增長了626%,是1988年的7.26倍;年產牛奶10577噸,比1985年增長了1941.9%,是1985年的20.4倍;農業機械不僅數量增加,而且更新換代,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職工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場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收入逐年提高。2000年人均收入4970元,比1985年增長了10.1倍。家庭農場盈利面91%,全場居民儲蓄額22861萬元。全場49個農牧生產隊,已有42個隊跨入小康隊行列。

資料開發

四、開發建設
農場經過近半個世紀的開發和建設,如今成為林茂糧豐、百業興旺的繁榮小社會;農場已 發展為集農、牧、漁、工、商、貿、服一體化綜合經營的現代化企業。農場總人口已達25529人,從業人員10280人;有49個農牧生產隊,家庭農場3749戶,個體業戶564戶,從業人員788人,非國有經濟從業戶6960戶,占全場總戶數76.7%。1986年以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億元。農場經濟逐年增長,到2000年,糧豆年總產18萬噸,社會總產值2.93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15萬元。有耕地60萬餘畝,水面18.8 萬餘畝。盛產水稻、大豆、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和紅小豆、大麥、中草藥等經濟作物。已建成10.5萬畝綠色作物種植基地和4786頭奶牛養殖基地,年產鮮奶10577噸。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擁有大中型拖拉機539台,收穫機械159台,主要配套農具1298台(套),各類國產和進口大型噴灌機械28台套,小型噴灌機械157台套。改革開放以來的15年間,建成日處理120 噸鮮奶乳品廠一座,日處理800噸、倉儲能力2.9萬噸的糧食處理中心一座,日處理小麥60噸麵粉廠一座,年加工處理5000噸種子加工廠一座,以及油脂廠、機械修造廠等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衛生事業健康發展。教育經過15年改革,實現了中國小集中辦學,兩所學校實現了樓房化;建成標準化全日制完全國小二所,完全中學一所,在校生3402人。高考錄取人數1179人,年均78.6人,高考升學率57.1%。農場職工醫療有保障,農場職工醫院為綜合性醫院,配備了先進醫療設備,國家衛生部授予“一級甲等醫院”,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衛生部授予“愛嬰醫院”稱號。以職工醫院為中心,全場設立62個衛生點,形成衛生防疫網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農場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1986~2000年15年間,農場小城鎮建設投資8500萬元,建設了具有多種用途的專業和綜合市場樓,建築面積累計10.2萬平方米,建設了二九○賓館、北疆貿易樓、居民住宅樓、銀行、郵電、電視通訊、醫院、教學樓等38棟樓房。農場交通方便,通訊發達,電力建設發展較快。農場自辦客運站,每天有客車與哈爾濱、佳木斯、鶴崗、寶泉嶺、蘿北等市縣交通往來。電視覆蓋全場,農場光纜電視入戶率達70%,已建成自動程控交換通訊網,收發國際、國內傳真電報,電話會議可視專網,達到交換數字程控化,傳輸數位化。電力網路形成規模,配電線路達240餘公里,為農場經濟振興發揮了重要作用。
場部地區有一座占地約2.4公頃,供人們休閒、娛樂、健身的“久和公園”,草坪蔥綠,花園錦簇,有假山、瀑布、荷花池、門球場、晨練場及各式亭閣等遊樂設施,一個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交通通暢、環境優美、獨具特色的農墾小城鎮初具規模。15年來,農場開發水稻田25.5萬畝,修建灌渠1688公里,橋涵閘608座,造林31933畝,生產糧豆176.6萬噸。為國家上交商品糧42.8萬噸,為國家上繳利稅5953萬元,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1179名。湧現出國家級優秀教師1名,省級優秀教師2名,省級勞模3名,總局級勞模31名,分局級勞模7名,農場先進工作者2059名,先進生產者3184名,生產狀元、高產大王30名,先進集體1325個,有一項科研成果獲得專利,農場被國家農業部、黑龍江省科委評為套用新技術推廣先進集體,全國總工會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省政府授予交售商品糧先進單位,農場部授予農機管理標準化先進單位,省政府授予畜牧業先進農場,總局黨委授予先進農場黨委、安全生產先進、造林綠化先進、計畫生育先進場、教育先進場、科技工作先進單位、文化工作先進單位、黨風廉政建設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經過45年的艱苦創業和開發建設,特別是近15年的改革實踐,農場整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積累了豐富的改革與發展的成功經驗,加上農場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資源和科技優勢,農場已步入了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軌道。
在20世紀結束的時候,農場已描繪出21世紀頭10年的發展藍圖,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堅持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奮勇爭先,以市場為導向,以建設質量效益強場為目標,以富民強場為目的,走產業化之路,為使農場由規模化大場向效益型強場邁進,突出稻、牛、豬三條主線,著力建好綠色食品、畜牧養殖、特色農業三個基地;重點推進結構調整,生態小城鎮建設,提高全民綜合素質三項工作,把農場經濟全面推向發展快車道,到2005年,糧食總產量將達到18.13萬噸,人均收入達到5500元,為2008年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到2010年建成墾區一流小城鎮,實現農業現代化。農場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五、經濟與社會發展

農業是農場主導產業。種植業以水稻、大豆、玉米、小麥和部分經濟作物為主,糧豆總產量2002年已達19萬噸,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9645萬元,人均收入5002元。擁有大型農機具600多台(套),綜合機械化程度達96%以上。
畜牧養殖主要以奶牛業為龍頭。全場奶牛存欄5092頭。同時肉牛、豬、羊和各類家禽飼養業都有大幅度發展。農場工副業生產已形成產品加工、畜產加工、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等綜合性工業體系。日加工60噸鮮奶的乳品廠生產的乳粉連續多年獲得省優、部優稱號。農場生產的乳粉、豆粉、麵粉等農畜產品均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定為“綠色食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290農場全方位推進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逐步形成水陸交通順暢、通信聯絡便捷、水電供應充裕、生活設施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公路四通八達。西部公路與101省道連線,南與綏濱公路相連,每天25個班次的公交客運車輛,可直達鶴崗、富錦、佳木斯、哈爾濱。作為農墾小城鎮建設示範場之一的290農場,近幾年來用於小城鎮建設的資金達5500萬元,修建水泥路3公里、建設居民住宅樓2488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17平方米。自來水入戶率達98.4%,1992年投資建成6000門程控電話,電話普及率達77%。有線電視實現光纜傳輸,同時收看30多套節目。有線電視普及率96.8%。幾年來,對教育投資達1500萬元。農場中學被授予“墾區重點中學”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職工醫院擁有先進的現代化的醫療設施,50多個基層醫療室全部達到標準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