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工

乾隆工

乾隆工,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乾隆時期玉器的工藝,因用料考究,精雕細琢,不惜工本,極富有時代特色而成為一種固定名詞的稱謂。“乾隆工”的特點就是在用料和製作上不計成本,在工藝上精益求精,盡善盡美。

基本信息

簡介

也有另一種聲音,即認為是乾隆時期形成的一種工巧、藝精、料美、寓意吉祥的玉器工藝特徵,也代表皇家御製最高等級的工藝特點,它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而後世凡帶有顯著此類風格特徵的玉器都可以概括為乾隆工。實際上,這種說法是對乾隆工意義和範圍的擴展。

特點

乾隆工具有精細、多層次、薄而巧等特點。
精細是指玉器上所有的線條流暢分明,刀法一脈貫穿有力,沒有任何不連續的刀工。
多層次是指對於淺浮雕,所有凸起的弧面都圓潤光滑,沒有扎手感,每個細部,一層層順著玉石肌理向內刻,層次分明。
薄而巧是指將玉材處理得薄如紙,使得上面雕刻的紋飾可以透光而視,清晰可見,巧則是指擅長度量玉材,表現其最好的一面,正所謂物盡其用。

意義

乾隆工乾隆工
不惜工本的代名詞

著名玉器鑑定專家趙永魁表示,“乾隆工”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玉料好。乾隆要求製作玉器的料一定要是好料。乾隆二十五年新疆開始貢玉,每年春秋兩貢就達兩千公斤。如遇特殊情況,還要派專差采玉。乾隆四十一年,從新疆運大玉六塊,計兩萬餘斤。其次,是工好。乾隆把當時江南制玉好手調往宮中如意館,並要求宮廷畫家繪製圖樣,日夜趕製玉器。故而當時的玉器不但工好,而且還具有藝術性。最後,就是拋光好。當時的拋光是非常講究的,從粗砂到細砂,再用裝有麥麩的布袋用手一點點揉玉器,這么做十分浪費人力,卻能把玉質內在的亮揉出來,從而表現出玉質的潤度。
極為重視好彩頭
把好彩頭和吉兆象徵盡心盡致地表現在工藝美術上,在清代乾隆時期的玉器上極為普遍。玉器上的紋飾可謂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無一不祈盼自己能夠健康長壽、幸福吉祥,因而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工匠們運用不同的工藝方式表達了渴求生命、嚮往長壽的意願。蝙蝠象徵福澤,梅花鹿象徵功名利祿,佛手象徵富貴在握,月季取月月洪福之意,象徵青春常在。
如今社會上許多人在仿“乾隆工”,拿仿“乾隆工”當真的賣,所以藏家在選購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乾隆工的風格,注重料好、工好、設計巧妙、吉祥福瑞的時代特徵等幾個顯著特點,加以區分。更要多進博物館,熟悉乾隆時期玉器的總體風格,規避風險。

乾隆與和田玉

乾隆工乾隆工
古代中國是一個標榜“德治”的社會,具有“溫潤而澤”物理特徵的玉石,被認為是最能體現“仁者愛人”這一儒家思想的物品,受到整個社會的喜愛,形成“以玉比德、君子佩玉、無故玉不去身”的習慣。自此,和田玉(包括產於新疆崑崙山的透閃石玉,以及和田白玉河的子玉)與我國東北、東南之古玉一起培育了中華民族愛玉、崇玉、禮玉、賞玉、玩玉、藏玉並視玉為命根子的傳統觀念。
據著名玉器專家楊伯達先生的研究,自夏代開始,從和田到中原王朝首都的運輸玉料之路已有不少於4000年的歷史,堪稱我國和世界上最早一條溝通東西政治、文化及商貿的運輸線,也是距離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陸路交通大動脈,在玉文化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和田玉玉器最後的光彩是乾隆二十五年至六十年(1760年~1795年)這35年間,以宮廷玉器為龍頭,帶動了蘇州、揚州、杭州、南京以及北京等地玉肆的長足發展。之所以如此,與當時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和具有“玉痴皇帝”雅號的乾隆皇帝的極力推動有密切關係。
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十全武功”之一的平準戰役取得勝利,出產和田美玉的新疆正式歸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和田玉玉貢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對此,乾隆皇帝非常得意,他特製碧玉刻詩大盤以為紀念(現在養心殿後寢)。在御製《和闐玉》詩中,乾隆寫道:“和闐昔于闐,出玉素所稱,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並說:“回城定全部,和闐駐我兵,其河人常至,隨取皆瑤瓊。”
為了使人形象地了解當時新疆開採山料玉的情景,他還令玉工琢制了一件碧玉《于闐采玉圖》山子(1765年),題詩於背面:“于闐采玉人,淘玉出玉河;秋時河水涸,撈得璆琳多;曲躬逐逐求,寧慮涉寒波。玉不自言人盡知,那曾隔璞待識之,卞和三獻刖兩足,審然天下應無玉。”
一般來說,玉料送達內廷後,擇其優者,根據材料特徵和需要確定應制器物,重要的要上奏皇帝批准。之後,一部分留玉作加工,大件和部分小件送蘇州、揚州、南京、杭州等地加工。乾隆二十五年後的制玉高潮時期,每年外包玉器達200件。
古代帝王多喜愛玉器,《左傳》就記載了許多諸侯王之間用玉為禮物進行交往的故事,有的甚至流傳至今。清代的乾隆皇帝喜愛玉器超過歷代帝王。清宮遺留的古代玉器,大多為乾隆時期收集的,他還親自進行鑑別、定級,許多清宮遺留的古代玉器,配置的木托、木座、木匣,都是乾隆時期置辦的,並帶有乾隆欽定的甲乙丙等字樣。
得到一件珍貴的玉器,乾隆總是題詩吟詠,或表示愉快的心情,或對古人工藝的讚嘆,或對其用途略加考證。對於當代所制玉,則是記敘其經過,以為傳承有續。僅據不完全統計,他的御製詩中有詠玉詩近八百首,僅現存的《御製谷璧詩冊》就收錄了他在乾隆辛巳年至庚戌年所作詠嘆玉谷璧詩54首,體現了他對谷璧的喜愛。
乾隆對於宮廷玉器製造給予極大的關注,親自過問造辦處玉作的人員構成、工匠的選派及其技術情況。重要的器物,他還對畫稿、制木型、蠟樣,以及最後的裝飾、擺設等,一一審查,親自指示。如乾隆四十六年初,製作《大禹治水圖》玉山的石料運到北京後,他令畫師依古人《大禹治水圖》稿本畫《大禹開山圖》紙樣正、背、左、右四張,御覽後令畫師賈銓照圖樣在大玉上臨畫,並做成蠟樣,經御覽後,再交兩淮鹽政圖明阿,按照蠟樣做法、紙樣大小製作,並要求圖明阿:“座子照玉形配做鑄料銅座,其大玉山所畫鑽心,照依大小並照紙樣所貼深淺尺寸數目打取鑽心,俟打得時,即送京呈覽。”山子製成後,他又下旨令指明安設地點和刻款工匠,將他親筆題名“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及題詩,以及他最得意的兩方印璽“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刻於玉山背面。
乾隆還親自過問玉器的生產過程,並制定對玉工的懲罰辦法,輕則扣除薪俸,重則降職、革職以及體罰或監禁。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將所畫漢玉熊佩上座樣,交太監胡世傑呈覽,奉旨:“此熊佩的座樣如何畫不來,是什麼畫匠!著海望將畫匠重責四十板。欽此。”
乾隆最愛的珍貴玉器,往往收藏在叫“百什件”的盒子裡。百什件共分為9層,抽屜中有每件玉器專用的小格子。《弘曆鑑古圖》是一個叫丁關鵬的宮廷畫師所做,真實地描寫了乾隆皇帝鑑賞古玉的情景。
蘇州工匠利用廢玉料琢成的“桐蔭仕女圖”,是一件表現江南庭園景色的巧奪天工的作品。圓門內外有茂密的蕉葉和玲瓏的假山,玉料中間的凹陷處順勢雕成兩扇半月形扉門,半掩半開的扉門內外各立一白衣少女,透過門縫相互窺望。乾隆非常欣賞這件品,因而在底部陰刻乾隆帝御題文:“和闐貢玉,規其中作椀,吳工就余材琢成是圖,既無棄物,又完璞玉。御識。”及詩:“相材取椀料,就質琢圖形。剩水殘山境,桐檐蕉軸庭。女郎相顧問,匠氏運心靈。義重無棄物,贏他泣楚廷。”把它與春秋和氏璧相提並論。
乾隆時期利用新疆和田玉製作的大型玉件還有許多,著名的有:乾隆三十一年至乾隆三十五年完成的《秋山行旅》玉山、乾隆四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完成的《南山積翠》玉山、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完成的雲龍玉瓮、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四年完成的大玉瓮、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二年完成的《大禹治水圖》玉山,以及“會昌九老圖”玉山等,都是重達數千斤或上萬斤的大件。
有意思的是,乾隆年間製作的宮廷玉器中,大多帶有“乾隆年制”的製造年款,還刻有千字文順序號。“天字一號”已經不知流落何處,也不知道是何器物。故宮博物院目前存有“地字二號”、“元字三號”、“洪字七號”和“火字七十五號”,都是仿古斧形玉器,至於千字文順序號排至何字,“天字一號”是何器物,目前仍無定論。
乾隆去世後,清朝的國力迅速衰落,因此對玉器的需求大大減少,玉器的製造開始走入低谷。嘉慶四年(1799年),皇上甚至下旨和田、葉爾羌停止進貢玉料。道光元年(1821)以後直到清覆亡,新疆玉料進貢再也沒有恢復。
(陳連營,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圖書編輯室主任,編審,歷史學博士。如今主要研究清代中期政治及學術文化史、宮廷史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